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安徽黄山地区居民的超重/肥胖与膳食结构的关系,为当地居民超重/肥胖的膳食营养干预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利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黄山地区居住时间超过10年的家庭中选择200户,称重法记录包括1个休息日在内的连续3日膳食摄入情况,根据标准人日数求出平均每人每天膳食摄入量。从每个家庭中选1名40岁以上者,问卷调查人口学资料及健康状况,规范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与膳食因素的关系。结果:居民超重率为23.5%、肥胖率5.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蛋白质供能比过低(OR=1.325,95%CI=1.011~2.948)、脂肪供能比过高(OR=1.749,95%CI=1.064~3.699)、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过高(OR=1.238,95%CI=1.057~2.853)以及食盐摄入量(OR=1.493,95%CI=1.270~1.755)具有统计学意义。脂肪供能比过高(OR=1.281,95%CI=1.110~2.716)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膳食因素对该地区居民超重/肥胖和腰围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期妇女体重、体脂百分比及其他体成分指标的变化趋势,了解孕期体成分的变化与孕前体质指数(BMI)的关系,为孕期体重的合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建档的56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孕早期(10~12周) 182人、孕中期(22~24周) 211人、孕晚期(30~32周) 172人,根据孕前BMI将各期孕妇分为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各孕妇进行体成分测定。结果:调查对象的各项体成分指标均随孕期的进展而明显增加(P 0.01)。体重在孕早期增幅相对较少,中晚期增加明显,在孕末期仍然保持了较大的增加,而体脂百分比在孕期增幅较体重增长平稳,尤其在孕晚期,体脂百分比变化明显小于体重增长幅度。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孕前BMI水平的孕妇各阶段体成分指标均差异显著(P 0.01)。孕期各阶段体脂百分比与孕前BMI均呈正相关关系(孕早期:β=1.297,95%CI:1.098~1.497;孕中期:β=1.306,95%CI:1.146~1.466;孕晚期:β=0.883,95%CI:0.691~1.075)。结论:孕期各阶段体重、体脂百分比及其他体成分指标显著增加,但各指标增幅有所不同。孕前BMI与孕期各项体成分指标变化呈现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产妇孕期膳食摄入情况,探讨孕期增重与孕期膳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及医院病历收集产妇一般情况、孕期膳食摄入、孕期体重变化等信息。根据IOM推荐的体重增长范围,将产妇分为孕期“增重过多”组和“增重适宜/过少”组,比较2组产妇孕期膳食摄入的差异,分析孕期增重的危险因素。结果:产妇孕期平均增重(13.56±4.81)kg,孕期增重过多共95例(52.78%),增重适宜/过少85例(47.22%)。摄入较多的精制谷物(OR=1.289,95%CI:1.012~1.647)和烹调油(OR=1.261,95%CI:1.006~1.582)是孕期增重过多的危险因素;而经常锻炼(OR=0.671,95%CI:0.584~0.901)、摄入较多的奶及奶制品(OR=0.829,95%CI:0.792~0.921)、全谷类及杂豆(OR=0.589,95%CI:0.367~0.942)、薯类(OR=0.683,95%CI:0.496~0.893)是孕期增重的保护因素。结论:产妇孕期体重控制不佳,孕期膳食摄入不合理是产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个体化膳食干预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指标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入北京友谊医院且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的90例患者,膳食干预3个月,使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调查对象每天膳食中热能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摄入量比较,分析膳食干预前后患者的饮食情况、血脂指标和相关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每人每日各类食物适宜摄入量相比,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膳食干预前,蔬菜、水果、豆类食物的摄入量偏少,肉类、蛋、奶、油脂类食物摄入量偏高,营养素供能比例不适宜,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偏低;与膳食干预前相比,膳食干预后每日谷类食物、肉类、鸡蛋、奶、油脂类的摄入量显著降低,蔬菜、水果、豆类的摄入量显著增加,摄入的总能量显著降低,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的量及其供能比显著降低,动物蛋白的供能比显著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及其供能比显著增加);经过膳食干预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増高,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显著降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与膳食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通过改善膳食结构和降低体质指数,可以降低TC、TG、LDL-C等血脂指标,升高HDL-C,其营养状况不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青岛市大学生维生素A摄入水平及与视疲劳的关系。方法:通过3d膳食回顾法调查428名在校大学生的饮食状况、用眼卫生等。结果:BMI、家庭人均月收入、月生活费、睡眠时间和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大学生维生素A摄入量有关(P 0. 05);性别、专业、食欲、锻炼时间与大学生维生素A摄入量无明显相关(P0. 05);视疲劳眼部症状检出率为76. 2%,眼睛酸胀(46. 3%)和视力下降(39. 7%)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眼睛酸胀的发生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 0. 05);平均日荧屏光暴露(OR=1. 635)、不良用眼习惯(OR=3. 369)是视疲劳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OR=0. 062)及维生素A摄入(OR=0. 350)是视疲劳的保护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量较低,大学生视疲劳检出率较高,应该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和富含维生素A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母乳成分对纯母乳喂养婴幼儿早期生长发育速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纯母乳喂养正常分娩足月婴儿共120例,根据婴儿生长发育速率不同,分为60例正常发育组(正常组)、60例非正常发育组(非正常组)。统计所有婴儿出生时体重与身高,两组婴儿于1月龄、2月龄、3月龄时入院检查体重、身高净增长量,计算平均体重、身高净增长量,同时采集婴儿对应母乳样本,进行母乳成分分析,并记录喂养相关信息,将分析结果以及喂养相关信息与婴儿生长发育速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婴儿基线资料相比,观察组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与平均身高净增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统计项两组婴儿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0. 05)。正常组母乳蛋白质、脂肪以及总能量含量明显高于非正常组,干物质含量明显低于非正常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乳糖含量无明显差异(P 0. 05)。以所有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为应变量,做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喂养时间间隔与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 108,P=0. 004,95%CI=-0. 180~-0. 035);母乳蛋白质含量与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 338,P=0. 014,95%CI=0. 069~0. 608);母乳脂肪含量与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 072,P=0. 002,95%CI=0. 026~0. 118)。以所有婴儿平均身高净增量为应变量,做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儿吮吸时间与婴儿平均身高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 154,P=0. 019,95%CI=-0. 283~-0. 025);母乳蛋白质含量与婴儿平均身高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2. 050,P=0. 000,95%CI=1. 156~2. 944)。结论:纯母乳喂养方式下,母乳中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可能直接影响婴幼儿早期生长发育速率,应尽可能保证母乳成分构成均衡健康,利于婴幼儿成长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选取参加本次调查并有完整的调查数据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膳食脂肪摄入量、供能比和食物来源,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我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2015年膳食脂肪摄入量为69. 2g/d、膳食脂肪供能比为34. 2%、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的人群比例为61. 7%;调查人群中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动物油、植物油和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占膳食脂肪总量为32. 8%、3. 8%、43. 3%和20. 1%。结论: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量较高,脂肪供能比已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控制含脂肪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1.孕期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个性化膳食指导对孕妇体重、孕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影响,进而达到管理孕妇孕期体重,降低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率,减少围生期并发症,从而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方法: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于遂宁市中医院及遂宁市妇幼保健院建卡并参加孕期健康教育的单胎初产妇,选取符合纳入标准者200例。两组均参加孕期健康教育,B组孕妇在参加孕期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其在中医体质辨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营养膳食指导。分析比较两组孕妇孕中,晚期能量及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孕妇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和孕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三者孕妇孕中,晚期主要营养素摄入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热量,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组孕妇孕中,晚期三搭营养素占能量来源的构成与正常摧荐值比较:实验组三大营养素的摄入比例基本适宜3.三组孕妇孕期增重比较:实验组孕妇孕期增重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孕妇孕期增重分别为16.44+/-2.10;15.01+/-3.35;10.44+/-2.05;对照组孕妇孕期增重分别为:19.36+/-5.83;18.49+/-3.45;16.40+/-3.22;4.三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符合WHO摧荐的最佳高智商新生儿体重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5.三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妊高症,贫血,巨大儿的发生率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三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实验者剖宫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个性化的膳食指导,使孕妇孕期膳食摄入接近合理,孕期增重相对适宜,分娩适宜体重儿的比较增加,减少了剖宫产率,降低了巨大儿的出生率,减少了孕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获取中国农民膳食营养状况,得到中国不同性别、年龄农民的能量、宏量营养素和膳食结构特征,并比较不同省份农民摄入特征的差异,结果发现:中国农民男性和女性随着年龄增加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下降;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农民的能量摄入量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及其供能比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及其在血清中的水平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检索Pubmed、ISI Web of Science、ProQuest、Science Direct、CNKI、万方、维普等中外数据库,依据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进行文献选取、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6.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与女性患乳腺癌风险无关(合并效应量:0.99;95%CI:0.92~1.06;I2=66.9%,P=0);共轭亚油酸摄入量与女性患乳腺癌风险呈正相关(合并效应量:1.09;95%CI:1.02~1.16;I2=0,P=0.597);血清中反式脂肪酸的水平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合并效应量:0.94;95%CI:0.47~1.42;I2=85.3%,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Meta分析法比较食管癌术后患者给予肠内营养与免疫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CNKI、万方、维普,查找相关用免疫肠内营养治疗食管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检索相关资料追溯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RCT文献,共7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肠内营养与标准肠内营养对比,并发症发生率OR=0. 39,95%CI (0. 26,0. 59)(P 0. 000 01);住院时间MD=-1. 19,95%CI (-1. 72,-0. 66)(P 0. 000 1); CD4/CD8 MD=-0. 41,95%CI (-0. 46,-0. 36)(P 0. 000 01);血清前白蛋白MD=-7. 82,95%CI (-12. 50,-3. 15)(P=0. 001);血清白蛋白MD=-1. 06,95%CI(-1. 65,-0. 47)(P=0. 000 4),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C反应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是纳入文献较少及样本量不足导致。结论:免疫肠内营养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市场上部分老年配方奶粉的脂肪及其中脂肪酸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所调查的老年配方奶粉脂肪含量介于12. 5~25 g/100 g,脂肪供能比介于27. 4%~45. 6%;脂肪中脂肪酸主要为肉豆蔻酸(1. 56%~10. 16%)、棕榈酸(14. 05%~42. 09%)、硬脂酸(5. 10%~12. 64%)、油酸(21. 59%~42. 00%)、亚油酸(3. 48%~18. 11%)、α-亚麻酸(0. 20%~3. 92%)。无论是脂肪的供能比还是脂肪酸的比例均衡,老年配方奶粉都与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广西、湖南、河北3个省部分地区妇女围孕期和妊娠期的叶酸增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广西、湖南、河北3个省,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每省根据选点原则确定3个项目县,在每个县中确定1家妇幼保健机构,纳入在机构中就诊和住院的孕晚期孕妇以及0~1岁婴儿的母亲。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信息以及围孕期、妊娠期的叶酸增补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反映孕前、孕期、孕前和孕期叶酸增补率以及时长。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究叶酸增补情况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人群中的差异。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和泊松回归探索叶酸增补和增补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1 684份。研究对象年龄为(28.0±4.7)岁。研究对象孕前、孕期、孕前和孕期均增补叶酸的占比分别为37.1%、73.9%以及23.2%。年龄更高(OR=1.04, 95%CI:1.02~1.06),高中以上学历(OR=1.58, 95%CI:1.25~2.01),做过婚前检查(OR=1.45, 95%CI:1.17~1.81),做过孕前检查(OR=1.43, 95%CI:1.15~1.77)和第一次产前检查时间在怀孕3个月内(O...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城市地区孕妇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影响因素及对低出生体重及早产的影响。方法:收集末次月经2014年2月1日—2016年1月31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营养门诊就诊且具备孕晚期血红蛋白数据的孕妇5 240名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信息。应用WHO诊断标准对Hb水平进行分组,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人群贫血的患病率为21. 6%,且2. 7%为中度贫血;孕晚期Hb水平与年龄、文化程度、孕次及受孕方式无关,但家庭月收入、地域、孕前BMI水平及产次对Hb水平有一定影响;研究提示,孕晚期Hb水平与出生体重间呈现倒U型关系;且孕晚期Hb水平100~109g/L组胎儿出生体重较Hb≥110g/L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有效营养干预改善孕晚期血红蛋白营养水平,且可降低孕晚期贫血发生率及贫血程度。结论:预防贫血应因地制宜,进行个体化的包括营养门诊在内的孕期保健服务,城市地区需要关注孕前消瘦、二胎,以及外地人口人群;孕晚期Hb水平与出生体重间呈现倒U型关系,积极有效营养干预是改善孕期贫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分析集体就餐学生群体能量摄入量和各种营养素摄入水平。方便抽样集体就餐学生共40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称重法与24h膳食回顾法分别估算能量和营养素水平。在3d时间内,男生的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 260±588kcal/d;女生为2 022±461kcal/d,低于我国目前现行的轻体力活动成年男女能量推荐量。男女生各餐供能比分别为早餐14.2%、23.0%;午餐31.5%、24.4%;晚餐39.6%、27.6%;三餐外进食分别为14.7%和25.0%。3大营养素供能比(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男生分别为51.4%、35.2%、13.4%;女生分别为50.7%、36.1%、13.2%。膳食中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量普遍不足。膳食结构中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例增加,早餐供能比过低,蔬菜水果和乳制品摄入量不足,矿物质维生素未达到推荐量是目前该群体普遍现象,应增加在校集体就餐学生食物品种的多样性,对大学生集体就餐群体制定相应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西安市冠心病(CHD)患者膳食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CHD患者;采用膳食频率调查表,根据每日食物摄入种类及数量计算各种膳食脂肪酸供能比;测定体格指标和空腹血脂水平;采用协方差分析探讨CHD患者膳食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152名,平均年龄60. 91±10. 94岁,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供能比分别为7. 9%±2. 4%、16. 6%±7. 8%、11. 4%±5. 6%。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膳食MUFA供能比与血清Apo A呈正相关(P 0. 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随膳食MUFA供能比上升而下降(P 0. 05)。膳食SFA和PUFA供能比分别与LDL-C、HDL-C等间无显著相关性(P 0. 05)。结论:CHD患者膳食MUFA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相关,提示提高膳食MUFA供能比,对改善CHD患者血脂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妊娠糖尿病孕妇在孕中期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量,探讨孕期膳食结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等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为进一步针对孕期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17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其每天膳食中热能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并将相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孕期膳食、孕前体重、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患妊娠糖尿病孕妇孕中期每日膳食中水果与油脂类的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每日总能量摄入略低,蛋白质供能比例为14.2%、脂肪供能比为33.9%;每日饮食中,除钾、维生素E的摄入量高于推荐量外,其他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均偏低;孕期增重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157,P0.0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DGTT)2h血糖值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2,P0.05),与摄入的脂肪量成正相关(r=0.17,P0.05),空腹血糖值与孕前体质指数成正相关(r=0.209,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孕中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过多,妊娠期间应合理控制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合理,同时应加强妊娠期妇女的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控制体重的合理增长,降低妊娠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009—2011年间中国成年女性的体重变化与基线膳食能量供给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参加了2009年和2011年回访的18~6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按单位体重变化-5%、-5%~-3%、-3%~3%、3%~5%、5%~8%、8%分为6层,分析体重变化和基线膳食的关系。结果:1 130名18~44岁组体重增加8%者的基线年龄、体重、BMI均显著低于其他组;1 370名45~60岁组体重和BMI较低者两年后体重趋于增加更多;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体重变化与脂肪供能比两年龄组均无关。多因素回归分析两年龄组BMI与体重降低显著负相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单位体重的能量摄入、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与其体重变化无显著关联。结论: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我国居民摄入脂肪增加是其体重增加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国3岁及以上居民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摄入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14年在我国14个省(市)抽取28个城市区和县内的27 485名3岁及以上常住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调查对象碳酸饮料的消费状况,结合2015年开展的饮料添加糖含量专项调查中132份碳酸饮料糖含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计算人群碳酸饮料中添加糖摄入量分布和饮料提供的能量,并与人群膳食摄入总能量相比计算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供能比。结果我国14个省(市)3岁及以上居民碳酸饮料添加糖每日平均摄入量为0.5 g,供能比为0.11%,其中碳酸饮料消费人群添加糖每日平均摄入量为13.4 g,中位数为12.3 g,供能比为2.69%。不同消费人群添加糖每日摄入量的中位数比较,男性(15.3 g)高于女性(10.1 g),城市(13.8 g)高于农村(10.7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供能比比较,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3.02%)高于农村(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7岁年龄组人群的碳酸饮料供能比最高为3.41%。结论 13~17岁青少年为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高消费群体,应重点开展科普宣教,引导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国九省18岁及以上农民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及聚集性,探讨人口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利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的血样检测数据、人口经济因素和体格测量数据,选择18岁及以上农民共2 001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2005年发布的定义判定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2RFs)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2009年我国九省(区)农民中,中心型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人群比例分别为39. 8%、36. 8%、21. 8%、22. 1%和27. 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血压升高[OR=0. 74,95%CI (0. 60,0. 90)]、血糖升高[OR=0. 68,95%CI (0. 54,0. 85)]和甘油三酯升高[OR=0. 77,95%CI (0. 62,0. 96)]的危险性低于男性,中心型肥胖[OR=6. 25,95%CI (4. 74,8. 24)]和HDL-C降低[OR=4. 49,95%CI (3. 45,5. 84)]的危险性高于男性;年龄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性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trend <0. 05)。南部地区的农民患血压升高的危险性明显低于北部地区农民,但血糖升高的危险性高于北部地区农民。未发现农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及社区城市化水平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存在显著关联。结论:我国九省中约有2/3的农民至少有1种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约有一半的农民存在危险因素聚集性。从公共卫生防控的角度,应根据农民各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性别、年龄及区域性流行特征,发现相应的高危人群,优先采取精准化的一级预防营养干预措施,重视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和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