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水平、生态保护、人居环境、城镇建设、服务质量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的层次模型,并对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乡村振兴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度为82.83%,与东部省、市尚存在一定差距。中部地区应在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扩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提升资源承载力、加强宜居环境建设、提高城镇的集聚能力,有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分析一般性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理论和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适用于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通用性指标和专用性指标,呈递阶式三层次结构,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对衡阳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衡阳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出发,制定了人居环境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衡阳城区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并结合衡阳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分析,认为将“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城市发展方针是符合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发展方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分析,认为将“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几小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城市发展方针进符合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改善银川市人居环境提供相关依据,探讨了银川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设计问卷,以银川市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居民个体差异性的评价结果主要集中在“尚可”栏,且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居民对于银川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趋向于“满意”;未来城市人居环境仍然需要大力改善.  相似文献   

7.
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是我国现阶段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因为乡村的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乡村改造也随之成为目前人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从乡村振兴战略入手,通过对山西阳泉西岭村乡村规划竞赛的剖析,从中总结乡村改造中人居环境改善策略.通过修缮村容村貌、合理重构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完善公共卫生系统等方式对目前乡村环境进行优化改善,在乡村规划改造中更高效地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常贵晨闫世忠“城市群”这一提法是近年出现的新概念,笔者对此的诠释为:在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较优越、城市相对集中的一定区域内,以一两个或若干个大城市为依托,实现周边城市功能整合,优势互补,共同繁荣,进而形成既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又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产业群,以最大限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地域空间及其影响范围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城市逐步被城市化区域所取代,形成规模庞大的大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态势是由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国外…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指农村居民在悠久历史演进过程中与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综合体,是我国农耕文明、地域建筑风貌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陕南地区传统村落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代表之一.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陕南地区1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单元,构建包含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经济条件5个方面的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分析其人居环境的水平及空间分异特征,为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分异大致呈现“周高中低”和“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2)空间环境在一级指标层中权重最大,是影响村落人居环境水平的重要因子;(3)各一级指标中生态环境、空间环境和经济条件呈现正相关,文化环境、社会服务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轨道交通构成大城市交通骨干网络,发挥便捷快速、大容量的优势,是有效疏解城市交通拥堵的良方.轨道站点是客流聚散的重要节点,使其他交通方式与之有效地衔接,提供乘客便捷的换乘环境至关重要.结合北京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站的调研数据,分析出行者在选择轨道交通基础之上的衔接方式选择行为,建立分层Nested-Logit模型,提出针对轨道站点的交通衔接设施布设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安徽省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由于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差异、内部的制度性障碍和外部与长三角的对接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可以实行“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或组合城市模式,极力消除城市群内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发展产业集群,构建一体化交通运输网,以促进整个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消除城市住区空间隔离 创造整体最优人居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以及邻里单位等规划理念的阐述,强调城市规划,尤其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是创造一个"绿色、文明、安全、高效、舒适"的人居环境,并提出消除城市住区空间隔离的对策,进而探讨21世纪城市时代的住区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体人居环境最佳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银川市申报联合国人居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银川市城市人居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地人居环境建设中城市建设超前、规划滞后,人居环境的各层次与各组分不够协调,住宅人居环境的改善不平衡,资源支撑问题日益突出等宏观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历史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统一“以人为本”与“以环境为本”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软土中盾构施工安全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其研究涉及水-土-结构相互作用以及由于加固引起的土体属性变化等诸多方面。基于渗流-应力耦合理论,在ABAQUS平台上通过二次开发实现盾构开挖过程中土体渗透特性的演化和注浆材料弹性模量及渗透系数的时变性,研究不同埋深、不同地下水位、不同土体特性对盾构隧道地表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软土地区,盾构开挖过程中注浆材料弹性模量和渗透系数的时变性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大,而土体渗透系数随应变的演化对地表沉降影响不大;隧道埋深、地下水及土体特性均影响开挖对地表的扰动,且土体弹性模量相对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结合杭州地铁二号线实测沉降,采用“vi速度法”及“拟合直线法”分析不排水瞬时沉降与排水固结沉降的时间界限.分析发现,在地表无隆起的情况下,可以将地表变形分成3个阶段,其中瞬时沉降及固结沉降可以分别拟合为斜率不同的直线,前者斜率大于后者.在盾构脱开管片85~9 d后,地层进入排水固结阶段. 在同步注浆导致地表隆起的情况下,地层受到二次扰动,可以将地表变形分为5个阶段,在盾尾脱开管片105~12 d后,地层进入排水固结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以2014年SPOT5遥感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估计、热点识别等方法,分析涉县2014年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涉县的乡村聚落斑块呈现出"北密南疏,西密东疏,清漳河流域密度大,离县城越近密度越大"的分布格局,西北部为乡村聚落的核心区;高海拔地区虽然人口密度比较小、但是乡村聚落的密度却比较高,低海拔地区人口密度大,但是乡村聚落密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泥水盾构施工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了地面沉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实测数据给出了地面沉降的修正双曲线预测公式。分析表明:Peck公式适用于杭州软土地层中泥水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测,其中地面沉降槽宽度参数K取值0.25~0.32,地层损失率V1取值0.04%~0.33%。地面沉降主要为盾构脱离0~5d或6d内的盾尾沉降以及扰动土体长期固结沉降,分别约占总沉降量的57.27%和41.08%。适当提高切口泥水及同步注浆压力使地面微隆,可以抵消部分地层损失,减少地面沉降。由地层损失引起的横断面地面沉降曲线较规则,基本呈现高斯曲线分布;而地面隆起变形较无规则,会使沉降曲线偏离高斯曲线分布。引入新参数C后的修正双曲线模型可用于泥水盾构软土地层中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基于GA-SVR的建筑物液化震陷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影响建筑物液化震陷量的9个主要因素,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和回归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的建筑物液化震陷量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有限的60组实例数据学习,利用遗传算法自动确定ν-SVR的最优模型参数,建立了建筑物液化震陷量与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另外10个实例进行推广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实际液化震陷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在5%左右,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本文的思路和方法也可推广至建筑结构的震害预测.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发展和传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消失,其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此研究基于传统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分别对传统聚落内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特色的景观节点、历史街区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的保护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文化遗产活化载体体系;结合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原则和策略,最后明确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一般活化路径。在保护实施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依赖生存的空间环境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演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武汉市为例 ,概述了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 ,包括其含义及地域空间组织 ;重点分析研究了边缘区人口组织、空间分布等的变迁及其演进的内在机制 ,以充分认识和挖掘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形态演进的必然性和内在积极的社会学意义 ,这对预测和引导未来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