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艺术乡建的模式愈加多样化,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本文通过艺术乡建的社会背景,阐述乡村在地文化的研究价值,分析传统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艺术乡建视域下唤醒乡村在地文化的研究策略,包括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修复乡村在地文化、艺术照亮乡村未来、再续乡村地缘关系、重构乡村空间秩序等。得出结论,应当创造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乡建”,从而使艺术乡建在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有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西北乡 村建设与地域文化发展出现了种种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在复杂的城 乡系统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打通症结,解决 文化、空间、生态多系统的“乡村病”值得深 思。本文针对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当地 普遍建设的生土建筑为切入点,以生态宜居 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为目标,提出一系列相 关保护与更新策略,并以定西市通渭县为例 探讨。策略包括在提炼当地传统民居生态特 性的基础上,以工程技术手段优化生土建筑 的材料性能与建筑结构,扩大生态与社会可 持续效益;凝练生土建筑文化特性为设计建 设基础,以技术研究、绿色教育与艺术活动 激活文化内生动力,并完善法规规范支持地 域文化传承。实现将生土建筑发展成果有策 略地整合,为西北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何崴 《风景园林》2018,25(5):32-36
近年来,乡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各个领域都将乡村视为重要的研究和实践对象。建筑也不例外,甚至从实践层面上讲还走在很多领域的前面,建筑实践已经成为乡建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乡村建筑及其设计也暴露出若干问题和误区,笔者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乡建中建筑及其设计的作用和观点,并于文末提出了创建"乡村建筑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是建筑师进行"乡建"实践的先行区与示范区。简要介绍了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乡建"实践与背景,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建筑师在长三角地区"乡建"实践可以分为改良发展传统产业、拓展旅游休闲功能、在地特色人居生态保护、乡城交融的文创基地等四大设计主题,并结合代表性的案例对"乡建"不同主题下的建筑师既有实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何崴 《建筑师》2022,(2):49-54
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因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及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非洲乡村地区,而与中国当前乡建产生了某种关联性。本文将从基于全球化的地域建筑师、公共事件和村民参与、社会设计、返乡身份几个角度解读凯雷及其作品,并讨论凯雷的创作与中国乡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面对"振兴乡村"的乡村建设潮流,文章通过对板万村传统村落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基地改造两个项目的具体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探讨了在面对"千乡一面"、城市化、城乡差距和产业转型等问题时,建筑师如何探寻其在乡建中的角色和定位,针对具体问题,以适宜合理的乡建实践提高和改善村民生活,振兴乡土文化和民俗传统,增强村民集体身份认同感,创造见人见物的生活情境,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7.
何崴 《建筑师》2022,(216):49-54
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因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及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非洲 乡村地区,而与中国当前乡建产生了某种关联性。本文将从基于全球化的地域建筑师、公共事件和村民参与、社会设计、 返乡身份几个角度解读凯雷及其作品,并讨论凯雷的创作与中国乡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吕旅 《新建筑》2016,(4):11-14
从实践探索和乡村建设的趋势出发,针对乡村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乡建的目标服务人群和实践主体,并以河南新县三年来的乡村建设为例,就乡村复兴的原则、如何力口强乡村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乡村建设,实现把人留在农村,把资源留给农业,把权利还给农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毕凌岚  刘毅  钟毅 《城市规划》2017,(12):82-89
研究基于目前乡村营建内生动力不足、标准冲突、适地性差、无法持续改善等问题,经分析认为其关键是主体不明、缺乏适应乡村特点和决策响应的运营制度。借鉴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经验,发现乡规民约对于政策落实、地方自治、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运营具有独特价值。研究结合乡建实践,明确了现代乡村营建中乡规民约的作用及编制机制,完善了其中乡建管控的内容,设计了与乡村规划协同的操作方法。研究认为,"乡村规划"与"乡规民约"协同是"基于村民自治角度的村庄自我更新",本质在于"基于多方主体互动下的制度建设",是各方协同利益诉求、全面参与决策和实施,将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生态的空间诉求从阶段性的"乡村规划"转换到持续性的"乡规民约"中的公平开放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为  沈旸  俞海洋 《新建筑》2021,(3):72-76
不同的实践主体在认知上的差异使乡建最终呈现为多重愿景叠合的复杂想象.文章以一座乡村食堂的建造过程为样本,聚焦材料及其工艺的选择,通过具体材料的知觉特征及其文化隐喻,考察处于乡村脉络中的工艺的特定涵义,以此讨论乡建中潜在的理论模型、实践特征、规范价值,以及不同身份的主体对它们的呈现方式,并试图指出它可以成为一种沟通性的物...  相似文献   

11.
耿虹  罗毅 《城市规划》2006,30(12):33-39
作为我国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村庄大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存在于小城镇这个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范围内。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问题不能局限在农业内部解决,农村问题不能局限在农村内部解决,农民问题不能局限在农民内部解决。要解决农业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充分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小城镇这个重要基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广东省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的规划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乡村政策的梳理,整体分析了国家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政策演进的脉络和要求,从广东省的层面剖析了乡村规划建设政策推进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从乡村规划编制到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实践探索。提出,广东省的乡村建设实践在村庄规划编制、乡村特色挖掘与塑造,以及共建共享共治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新农村“组合抱团”规划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建设、以“道”兴村的模式。同时指出,未来乡村振兴应该结合文化、产业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总结,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和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是我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积淀,是历史文明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传统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在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建设历经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其建设重点从乡村基础建设转向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这与二战后西方乡村发展与转型过程极为相似,只是各发展阶段滞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西方乡村景观风貌的研究成果对正面临转型的中国乡村研究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以ScienceDirect为主要数据源,将乡村景观风貌分为人工景观风貌、自然景观风貌和人文景观风貌,梳理其研究发展脉络,并提炼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及趋势特征.对比西方乡村景观风貌的发展经验和中国乡村的现状,中国乡村景观风貌建设应构建乡村景观空间数据库,为量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乡村景观风貌的发展底线;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乡村景观风貌的交互性研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的人本性.  相似文献   

15.
Given the increasing polarization between intensively used and abandoned land, and the profound social,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is transformation, landscape planning can provide a strategic approach through which to improve sustainability.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imed at devising strategies for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The approach is based first on a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diagnosis of the landscape and the functions it serves for the local community in terms of its needs and expectations. The aim here is to promo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in order to increase its awareness of, and participation in, lo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e method then proceed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ssible strategies by which this communicative process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we focus on the ecomuseum as an exemplary tool for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s established through planning dialogue. The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in the territory of Comunità Montana Esino-Frasassi, a rural area in Marche (central Italy). Work in the field is still in progress.  相似文献   

16.
从新农村建设经验来看,需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优化,对村中"脏乱差"的地方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整治,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轮。  相似文献   

17.
Chengdu, located at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fertile and well-watered basin has given the city a long and splendid history, which has left significant and lasting imprints on its urban form,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ife. In the planned economy period, Chengdu serviced as the economic, cultural, logistical and technological center for southwest China, and built a competitive and broad industrial base which now helps the city maintain its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region. In 2007, Chengdu was assigned as one of two pioneer cities in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Chengdu as a historical city, summarizes the city’s economic growth, urban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s a major city in western China, and discusses its recent efforts in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s a pioneering cit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严仓一 《山西建筑》2010,36(32):295-297
从近几年特别是灾后重建以来陇南农村公路建设的实际出发,结合平时深入现场调研检查掌握的情况,分析了陇南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就"十二五"期间陇南农村公路发展思路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