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油田开发初期建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建模是油田开发的基础和关键技术之一,但其可靠性在钻井少,处于开发初期的油田却遇到了挑战。鉴于此,提出在地质概念模型的指导下,多学科综合,应用随机模拟理论,多种数据集成进行建模的策略。并以苏丹FL油田为例,采用随机地震反演-随机建模一体化技术,充分利用地震波阻抗数据体进行约束建立相模型及相控储层参数模型,大大降低了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刘文岭 《石油学报》2008,29(1):64-68
将地震资料用于储层地质建模的研究定义为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论述了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的意义、地震资料的约束作用、与地震反演的区别、应用领域和建模技术。实例研究表明,结合地震资料开展储层地质建模研究能够降低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储层地质建模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高分辨率地震约束相建模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以委内瑞拉F油田Z油藏作为研究实例,利用测井资料约束地震数据,建立纵高分辨的三维地球地震波阻抗模型,再用随机反演地震三维数据体和井资料约束随机相建模过程,大大降低了相模型的不确定性;相控建模产生一系列孔隙度及渗透率的实现,在网格粗化后进行了流线模拟,优选出忠实于生产动态资料的实现。经流线模拟与注水动态比较,相控建模-岩石物理参数建模-网格粗化-快速优选(流线模拟)一体化建模产生的岩石物理参数模型与地质,测井,地震,动静态资料比较吻合,图3参3(周丽清摘)。  相似文献   

4.
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尽可能精确的储层参数模型来展示三维空间的地质情况,并为油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地质基础。震控储层建模技术是以地质统计学和变差函数分析等常规数学建模方法为基础,通过将合理的地震参数数据作为约束,实现井间测井数据更合理内插的一种储层建模方法。该技术可以将含有丰富地质、岩性、物性信息的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测井数据的垂向分辨率,又综合了地震数据体反映的储层横向变化特征,特别适用于井网密度不高、储层非均质性强的油气田。为此,基于该方法在普光气田的实际应用效果,结合地震反演数据在储层建模中的应用成果,把地震数据作为宏观约束条件,有效地解决了井网密度不高时储层属性模型的精度问题,并指出了储层建模中整合地震数据方法的若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稀井网区不能采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高精度储层建模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地震资料为约束条件的储层建模思路。其主要依据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和测井重构约束地震反演的预测结果,对储层砂体井间分布和储层物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预测成果的约束下,采用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经过现场生产的检验,采用这种建模思路建立的模型能够达到油气田开发阶段的精度要求,同时也为稀井网工区开展储层精细评价提供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地震数据约束下的贝叶斯随机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地震数据的带限性质,传统确定性反演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分辨率低的缺陷。本文从贝叶斯理论出发,结合地质统计学提出了地震数据约束下的随机反演方法。该方法以测井资料作为条件数据,以地震数据作为约束,进而通过贝叶斯理论将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和地质统计学信息融合为地层模型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利用马尔科夫链扰动模拟方法实现对后验概率的分布采样,并通过多个采样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后验概率分布的性质,进而精细刻画储层分布。模型测试及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确定性地震反演方法,随机反演方法提高了反演精度,实现了储层的精细描述。  相似文献   

7.
常规地震反演预测储层效果往往不理想,为此提出了一套融合地质建模与地震反演技术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新方法,即采用地质建模技术精确建立初始波阻抗模型,再用该初始波阻抗模型约束进行地震反演,进一步提高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精度。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在涠洲11-1N油田进行了应用,储层预测精度得到了明显提高,解决了该油田生产中遇到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东海油气田储层地质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东海平湖油气田为例,探讨了海上油气田储层地质建模的思路、方法和途径。针对东海海上油气田井少、陆相储层相变快的特点,确立了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数据,建立沉积相概念模型,以井数据为硬数据,充分应用地震数据(地震属性和波阻抗),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和相控建模途径建立储层参数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模型检验和不确定性评价。研究表明,海上油气田充分应用地震属性、地震反演参与储层地质建模,可弥补井数据的不足,提高建模过程中井间预测的精度。海上油气田井数据少,地震数据多解性强,需对模拟结果和模型储量进行不确定性评价,以降低风险,为开发管理决策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往三角洲沉积储层地质模型的实现过程多是强调某一种建模方法的使用。文中以渤海某油田为例,综合应用地震及井点信息,探讨了将确定性地质建模与随机地质建模两种方法、相模型与属性模型两种模型相结合建立三角洲沉积砂体骨架模型及储层属性地质模型的方法。使用确定性建模手段可以刻画出那些基于地震反演资料识别、把握程度相对较高、规模相对较大的砂体;应用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可以表征规模小、具随机分布特征的砂体;以砂体单元为对象、井参数为约束、地震反演属性体为趋势,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实现的储层属性地质模型,能够更客观地反映砂体内部的非均质程度。合理使用各种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可以获得更接近实际的地质模型,从而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调整,开发效果预测,以及油田开发潜力与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地震约束薄层储层建模的研究思路,并提出控制薄层砂体预测精度的四个关键条件。根据地质、测井资料,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协同地震波阻抗反演资料预测实际区块薄层砂体,并通过油藏解释建立油层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在地质条件约束下,地震反演与地质建模技术联合能够综合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信息优势,提高井间及垂向上储层预测精度。该技术对于油藏评价和井位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崖城13-1气田储层三维静态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储层三维建模是描述崖城13—1气田平面和层间的非均质性以及更精确地复算储量的有效方法。利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对崖城13—1构造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了全频带的绝对波阻抗数据体。经过测井、地震和储层物性的相关分析,认为地震波阻抗数据可以用于随机建模。确定性建模结果反映出孔隙度变化的大体规律和趋势,但不能较好地反映储层细节变化。序贯高斯同位协模拟技术是适用于崖城13-1气田的有效的储层三维静态建模技术,模拟结果不但能反映出孔隙度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还较好地反映出变化的细节,符合地质规律。模拟结果达到了储量复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砂岩油气藏地震精细描述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砂岩油藏描述中如何将地震、测井和地质信息进行有效一体化综合的问题,提出砂岩油气藏地震精细描述的策略与技术路线,认为基于地质模型测井曲线约束的地震波阻抗反演是确保地震、测井和地质信息可靠一体化综合的首要技术。将油藏地震精细描述技术应用在某海上油田开发区块。应用的技术系列包括:斜井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子波反演与层位标定迭代技术层位标定;储层特征测井曲线重构;测井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随机模拟;信息融合等。对该区块两个油层组的油气藏构造、储层(岩性、物性)的空间分布及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精细研究和描述,为该区块井位部署调整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表明,以测井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和随机模拟为核心的地震油藏描述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储层参数定量估算和含油气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机地震反演技术及在文昌13—1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机地震反演技术是一种将随机模拟理论与地震反演相结合的反演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并充分考虑地下地质的随机特性,使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本文在做随机地震反演时,以确定性地震反演的结果作为软数据,以测井资料作为硬数据,使用同位协同克里金序贯高斯模拟技术反演储层物性变化。文昌13—1油田的实例研究表明,这种随机地震反演比起基于模型的确定性地震反演方法来说,其垂向分辨率更高,使得在油藏地质建模中可以充分使用地震资料,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地震波阻抗反演是储层预测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线性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求解精度依赖于初始地质模型,而完全非线性方法可望得到高精度求解结果。有鉴于此,首先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因果卷积、膨胀卷积和残差块构建一个时域卷积神经网络(TCN),以建立地震数据与波阻抗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然后通过该网络对样本进行训练得到反演映射模型,进一步将地震数据输入该模型得到地震波阻抗。正演数据及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实现了地震数据到地震波阻抗间的映射,为地震波阻抗反演提供了具有并行计算能力和自适应结构的智能化方法,并在港2025区块砂泥岩储层预测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5.
高含水油田地震油藏描述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地震油藏描述的目标尺度小、井网密、资料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提出了以井控处理、井控解释和井震联合反演为核心的油藏描述技术思路,系统开展了地震油藏描述关键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5项关键技术:①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包括面向地震储集层预测的测井资料处理和解释,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及其应用,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敏感因子优选等;②井控地震资料处理,包括井控高分辨率处理和保幅处理及其质控等;③井控精细构造解释,包括井控小断层解释、井控层位追踪和井控构造成图等;④井震联合地震反演,包括确定性反演和随机反演;⑤地震约束油藏建模和数值模拟。尽管高含水油田井网密度大,但仅通过已知井对井间储集层分布进行推断,其结果仍然是不准确的,只有充分发挥密井网资料优势,通过多学科结合才能明显改善地震油藏描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在沉积微相与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反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体的沉积结构和几何特征,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波阻抗反演和层速度分析等可以有效地预测储层发育区。为此,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新沟嘴组利用这一研究思路进行了储层预测和储集性能评价。①对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因素进行了分析;②利用去砂试验和合成记录进行了高精度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③利用正演模拟和地震反射结构分析进行了沉积微相识别;④利用波阻抗反演和速度分析方法进行了储集体储集性能评价。在新沟嘴组下段发现了2个前积式反射结构和1个透镜状反射特征的分布区,分析认为,它们分别是水下分流河道侧向加积和河口坝沉积微相的地震响应。分别在2个砂体上部署了探井,均在新沟嘴组发现了油层,并获得了工业油气流。  相似文献   

17.
Analysis of the ambiguity of log-constrained seismic impedance invers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lthough the ambiguity of seismic inversion is widely recognized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so far as a concrete inversion example is concerned,there is not any objective,controllable method or any standard for how to evaluate and determine its ambiguity and reliability,especially for the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beyond the effective seismic frequency band.Taking log-constrained impedance inversion as an example,a new appraisal method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 simple geological model.Firstly,the inverted impedance model is transformed to a reflection coefficient series.Secondly,the maximum effective frequency of the real seismic data is chosen as a cutoff point and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series is decomposed into two components by low-pass and high-pass filters.Thirdly,the geometrical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and that of the real seismic data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Then,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verted impedance model is appraised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of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and the real seismic data.The new method avoids some subjectivity in appraising the inverted result,and helps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reservoir prediction by impedance inversio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