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设计精巧,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文章基于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以空间布局、空间组织与植物景观为线索,分析余荫山房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意境营造,阐释余荫山房的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以期挖掘、展示和传承余荫山房的造园智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2)
文章简要阐述了位于广州市的余荫山房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主要分析它的平面布局、空间组织语言、水景与植物的运用,最后总结出余荫山房小中见巧、巧中见奇、自然清新的艺术特征,说明它是岭南园林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余荫山房是"晚清岭南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其造园艺术精湛,"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其"书香文雅",园中"有门必有楣,逢景必有联",不仅名家书法荟萃且诗文意境深远。本文以余荫山房楹联牌匾诗文中所涉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化内涵,试图以此探究园主对植物的审美情趣,进而对余荫山房的植物景观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7,(1)
文章根据笔者在余荫山房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余荫山房中窗户类型进行了分析;建筑是由古至今不断继承与发展的,窗子亦然。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也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普通民居,都会设有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各式各样。  相似文献   

5.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信息化、市场化与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使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文章基于文化安全视角,以继承发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要义,从空间布局营造、文化技艺运用及空间意境表达三个方面,分析余荫山房的空间组织和造园技术,并以余荫山房为原型进行当代岭南造园的创新实践,以期展示和传承岭南园林的造园智慧,为维护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曹劲 《中国园林》2004,20(6):36-39
通过对番禺余荫山房第一期保护规划方案的分析,探讨如何借鉴岭南传统园林中独特的造景手法与审美意蕴,使新园林在功能上满足现代游览之需,同时又注意新、老区域在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糅合衔接,在协调与对比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岭南园林是独特的存在。不同于皇家园林的辉煌大气、江南园林的纤秀弄巧,岭南园林既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与中原园林兼容并蓄,又依托岭南四季常青的自然景观,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清晖园便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与梁园、余荫山房、可园并称"岭南四大园林"。  相似文献   

9.
《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提出了现代建筑语言的七项原则。该文尝试从具有公众影响力的理论话语去探讨这些原则的理论依据,并从现实的因素去探讨其中的逻辑。重要的理论话语影响建筑语言的思想,现实的社会因素促使建筑语言的发展演变与之相适应。通过建筑语言的思想与逻辑来推论建筑语言的成因,以探讨重要的话语和社会因素如何与建筑语言发生关系,探讨如何对其产生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曹劲 《中国园林》2004,20(6):36-39
通过对番禺余荫山房第一期保护规划方案的分析,探讨如何借鉴岭南传统园林中独特的造景手法与审美意蕴,使新园林在功能上满足现代游览之需,同时又注意新、老区域在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糅合衔接,在协调与对比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1.
李辉 《城市建筑》2014,(7):120-122
基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影响,叙事文学与建筑之间有着同样的历史发展逻辑。被传统建筑史研究所忽略的一些特征,在某种情境下通过叙事文学的途径透露出来,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史传"与"诗骚"特征,也同样映射在建筑空间上。借此展开的研究,更能揭示出中国建筑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试图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传统建筑装饰的研究领域,侧重解读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文化特质与文化载体,以及在其文化传播进程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等问题,从而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归纳了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及经济技术特征,探析了国内外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创作思想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地域化建筑创作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重点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要点和原则: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并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最后,通过对建筑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来分析地域化建筑设计语言所具有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结构和装饰具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文章以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和闽南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分析地域特色、建筑元素和装饰细部等,探讨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为地域建筑传承和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筑师斯蒂芬·布劳菲尔斯 (Stephan Braunfels)设计的慕尼黑现代绘画馆,发端于清晰的概念,受控于严密的逻辑,其结果是富有感染力的精确的建筑空间。本文是作者在参观该绘画馆以后,试图通过分析捕捉到该建筑设计与形式之间的深层线索,并由分析得出形式语言背后清晰的概念,使本文获得了设计——形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松茯  何颖 《城市建筑》2011,(8):111-114
哈尔滨建筑装饰映射出近代西方建筑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和美学倾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实例的分析,以西方传统美学和语言符号学为理论基础,探析影响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项秉仁  程翌 《时代建筑》2010,(5):128-133
合肥大剧院位于合肥政务文化新区中心人工开挖的"天鹅湖"畔,建筑所在的城区敏感环境与城市设计的总体概念是决定了这个建筑意象的外在逻辑,而项目复杂的功能、技术和空间又是其形态生成的内在理性。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建筑学研究和建筑设计中广泛用到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建筑学学术讨论中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涵义,近年来国内建筑学界对语言的使用频繁,但关大多还是停留在语言概念的表面,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的借鉴尚显不足。旨在从历史文献研究出发,梳理建筑学理论历史中与语言结合的不同方式,并对此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汲取语言这一学术领域对建筑学研究的借鉴价值。基于不同研究对语言认识的差异,将语言—建筑学研究分为三类:语言在其中分别作为一种类比对象、一套规则和一种结构系统,据此分别向语言学作了溯源与理论性分析。对语言—建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性梳理,重新讨论了语言之于建筑研究的意义,立足当下提出了交叉融合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9.
吴丹 《山西建筑》2005,31(8):10-11
介绍了整个设计生成的思维过程,并力图突破建筑专业教育下形成的一套以形式语言为基础的固定语法和体系,将绘画、电影媒介等艺术领域的作品引鉴到建筑设计的思维创作中。  相似文献   

20.
闽南沿海红砖民居的屋顶多以红瓦覆盖,在当地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形态特征和构造工艺,蕴含着深厚的建构思想与营造智慧。文章采用田野调研、匠师访谈等方法,从屋顶各部位的构造特征入手,归纳材料种类、尺寸与砌筑方式,探究其设计规律与原理,梳理构造做法的地域差异,总结构造设计与防雨、排水、抗风等实用功能的关联,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以及遗产保护 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