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布鲁克林植物园——培养年轻园丁的摇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鲁克林植物园于1914年建立了儿童园,这个项目一直到现在还在运行。描述了儿童园的历史、组织体系和空间设计,分析了项目为生活在都市中3~13岁儿童提供圃地培养蔬菜和花卉所取得的长期成果,还介绍了新建的探索园,这是专为幼儿设计的对植物进行探索和游玩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2,38(6):133-138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
目的:探讨学前儿童入园适应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地区铜仁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各幼儿园的学前儿童入园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别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学前儿童入园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影响、家长的影响等。改善学前儿童入园适应的对策有:父母对幼儿的引导及培养,教师的素质、学校的活动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1)
学前教育课程论指出: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儿童的课程,必须适宜于学前儿童发展。在民间艺术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秉承"儿童化"教育理念,深层次探究园本课程建构的密码。本文从资源利用本土化、主题架构个性化、课程活动游戏化等三个块面,加以具体的实例阐述了民间艺术园本课程建构的实践和探索经历,以及在民间艺术课程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民间艺术的多元文化熏陶和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5.
SH托幼一体园坐落在日本富山县,这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极目可见立山连峰绵延起伏。设计师以“在立山连峰的守护下,勾起孩子们冒险欲与好奇心”的设计概念为基础,打造了一所能容纳125名儿童的托幼一体园。  相似文献   

6.
“五松园”位于抚顺市东南角的新屯公园之中,是一个园中园。进园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门厅脊上塑造着的一对生动活泼的金毛狮犼。左面,是一组犹如石林丛立的假山群。右面,则是“五松园”的主景“花鱼宫”。  相似文献   

7.
双秀公园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北太平庄以东,北三环路南侧,面积6.4公顷,是个区域性的小型公园。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公园四周为居住区;附近1.5公里范围内没有公园绿地。该园主要为附近居民服务。为适合不同年龄的居民使用,公园总体规划为七个小区,即门区;汇芳园;茶室区(又名“竹溪引胜”);游乐区;翠石园;小型儿童游戏区和管理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绍兴市对浙东古运河进行了较全面的整治,其中最成功之举是“运河园”建设。系统阐述了“运河园“建设的思路、理念和实践,认为整治历史名河,其一、应正本清源,把握以往的历史和文化内容;其二、形成天人融合、自然和谐的理念定位,做到天人和谐,展示运河文化;其三、保护历史遗存,收集古材料,选择地方性传统树种,使文脉相承,充分展示古越文化的地方特色。建成后的“运河园”是一幅浙东运河园的历史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9.
张祥平 《中国园林》1995,11(3):20-23
“园”是早期含义是非农耕公地,秦汉时期已有“私园”、但直到北魏仍存在大量非农耕的“公园”,“园”的休娱功能在早期与公地上的植物相关,到六朝则家居农耕相关;并开始与“林”连用-“林”相关于非农耕的植被,近代的“园林”是一个二字词而不是两个一字词的连用,初期只是“公园”与“路树”的简称。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中山公园蕙芳园位于公园内坛西北角,占地7300㎡,是一处以观赏兰花为主的幽雅、封闭的小园林,它是中山公园又一组园中之园。蕙芳园的建筑是以四合院为主体,根据根据周围环境,设计时确定蕙芳园的特点是:茂林修竹、空“谷”山幽、屋简路曲、花木葱茏,由此,全园分为四个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