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座落在番禺县南村,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历时五年建成。园主人邬彬,字燕天,是番禺南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考中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为七品员外郎。其两个儿子也先后中举。一家有三个举人是件十分荣耀之事,故在乡中大治居室。邬彬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2)
文章简要阐述了位于广州市的余荫山房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主要分析它的平面布局、空间组织语言、水景与植物的运用,最后总结出余荫山房小中见巧、巧中见奇、自然清新的艺术特征,说明它是岭南园林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设计精巧,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文章基于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以空间布局、空间组织与植物景观为线索,分析余荫山房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意境营造,阐释余荫山房的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以期挖掘、展示和传承余荫山房的造园智慧。  相似文献   

4.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曹劲 《中国园林》2004,20(6):36-39
通过对番禺余荫山房第一期保护规划方案的分析,探讨如何借鉴岭南传统园林中独特的造景手法与审美意蕴,使新园林在功能上满足现代游览之需,同时又注意新、老区域在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糅合衔接,在协调与对比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6.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番禺南村镇,建造于1867~1871年,占地面积不足三亩,理景借小求精,为岭南古代名园精品,"如文之言简意赅,创造了以少胜多、文人写意之自然山水美" 1)。作为存世不多的岭南名园遗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将从景面文心、布局有章、理微求精、植物特色四方面对其造园意匠进行梳理和提炼。  相似文献   

7.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番禺南村镇,建造于 1867~1871 年,占地面积不足三亩,理景借小求精,为岭南古代名园精品,“如文之言简意赅,创造了以少胜多、文人写意之自然山水美” 1)。作为存世不多的岭南名园遗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将从景面文心、布局有章、理微求精、植物特色四方面对其造园意匠进行梳理和提炼。  相似文献   

8.
岭南传统庭园是应对湿热气候的智慧结晶,目前学界对其遮阳设计要素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以岭南传统庭园典型案例之一——四大名园中的余荫山房为例,基于夏季现场微气候测试和热感觉问卷调研,运用SPSS量化分析人体主观热感觉和庭园客观微气候测试指标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数据比较各测点空间的遮阳设计要素,尝试挖掘夏季人体热感觉和遮阳设计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结论如下:(1)在夏季余荫山房中,约84.5%的游客表示庭园中太阳辐射可以接受;(2)黑球温度与热舒适投票、太阳辐射舒适和太阳辐射可接受投票都有较好的相关性;(3)夏季庭园中,对应热舒适的黑球温度约28.48~37.16℃;对应太阳辐射热舒适的黑球温度约27.60~39.11℃;(4)遮阳设计要素包括遮阳分区、遮阳覆盖率、遮阳类型、遮阳构造,其中:遮阳分区、遮阳覆盖率对热感觉投票和微气候测试指标有整体性影响;水平遮阳进深显著影响热感觉(TSV);遮阳类型影响黑球温度(Tg),从降低庭院Tg值的角度,复合遮阳最佳,其次是水平遮阳;空间高宽比显著影响遮阳效果稳定性;(5)余荫山房实测中,长波辐射占总辐射能的极小部分,几乎可忽略不计。本研究以期为岭南传统庭园遮阳设计及遮阳要素导控提供研究方法和设计目标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造园难,品园亦难。不同的游览路线影响着视觉空间属性的概括与描述。园以景盛,景以游异,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余荫山房“公园化”前后空间组构、游园序列的分析研究,以多维视角发掘最佳游赏体验规律。研究表明:空间意向生成的结构与层次越贴近园主的思想境界,越能全面的了解空间结构、个性与意蕴。从“游园”看“造境”,句法视野下的游园组织与空间赏析,能挖掘传统造园艺术营造手法的背后暗藏“观”与“游”的时空博弈,为后期整体性景观更新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提出了现代建筑语言的七项原则。该文尝试从具有公众影响力的理论话语去探讨这些原则的理论依据,并从现实的因素去探讨其中的逻辑。重要的理论话语影响建筑语言的思想,现实的社会因素促使建筑语言的发展演变与之相适应。通过建筑语言的思想与逻辑来推论建筑语言的成因,以探讨重要的话语和社会因素如何与建筑语言发生关系,探讨如何对其产生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姜珉 《城市建筑》2014,(33):42-42
城市设计理念及方式直接受城市设计语汇和建筑设计语汇的影响。不同的语境、语言模式能够从多个角度直观地观察事物。语言模式也是建筑语言模式当中最为稳固的结构要素,进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的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天作建筑工作室组织的两次学生设计竞赛,展示了两次获奖作品,并从设计过程、设计思维和设计表达三个角度对竞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建筑语言是建筑学与语言学交叉而形成的,如同人际交往的语言一样,建筑语言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通过建筑语言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以语言学为视角,探讨建筑语言的语体、风格及文体,对我国建筑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走向净化建筑语言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建筑装饰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依据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态构成要素和构成方式的不同,将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分为建筑语言和非建筑语言;文章侧重对这两种建筑装饰语言形态的基本属性进行解析,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概括其基本属性的外在表征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被多重层状界面划分所构成的室内,外空间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感知城市的基本印象.笔者通过剖析当代城市中典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提出广泛存在于建筑形式中的“层”的概念,明确“层”是当代建筑的基本词汇“编辑”则是对于“层”的理性处理的方法.进而将“层”的概念扩展到城市,认为城市空间是“层组”的多维集合,以此建立认识建筑的新的思维框架.建筑的个性化创作尽管存在着不同的途径,但可以归纳为对形成围合的“层组”进行独特的秩序表达,并通过“编辑”的方法形成建筑空间形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建筑语言学论走向新世纪的现代中国建筑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语言是书写建筑,阅读建筑的手段,也是评价建筑总体艺术水平最为直观而敏感的参照系,多元化潮流下所掩饰的建筑语言流毛病说明了,现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仍未未出幼稚的启蒙阶段,作为执业建筑师,唯有平心静气地从规范与净化建筑语言做起,我们才能从总体意义下迎来真正入流的创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将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文化符号—即建筑语言加以研究,兼顾了针对建筑专业钢结构技术特征的理性剖析和将钢结构转化为承载着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创作,借鉴语言学的构架,把钢结构建筑语言按以下三个层次:语法构成、语义表达和语用图景展开分析,全面、准确、系统、深刻地把握了钢结构建筑的物质特征和文化特征及其构成、表达和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结合瑞士提契诺学派代表建筑师吕基·斯诺兹的宾切提住宅,分析建筑的形式语言如何产生,什么是形式语言的逻辑以及促成形式逻辑生成的原因,提出形式逻辑的建立需要在实际的设计与建造活动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建筑语言的原生属性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布正伟 《新建筑》2000,(3):21-23
从人类语言的转移现象分析建筑语言五个方面的原生属性及其三大特征。指明建筑语言的系统性不仅表现在它的结构系统上,而且还存在于它的形态语言与画增语言整合系统中。  相似文献   

20.
布正伟 《建筑学报》2007,(12):54-58
从建筑语言的系统性与矛盾性,去分析研究建筑语言演进的动力及其内在规律,并随之指出我们在建筑创作中所应确立和坚守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