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低碳出行与城市街道可达性的关联性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城市路网与中观街道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引导低碳出行的出行动线空间模式。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了高可达性的道路路网形式、适宜的街区尺度与道路间距,提出了"公交廊道+步行网络"的方格网城市路网模式。在中观层面上,从步行出行与自行车出行两个方面,提出了慢行友好的街道空间模式与街道断面模式。  相似文献   

2.
章慧洁 《城市建筑》2023,(4):111-113
在“智慧城市”“绿色出行”等全球共识背景下,建设步行、骑行友好型城市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一部分,共享单车不仅可以满足基本出行,服务公交接驳,提升交通韧性,还逐步影响市民的出行方式和城市空间格局。如何精准解决共享单车在城市非机动车道和道路网络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为了优化城市非机动车道优及路网,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兰州市城区主要道路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城市共享单车的最前沿资料和优化案例提出对策,为我国非机动车道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英国空间句法公司于2020年为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市制定的规划设计方案,着重介绍了为实现2030年规划愿景所需要的战略性设计干预内容。具体包括:(1)宜居性,改善关键社会基础设施的可达性;(2)可持续性,通过翻新现有建筑物来减少能源消耗;(3)健康,鼓励步行与非机动车出行,改善医疗、公共交通和体育设施的易得性;减少城市对汽车的依赖,并创建舒适、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4.
该文旨在为我国既有居住区社会化改造提出规划设计策略。分析了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出现的高层、高密度、人车分层、通而不畅等无车化特征。研究了基于这些特点进行改善环境、衔接公交、缓解拥堵的基本方法。最后提出了"组团布局+小网格道路"的路网策略,"减小规模+营造领域感"的布局方法,"步行+公交"的出行模式,以及"人车分离+社区绿道"等空间布局策略。  相似文献   

5.
步行空间的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常有提及,但往往都是某类规划中的一部分.从"步行空间"的现实需要出发,以上海市黄浦区步行系统规划为例,以"人性化"思想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关于全区步行框架和具体空间的规划措施.在此基础上,以豫园地区为例介绍了重点地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如何营造适老的出行环境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不断下降和步态的变化,对于出行环境的无障碍设计仅是基本要求,更多针对老年人身体特征及步行特征的精细化设计要求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老年人步态的实态调查与研究分析,归纳总结了老年人的步态特征、目前步行环境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步态特征对步行环境的需求,进而在城市社区慢行道路、道路关键节点、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提出适老化步行系统的精细化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点,旨在为老年人营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我国的新建社区规划中,公共空间网络通常被大尺度的封闭街区和道路所割裂,随之带来的是步行空间的衰败。本文通过对当代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较差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的优化策略,意图为当代中国新建社区的规划设计和优化改进做出一些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将优化策略应用到联洋社区公共空间网络优化中。  相似文献   

8.
从道路使用功能、交叉组合、施工质量等方面,分析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道路设计及断面设计的思路方法,使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更加合理、科学,从而保证市民出行的便捷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骨架,也是城市交通的载体,承担着全部交通出行方式。而道路横断面是道路各项支持功能在路段上的体现,其形式和设计合理与否,对构建步行导向型城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提出步行导向型城市设计让机动车交通快起来、鼓励多样化交通出行方式、积极采用稳静化交通措施以及慢行和空间有趣四点原则,并从这几方面原则出发思考如何重新进行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使之能支撑步行导向型城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郑萍  程娜  倪伟桥 《华中建筑》2010,28(8):131-133
该文从城市规划策略的角度,提出了通过构建紧凑型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和有效混合用地功能以减少交通出行、通过建设网络化的城市道路系统提高机动车出行效率、通过优化公共交通设施降低小汽车的使用、通过建设环境友好的非机动车交通网络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从而实现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上海地区项目案例,融入"街道设计"理念,进行具有街道特色的道路方案设计研究,打造"开放、融合、舒适、安全"的道路公共空间。从技术标准取定、道路断面设计、慢行空间设计、安宁和绿色交通出行设计、景观空间的打造和空间衔接设计,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城市绿色共享发展诉求,多地相继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强调15min步行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性及完备性。社区生活圈作为组织城乡居民社区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发生空间,其街道步行环境质量应受关注。目前,各地社区生活圈导则中对街道步行网络规划设计要求集中在道路间距、人行道宽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程度与城市居民步行意愿相关性较高的因素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尚未受到重视。本研究在提升社区生活圈步行环境质量目标下,以济南市西部新城社区生活圈为例,识别了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供给程度、城市居民对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需求程度及其供需的空间分异,并基于供给—需求匹配提出了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道路空间保护与交通发展是目前历史城市保护研究的弱点与难点。形成于非机动车时代的历史城区路网,与迎合机动车的现代城市道路系统大相径庭。论文在阐述了目前国外城市道路更新思路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的视角总结了六种更新方式:总体交通结构的谨慎调适、交通环路的有机设置、地下空间交通潜力的积极开拓、立体化交通的协调插建、道路断面的重新设计和轻轨交通的延续兴盛。希望对我国历史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与道路空间的保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张琬乔  张译文 《四川建材》2016,(4):166-167,169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缓解机动车为主导的城市出行压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已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及慢行出行系统,但对于大部分已经以机动车为主导但公共交通发展尚为欠缺的中小型城市来说,慢行出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以慢行出行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或多交通模式出行为导向的慢行系统设计成为"路权归还行人"的主要方式。由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构成的慢行网络是依托机动交通路网而形成的街道网络,而山地城市的城市形态及街道网络结合地形地势等环境特点发展,因此其慢行网络也具有三维特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酉阳县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以慢行为导向的街道网络形态研究,并基于该研究对酉阳县慢行系统设计的实践进行实验性探索。本文以空间句法及GIS平台分析为主要量化研究工具,分析研究范围内以慢行为导向的街道网络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及具体控制措施,从而指导相应慢行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解决了道路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给街道活力、文脉传承、安全出行带来了挑战。现如今,迫切需要城市规划者以公交和步行出行为主导,"以人为本"地设计街道。本文归纳总结出"小街区,密路网"背景下的开放式街区生活性街道设计策略,为将来的开放式街区生活性街道设计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核心商务区的小陆家嘴地区建筑、岗位密度高度集聚,长期以来是禁止非机动车行驶区域。近期随着外卖、快递及共享单车的兴起,非机动车出行需求快速增加。一方面非机动车是倡导的健康、绿色出行方式,为地区工作和生活人员提供方便;另一方面非机动车具有骑行随意性大,违章行驶及违章停放较为普遍等缺点,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秩序。因此,小陆家嘴地区的非机动车交通发展定位,需要重新思考和审视。本文分析小陆家嘴地区的非机动车需求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非机动车交通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运用GIS软件,基于南京市主城区道路网络并结合街道人口分布,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各街道居民出行的便捷性.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可达性整体卜较好,大部分区域步行10min、非机动车5min或机动车5min可以到达最近的公园绿地;大部分街道便捷程度较高,步行了15min、非机动车10min或机动车5min可以到达最近的公园绿地.将影响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因素归纳为4个方面:公园绿地本身的质量、道路网络的完善程度、所采取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居民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8,(12)
步行作为重要的交通行为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设中正逐渐受到关注。由于缺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支持与科学指导,传统步行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难以完全适应当代城市的发展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情景规划方法在步行空间应用的可行性,以满足行人需求为核心目标,以空间设计为关键要素,利用行人仿真手段构建适合步行空间的情景规划设计方法及应用思路,并以重庆市南桥寺片区为例,对五种不同特征的步行情景单元进行建构及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步行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步行系统的人性化与精细化设计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优化小学空间服务绩效对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尝试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应用构建一个推广性强、科学合理的小学空间服务绩效评价方法,并以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为例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优化策略。首先,通过文献梳理确定以步行友好作为评价原则。其次,通过社会调查确定步行可达性与步行安全性两个评价指标及其标准。再次,通过多源大数据,从小学服务的每个个体的出行感受出发,以学区为单位对小学空间服务绩效进行精细化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东西湖区部分小学存在学区面积过大、学校布点不合理、道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新增学校、调整学校布点、调整学区、优化步行路网、增加过街设施等优化策略,并选取3个典型小学进行具体的优化方案分析。通过对数据增强设计的一次有益探索,为小学布局、学区设置及道路和用地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寒地高校开始大量建设。步行作为高校学生校内主要出行方式,步行空间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常的出行体验。寒冷气候和机动车交通严重影响着高校步行空间的使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塑造高品质的步行空间,对现阶段提升寒地高校的整体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步行者的角度,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步行安全性、空间适寒性、体验多元性的优化设计原则及具体设计手法,为我国寒地高校步行空间的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