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单缓冲技术在过滤驱动透明加解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提出采用双缓冲机制,在内核态创建两个缓冲区,授权程序访问解密缓冲区数据,非授权程序访问非解密缓冲区数据,两者互不影响。首先对文件系统过滤驱动和双缓冲技术进行理论研究,然后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建立设计方案,进行实现和应用。通过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对透明加解密系统性能和兼容性有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2.
实现了多数据库中间件中分布异构数据缓冲区,该模型能够实现分布异构数据对象的数据双向同步/异步更新机制;采用的全局数据对象存储模型和缓存管理使数据在缓冲区存储并被用户高效快捷地访问;实现了全局事务管理策略,包括局部代理的设计、全局事务的并发控制、全局事务提交协议等.  相似文献   

3.
基于LRU算法的Web系统缓存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Web系统嵌入缓存机制将被访问的对象保存在内存缓冲区中,在频繁创建和销毁对象时,降低了系统开销、提高了系统的整体快速响应能力、避免了频繁的数据交互。该文分析了Cache技术的设计原理和实现策略、LRU算法的设计模式,构造了缓存机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以提高JCVM解释器的执行效率为出发点,以减少解释器工作时对外部存储器的访问次数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双缓冲区的内存调度机制,并给出算法实现的关键片段。分析这种机制存在的不足;与传统方式相比,减少了对内存的访问次数,提高了指令解释执行的连续性程度,提高了解释器执行的效率,简化了系统结构设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存储系统已经成为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一个瓶颈.现利用DRAM存储器的访问特性来减少存储器访问操作的平均延迟.首先对存储器行缓冲区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读写分离式页模式预测器,并提出了双饱和计数器预测器和2级预测器等两种预测器方案;然后以SimpleScalar搭建的仿真平台对提出的预测方案进行了性能评估.结果显示,与缓冲区"关"策略相比,平均访问延迟减少了26%,IPC平均提高了4.3%;与缓冲区"开"策略相比,平均访问延迟减少了19.6%,IPC平均提高了2.5%.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工程》2017,(1):1-7
I/O密集型虚拟机需要频繁地进行域间通信,为解决现有虚拟机域间通信效率低、延迟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环形缓冲区的用户域与驱动域域间通信优化方法。在用户域中建立与驱动域共享的双环形缓冲区,由虚拟机监控器依据I/O任务表对驱动域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减少处理器模式切换和内存映射开销。实验结果表明,与原虚拟机域间通信机制相比,使用该优化方法后的域间通信机制具有更高的吞吐率和更低的延迟,大幅提高了用户域与驱动域的域间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7.
双星汉卡的设计既考虑了汉字字符显示又考虑了EGA显示,因而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双星汉卡的EGA显示与标准的EGA完全兼容,汉字字符显示称为014板,其基本显示缓冲区在地址0B800:0000,汉字显示缓冲区在0B000:0000。一般直接访问显示缓冲区的西文软件仅把字符送到基本显示缓  相似文献   

8.
闪存具有和传统磁盘不同的特性,包括写前擦除、异地更新、读写延迟非对称等.传统的面向磁盘的缓冲区替换算法无法在闪存数据库系统中获得较好的性能.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面向闪存数据库的缓冲区替换算法——APB-LRU,其特点:(1)该算法将缓冲区分为冷区和热区,用来捕获数据访问频度,前者用于存放只访问过一次的数据页,后者用于存放至少访问过两次的数据页;(2)采用了其它研究所没有的概率替换机制,即以较大的概率替换冷区中的干净页,以较小的概率替换冷区中的脏页,从而避免了冷脏页长期驻留缓冲区的情况,提高了命中率,获得了较好的整体性能;(3)设计了冷、热区比例动态变化机制,可以根据工作负载的变化动态调整冷、热区所占缓冲区的比例,从而使得替换算法在不同的负载模式下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性能.基于不同测试数据集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APB-LRU算法具有比其它已有的算法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王晨  龚俭  廖闻剑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31):149-151,158
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通常需要在内存中开辟缓冲区对网络报文进行采集和分析,但是传统的读写缓冲区的互斥机制在高速网络环境中的效率都不甚理想,无法满足对高速IDS系统的性能需求。该文提出的一种基于并发锁机制的双缓冲区互斥机制可以改善传统锁机制的资源利用率,很好地解决了报文到达流和报文处理能力之间的性能瓶颈问题,显著地提高了IDS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闪存是一种纯电子设备,具备体积小、数据读取速度快、能耗低、抗震性强等优点,被用来部分替代机械硬盘从而提升存储系统的性能.但是,现有的缓冲区置换算法都是针对机械硬盘的物理特性进行设计和优化,因此有必要针对闪存的物理特性重新设计缓冲区置换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面向闪存数据库的缓冲区替换算法CF-ARC.算法设计了一种新的页替换机制,即在替换干净页或者脏页的时候考虑其访问频度的大小,优先将访问频度少的干净页替换出缓冲区,使得热页继续留在缓冲区提高命中率,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CF-ARC在多数情况下具有比其它置换算法更高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直播服务器设计方案,媒体接收端根据节目链接访问媒体源,获取媒体数据流;媒体数据缓冲区是一个双循环缓冲区,循环缓存媒体接收端获取的媒体数据流;媒体服务器发送端根据媒体数据缓冲区建立子会话,生成访问该节目的直播服务器链接,终端通过链接访问直播服务器,直播服务器从媒体数据缓冲区中循环读取媒体数据发送给终端。设计方案具有适合多种网络、架设过程简单、可多台服务器级联等特点,并且成本低廉,可扩展性强。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直播服务器设计方案,媒体接收端根据节目链接访问媒体源,获取媒体数据流;媒体数据缓冲区是一个双循环缓冲区,循环缓存媒体接收端获取的媒体数据流;媒体服务器发送端根据媒体数据缓冲区建立子会话,生成访问该节目的直播服务器链接,终端通过链接访问直播服务器,直播服务器从媒体数据缓冲区中循环读取媒体数据发送给终端。设计方案具有适合多种网络、架设过程简单、可多台服务器级联等特点,并且成本低廉,可扩展性强。  相似文献   

13.
数据库缓冲区页面置换算法对磁盘数据库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页面置换算法主要有基于访问时间的置换策略、基于访问次数的置换策略、两者结合的置换策略等。LRFU算法是一系列结合LRU和LFU置换策略的置换算法,很好地实现了两种置换策略的结合,但却没有给出一种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进行动态调整的机制。提出了一种对LRFU算法进行动态调整的方法,模拟测试发现改进的LRFU算法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缓冲区命中率。  相似文献   

14.
吴峻  聂勤务 《微机发展》2004,14(4):116-118,121
基于Web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与控制是目前数据库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针对用户要求及事务实时性的特点,分析了传统实时网络数据库访问的文件加锁、缓冲区设置、数据管理与更新方法,提出了结合虚拟锁机制的二阶段加锁方法的一种新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用户的实时访问与并发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与控制是目前数据库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针对用户要求及事务实时性的特点,分析了传统实时网络数据库访问的文件加锁、缓冲区设置、数据管理与更新方法,提出了结合虚拟锁机制的二阶段加锁方法的一种新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用户的实时访问与并发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栈缓冲区溢出的基本原理,介绍了三种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基本模式,分析了现有的动态防御方法所存在的优缺点。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流相关数据保护的栈缓冲区溢出动态防御方法,引入了加密机制,有效地防御攻击者对保护数据的篡改。设计并实现了针对目标文件为对象的二进制文件重构工具,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极大概率防御各种缓冲区溢出攻击。  相似文献   

17.
在复杂对象的缓冲技术方面,提出并实现了对每一个复杂对象维持一个非定长页面的对象缓冲区的方法,避开了传统定长而面缓冲机制的缺陷。对象空间的分配采用动态分配。  相似文献   

18.
通过Web浏览器访问网页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访问互联网的方式,但是浏览器中存在的缓冲区安全漏洞给用户的系统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基于浏览器的缓冲区溢出攻击有自身的特点,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无法检测到它的攻击数据。分析了基于Web浏览器的缓冲区溢出攻击的特点,提出了对其进行检测的算法,并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缓冲区溢出攻击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抵御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程序的逻辑结构试图发现所有可能的缓冲区,对这些缓冲区的访问进行跟踪,并插入必要的边界检查代码。与已有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性能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曹旻  刘文中 《计算机科学》2015,42(6):175-180
针对多类型多访问模式应用的需求,在GDSF算法的基础上,引入平均访问间隔和最近访问间隔两个特性以增强算法的适应性;建立缓存结构模型,通过双关键字索引机制,快速索引缓存对象,降低系统开销;对超过一定大小的文件采取后缀预取策略以增加缓存中数据对象的个数.在课题应用背景下,与传统算法的对比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减少缓存的平均请求等待时间,提高对象命中率和字节命中率,增强了缓存替换算法对多类型多请求模式应用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