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成树协议能够解决环路带来的问题,提高网络的健壮性和稳定性。但是,简单地部署生成树协议并不能充分地利用链路资源,造成网络资源浪费。依据多生成树协议(MSTP)理论,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能同时实现链路冗余和负载均衡,提高网络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2.
生成树算法的网桥协议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它通过自动形成生成树使得在网络中一个透明的网桥以动态方式在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中沿环状工作。网络中的环路由网桥之间通过交换配置桥协议数据单元消息来进行监测,通过关闭选择的网桥接口的方式破除环路。局域网通常由多种网络设备相互连接形成,我们只有消除网络中的环路才能有效降低广播风暴的发生,也就是说网络中的链路应组成树形的无环路结构,使用STP(生成树协议)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应用层多播中生成树的鲁棒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层多播通过生成树将多播分组送至每一个组成员.树中的节点失效后其下游的节点将不能接收到分组,使得系统变得脆弱.本文使用在树中增加冗余虚拟链路的方法来减少不能接收到多播分组的节点数量.模拟试验表明,增加冗余虚拟链路可以大大降低节点失效带来的性能损失.  相似文献   

4.
基于VRRP+MSTP协议的可靠性网络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代企业对网络的可靠性需求,根据VRRP(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和MSTP (Multiple Spaning Tree Protocol)协议理论,设计了一种方案使企业在访问网络中心数据时能实现路由冗余和负载均衡,在跨交换机同一子网内互访时也能够实现路由冗余和负载均衡,从而保证企业内关键业务的不间断运行,实现了网络的可靠性设计.  相似文献   

5.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利用分簇技术,簇首到Sink节点通信采用多跳路由方式容易引起"能量空洞"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小生成树的非均匀分簇路由协议.该协议在簇首选举阶段,以节点剩余能量、节点度、节点能量消耗速度为权重计算簇首竞争等待时间,选用簇首竞争等待时间小的节点为簇首,以均衡能量;簇形成后,以剩余能量、簇间的距离和能量消耗为参数构建基于最小生成树的最优传输路径通过多跳方式将数据发送到Sink节点.仿真结果表明,该路由协议能有效均衡能耗,延长网络生命周期,延缓"能量空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局域网(VLAN)在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为了更加有效的对VLAN进行管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VLAN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该算法基于生成树协议,通过获取每VLAN中的生成树信息.来推导出每VLAN的网络拓扑结构,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生成树协议在交换网络中的作用及其工作过程,包括根交换机的选举,最佳路径的选择原则,并通过案例进行说明同时介绍了相关的配置命令.另外也通过实际案例比较说明了生成树协议的不足之处以及RSTP快速生成树协议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局域网(VLAN)在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为了更加有效的对VLAN进行管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VLAN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该算法基于生成树协议,通过获取每VLAN中的生成树信息,来推导出每VLAN的网络拓扑结构,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局域网中生成树协议STP的产生背景和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用网络工具对局域网中生成树进行了攻击实验,并对如何在局域网防范生成树攻击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了生成树协议的起源、产生背景、思想、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及运行过程,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了生成树协议在交换网络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通过对比观察生成树协议首次运行和网络拓扑发生变化后各交换机活动端口的工作状态,详细展现了生成树协议原理工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拓扑发现是网络管理的重要基础。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网桥生成树协议STP的算法,利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获得各个交换机MIB库中的生成树状态信息,根据生成树协议推导出网络的物理拓扑。和已有方法相比,该算法不要求各个网桥FDB表的信息是完备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发现备份链路和集线器、哑交换机等不支持SNMP的设备。实验表明该算法是一个准确、全面的拓扑发现算法。  相似文献   

12.
交换域拓扑结构的自动发现是局域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基于生成树协议的交换域拓扑自动发现算法,用以获取并收集交换域内每台交换机的生成树信息,根据生成树协议的规则将收集齐全的整个交换域的生成树信息转换为交换域的拓扑结构.与基于地址转发表的拓扑发现算法相比,本算法更简单、更准确,而且不会增加网络负担.目前该算法已在实际的网络管理中实现成功试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规模越来越大,采用固定IP地址的分配方式给网络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通过eNSP仿真实验平台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实验,分析了在同一网段中的DHCP的配置方法和不同网段DHCP中继代理的配置方法,仿真实验证明采用DHCP协议对网络设备实现动态IP地址的管理和分配,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管理员的工作效率,且灵活性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均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消耗,进而达到延长网络生命周期的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最小生成树形成虚拟主干树的能量均衡的组播路由算法.该算法在选择转发节点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前向转发区域内的节点的位置及能量信息,并引入修正因子及路径封锁技术.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的均衡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最小生成树的图像融合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遥感图像融合精度问题。图像融合存在含有冗余和互补信息,造成清晰度降低。针对传统的图像配准算法精度较低,为了提高遥感图像融合的准确度,提出了一种最小生成树遥感图像配准算法,将最小生成树算法应用到图像融合的优化过程中,算法首先提取均匀子采样点集,并在此基础上构造最小生成树,然后使用最小生成树来估计熵,对遥感图像进行配准,最后将图像间的边缘梯度信息融入到融合框架中。算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图像融合算法的缺点,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有效地提高了图像融合的精确度,并为遥感图像融合提出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的最小生成树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目前最常见的两种在图最小生成树算法,即Prim和Kruskal算法,展开了阐述和分析,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对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试验并对Prim算法进行改进,从图中每个顶点的度数入手,采取删除某些无用边的思想方法,给出了一个寻找最小生成树的算法,使其能动态调整自身的性能,既适合于稠密图,又适合于稀疏图。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addresses resilience over Ethernet networks using the 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 (RSTP). The topic constitutes an open issue of debate among th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community, as clear indications on the real RSTP performance for network recovery can hardly be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Actually, the complicated protocol structure makes the analysis intricate and unsuitable for generalization. Moreover, the presence of other resilience algorithms, whose mechanisms and rules are explicitly designed for resilience, solves the problem beyond the application of RSTP. Even though those solutions are actually more efficient than RSTP, they are more expensive. In this perspective,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twofold. (1) First, it aims at critically evaluating the intrinsic limitations of RSTP. (2) Secondly, it proposes some simple protocol modifications to speed up reactions to network faults. Ring topologi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As a result, the proposed modifications allow to assess how and when the protocol achieves almost-ideal performance.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made by simulations and via a testbed, validate the achievable performance as a trade-off between fast reactions and bandwidth overhe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