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对陶溪川陶瓷文化空间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方面论述陶溪川文化空间,并对其空间改造、再生产过程等进行解析,总结了改造所引起的空间变迁以及变迁过程的内在机理和推动机制。通过该研究有助于拓展我国传统文化空间研究视角和范式。  相似文献   

2.
杜跃 《陶瓷研究》2021,(3):54-56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有着近千年的文化传承,其产品独具特色、品类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中影响深远.文章立足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市场为研究基点,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市场中大学生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的美感体现与审美特征进行论证与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品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吴颖 《中国陶瓷》2007,43(10):41-42,45
景德镇陶瓷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类众多,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在手工业时代,它是生活的创造者;在当代,它成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忆和象征,以其独特形态自立于以现代设计为主体的科技文明之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发挥着从经济到艺术的多种功能。但是近些年来,在经济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景德镇陶瓷产业却呈现总体不够景气、生产销售萎缩、工艺技术没有突破、后继无人等问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保护和发展的迫切性,以及改善现状、进行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性,其保护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等一系列矛盾,需要去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齐宾 《景德镇陶瓷》2014,(2):44-J0044
正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景德镇——陶瓷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用无声的语言带给世人长久喜爱与眷顾的陶与瓷。景德镇传统陶瓷有:青花、粉彩、古彩、釉里红等传统装饰。现又增加了现代陶艺、综合装饰等技艺手法,使现代陶瓷既有丰富的表现性又有充分的协调性,表面装饰和空间处理也登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空间由多元差异原则构成,呈现出位置关联性,并具备相对独立的逻辑等级体系。本文基于权力空间视角分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社会空间位置、权力和行动者位置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社会空间中被隐藏的符号权力及其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空间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景德镇传统陶瓷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是水土宜瓷的自然资源,二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三是景德镇古代窑工兼容并包,善于继承与创新,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瓷器产品,四是民窑与官窑的共同推动,五是分工细密、技艺专精的工艺基础。而近现代景德镇传统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近代工业和后工业时代的出现,使得世界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多元争霸和多元发展的道路,二是近现代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传承力与创新力大大下降,三是景德镇传统陶瓷的优势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来说可能是劣势。  相似文献   

7.
历史地理学视角中的景德镇陶瓷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历史地理环境与景德镇陶瓷生产的相互关系与影响,认为历史地理环境为景德镇陶瓷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陶瓷生产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迁又影响了景德镇的陶瓷生产。  相似文献   

8.
景德镇作为一座以陶瓷文化盛名的城市,肩负着传承陶瓷艺术、延续陶瓷文化脉络的重任。看待景德镇的现代陶瓷艺术,应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投身于文化传承、传播的活动过程中去。而要记录这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体现现代陶瓷艺术的内涵,为后人研究现代的陶瓷艺术留下珍贵的史料,就有必要建设现代陶瓷艺术档案并服务于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明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景德镇陶瓷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趋向奢侈之风、国家对外贸易管制的放松、俗文化的勃兴和市民意识的觉醒等四个方面讨论社会变迁对景德镇陶瓷生产和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本荣  胡菁慧  万芬  谭小萍 《中国陶瓷》2006,42(1):36-38,46
中国是个陶瓷大国,其所承载的陶瓷历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而景德镇是一个独具个性的古城.制瓷业的生产决定着其城市发展的道路。现代的民俗学研究多把目光关注在对民族风俗的研究,而对地方特色工艺文化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大力提倡发展瓷都经济的今天,鉴于制瓷业的发展对景德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解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把握传统陶瓷民俗文化对当今瓷都的特殊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出发.用历史学和文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与民间传说及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雨前 《中国陶瓷》2005,41(3):85-86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著作。它系统地考察和论述了陶瓷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论述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构成体系与范畴,深入地探讨了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论述了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名人和景德镇陶瓷文献等,基本涉及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结合史籍和最新出土的实物,对“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的记载进行了考辨,并提出了新的见解。本书用文化的观点和从文化的视角,第一次明确地…  相似文献   

12.
《景德镇陶瓷》2004,14(1):45-45
经文化部批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展”大型文物展春节期间在日本东京三越(本部)美术馆隆重举行。景德镇市委书记、市长许爱民为展览作序。本次大型文物展为近五十年来江西省最大规模的文物展,共展出宋、元、明、清及现代陶瓷清品123件。展览由景德镇市文物局、景德镇陶瓷馆、日本国际文化艺术振兴会共同主办。本次展览较完整、系统地再现景德镇一千年陶瓷文化的辉煌成果,对扩大江西省和景德镇市海外文化交流,活跃春节期间海外中华文化气氛,具有重要意义。展览开幕的七天期间,近二万名日本观众参观了展览,创下了近十几年来江西省和景德镇市…  相似文献   

13.
在日用瓷贸易体系衰退的历史语境下,以瓷画艺术创作为代表的陶瓷艺术品创作成为近代以来景德镇瓷业模式转型的主流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和产业发展方向。从"珠山八友"到当下瓷画艺术传承与创新,景德镇瓷画艺术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外化为不同的艺术样式和创作理念。通过对景德镇近代百年瓷画艺术风格变迁的研究,既能了解其代际转换背后的社会文化、主体力量、技术系统、知识系统和审美体系等多重因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又能探究中外陶瓷艺术交流互动语境下以景德镇为中心的手工瓷画艺术的形成和变迁,思考新的历史语境下,瓷画艺术文化圈的构建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资本化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德镇有着千年的陶瓷生产历史,陶瓷文化资源丰富,现借此优势,研究分析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资本化的几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一、"景德镇学"的概念何谓"景德镇学"?"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和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是时代潮流的趋势,运用"互联网+"模式开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实践教育,有利于使教育对象更加广泛化、教育主体更加多元化、教育平台更加多样化、教育方式更加人性化。本文就如何运用"互联网+"模式开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实践教育进行了路径的探寻:创建陶瓷文化远程教育平台,让更多教育对象共享优质景德镇陶瓷文化教育资源;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景德镇陶瓷文化实践教育现代转型;创立景德镇陶瓷文化实践园,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资本化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艳艳  黄志诚 《陶瓷》2008,(6):52-55
景德镇有着千年的陶瓷生产历史,陶瓷文化资源丰富,笔者借此优势,研究分析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资本化的几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20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复同意在江西省景德镇设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有着重大的历史性意义。本文研究了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有效地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保护,从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现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景德镇陶瓷作坊是景德镇陶瓷经济及陶瓷文化传承的载体,为更好的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从陶瓷作坊层面研究是极有必要性的。本文从景德镇陶瓷作坊的文化和功用出发,通过挖掘其内在的文化模式、运作程序等,揭示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炳钦  何菲 《中国陶瓷》2007,43(12):79-80
景德镇有着坚实的陶瓷文化根基,但现代环境陶艺的发展在我国尚属初级阶段。本文从环境陶艺的空间属性、文化属性和材料属性谈对现代环境陶艺的认识,为中国现代环境陶艺的发展予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