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液旋流分离装置的研制与可行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适应油田高含水后期气液分离的需要,在满足经济性、工况条件和操作压力等前提下,研制出一种新型气液分离装置,其主要特征是小型化、高效率、低成本。与常规容器式气液分离器相比,该气液旋流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及占地面积小、重量轻、易安装、易操作及易维护等特点。经过初步试验其可行性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小断块油田采出液处理系统,该系统以高频脉冲原油脱水、油水分离专用陶瓷膜等技术为核心,在不添加破乳剂的情况下,实现采出液的一站式油、气、水三相快速分离,解决小断块采出液无法就地处理的技术现状。节省加热能耗、缩短处理流程及处理时间,特别是对重质原油及边远井、单井原油处理效率及节能效果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针对20MPa高压压缩空气的气液分离,在pg250油水分离器的基础上增加螺旋导流板结构,设计了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器;在考虑液滴破碎和不考虑液滴破碎的情况下,分别运用CFX软件对该分离器内部气液两相流动和分离效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液滴破碎时的气液分离效率低于不考虑液滴破碎时的分离效率,液滴破碎显著影响气液分离器的分析效率;存在一个最佳进气速度,使分离效率最好;进气速度越大,分离器的压力损失越大。该新型油水分离器分离效率相比pg250油水分离器而言有了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前油田高含水油井采油井下油水分离主要采用的是旋流分离技术,但旋流油水分离装置分离效率受到结构和操作参数影响非常大,分离出来的水大多含油高不能达到分离水回注地层的要求。而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的分离性能得到快速发展。为提高高含水油田采油井下油水分离效率,研发基于膜分离的井下油水分离装置,通过膜材料的优选、膜通量实验、膜油水分离实验,选出适用高含水油井采油的井下油水分离的4种膜材料。  相似文献   

5.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为改善区块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调剖堵水是一项有效的工艺技术措施,通过对化学堵水剂的选择及应用研究,并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优选出最佳的新型无机矿物类化学堵水剂配方体系,深入分析杏三~四区东部区块的开发历史及开发动态,优化半径、注入压力等工艺参数并制定实施工艺方案,开展多井组区块调剖堵水。通过20口井的区块调剖堵水工作的开展及效果分析,其施工工艺简单,通过规模化、集中化实施20口采出井调堵,不仅改善了纵向动用状况,同时完善了平面注采关系,也提高了调堵井周围其他方向、剩余油相对富集部位的驱油效果,集中规模化效果明显,增油降水效果突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证明了新型无机矿物类化学堵水剂具有高效封堵性能和良好的适用性,其成功实践也为三采开发后期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厨余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不足,设计开发一种在现有家用厨余垃圾处理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提高破碎率、彻底分离油、水、渣三者混合物的分离机构,通过高速双刀螺旋碾磨对厨余垃圾进行破碎,再通过变矩螺杆挤压固液混合垃圾,再利用油水密度的不同进行分离,从而提高破碎率和分离质量。  相似文献   

7.
由于安塞油田常规转油站点,采用气液分离输送,传统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多,维护工作量大。针对这一问题,研制新型集输装置,此装置的创新设计是当流经混输泵的气液比比例高时,后置分离稳流器开始自动给混输泵补液,直到满足混输泵的气油比要求,最后经防结蜡装置处理管壁结蜡。新型油气集输橇具有自动化高、工艺性强等优点;实时监控系统运行参数及设备状态,并具有远程控制终端,相比于其他混输设备能实现无人值守状态下系统流程的自动切换,保障系统在超压、有害气体超标等异常工况下自动调整流程,解除故障。在王南作业区开展试验与运行结果表明:智能油气混输装置现场安装运行后满足混输需求,实现了输送纯液、输送纯气、油气混输、等模式。  相似文献   

8.
刘鹏 《机电信息》2010,(18):191-191
研究并开发了一套远程连续量油装置用于现场油井计量,该装置充分利用了计量站现有条件,通过对原计量流程的改造,设计了自动连续量油控制器,在降低现场劳动强度的同时达到以较高精度自动计算单井的液气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一种解决油井高含水问题的AICD智能控水装置。通过地面实验,以清水和不同粘度原油、不同含水率的油水混合液为样品模拟井下生产状况,对比研究了AICD智能控水装置对不同粘度流体的过流性能。实验结果表明AICD智能控水装置具有很好的控水、增油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深层气、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大排量、高砂比的压裂作业日益增多.为此,对高效压裂配液设备进行了设计开发研制.该装置的负压上料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扬尘现象,并且负压粉料罐密封性能好,能够避免由于环境潮湿而引起的粉料板结;快速增粘技术采用高能混合器和快速增粘装置相配合,达到快速增粘的效果,提高混配液的实...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各大油气田开发企业和石油炼化企业的含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浮渣、罐底泥和池底泥,这对油气田开发企业、石油炼化企业的生产和环境污染产生了极大的恶性影响。我国每年新增高含水油污泥总量高达数百万吨,造成储存、运输和处理处置费用高,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环境污染风险。现对高含水油污泥的产生、特性、干化、提油、脱水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装置测试。装置研究表明:高含水油污泥水热处理后,胶质和沥青质均有去除,沥青质轻质化显著,减少了72%,胶质和沥青质合计去除了38%,油泥中胶质和沥青质部分发生热水解致含量大幅降低,破坏了油泥的稳定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分析无油螺杆空压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油中含水的因为,对油呼吸器取气结构进行改进,增加一路手动凝结水排放管路.结果表明,改进后消除了油中含水的隐患,提高了无油螺杆空压机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研究油气水三相流产出剖面测井中光纤持气率计在高含水情况下的响应规律,在大庆油田多相流实验装置上进行了动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油的流量一定,高含水的情况下,气量在5~10m3/d变化时测量持气率值与实际持气率值之间误差变化较大。气量大于10m3/d时误差变化较小,说明该仪器适合测量气量在10m3/d以上的混合流体。此结果对光纤持气率计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传统石油开发集中计量方式难以获取单口油井油气水三相流相关参数的难题,采用流体体积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在建立该测量装置的数值仿真模型基础上对其结构参数、气液分离效果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优化,从而确定了该监测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并研制了可以在现有集中计量环境中长期、稳定与可靠使用的一种永置式石油生产多井组单井轮巡三相流监测装置。另外,还在搭建的永置式石油生产地面多井组单井轮巡三相流多参数监测平台上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装置在气、液相流量5~70 m3/d,液相持水率50%~90%等混合流体下持水率、气量测量误差均小于10%,流量测量误差小于4%。仿真和实验均证明了永置式监测装置具有良好的多分相测量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油井油气水三相流量测量难、测准更难这一实际问题,对溢气型集流伞的结构作了优化和改进,设计出一种自力式油气水三相流气液分离装置,装置上安装了涡轮流量计和电导持水率计,完成油气水产出剖面测井仪的研制。利用多相流测试系统对产出剖面测井仪进行了流量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产出剖面测井仪能有效降低油井气相对油井液相流量和持水率测量的影响,可提高油田测量精度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用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实现两相流流型识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应用天津大学开发的TERT-Ⅱ系统样机,在不同实验装置上进行气/液两相流和油/水两相流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应用ERT系统进行流型识别的基本方法;并通过重建图像和分析测量数据实现了两相流流型的识别;并证明了应用ERT系统实现两相流流型和参数测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油田压裂返排液的特点,开发一种压裂返排液处理高效澄清装置。建立了高效澄清装置的数学模型,保证了高效澄清装置处理水质指标。通过计算确定了高效澄清装置的关键技术参数。设计了自动检测控制系统,保证了水质指标。通过工业实验和现场应用验证了压裂返排液处理高效澄清装置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采气一厂第一净化厂天然气脱水装置采用TEG脱水工艺,以保证净化天然气脱水后水露点达到国家标准。吸收了水分的三甘醇富液在再生罐内再生,外加干气汽提,再生成三甘醇贫液,得以循环使用。同时三甘醇再生过程中产生的气提废气进入废气分离器,分离后的液体进入排污系统,气提废气则直接排入大气。  相似文献   

19.
气液泵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气液泵是以压缩空气为能源,以气动自控换向阀操纵差动式气缸往复运动,带动液压缸活塞运动,获得排出定值压力油的一种增力装置。因其供油形式是柱塞泵,动力源是压缩空气,故取名气液泵。目前我国已有的气液泵可分为:单缸单作用式气液泵,双缸单作用式气液泵和单缸双作用式气液泵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充油设备取样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发一种充油设备模拟取油样、气样装置,该装置作为培训工具能用于电气试验人员取油样和气样的培训。装置同时具备安全性及操作便利性,能显著提升试验人员的技术能力及操作熟练度,使其充分掌握充油设备部件工作原理及外形结构,并提高培训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