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斌 《江西建材》2009,(4):134-135
房地产市场经历了2004年以来,特别是2007到2008年的暴涨、暴跌后,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市场调整期,文章通过分析和揭示房地产周期波动的规律,提示为应对房地产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变化,建立起房地产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开发思想与之相适应,建立具有企业自身的开发和发展方式,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行为上,就是一方面在市场萧条期和衰退阶段保存实力,在市场萧条后期储备开发的优质资源,只有能够顺利经过房地产市场的”冬天”才能在春天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
<正>特色的商业模式将成就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未来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土地和资金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企业市场化的思维;市场巨变时代,唯有变化才能应变,特别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性市场"的主导下,保护了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把中小房地产企业无情地推向市场,并用市场法则解决其发展问题。未来,真正能改变中小房地产  相似文献   

3.
<正>2011年,对于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是一个极不平静的一年,调控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年度关键词。面对2012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不断回归的趋势之下,作为房地产的决策者,又将应有何种方式来回应这个市场呢?  相似文献   

4.
陶骏 《城市开发》1997,(6):21-22
浅谈房地产企业的现代营销●陶骏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存在着巨大的房地产潜在市场。1996年宏观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住房商品化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再加上近期政府取消部分项目收费等政策出台,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为房地产发展创造...  相似文献   

5.
荆兰竹 《城市开发》2007,(14):60-61
<正>近年来,房地产与宏观调控政策形影不离。自2003年起,国家已连续几年出台了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就市场中出现的诸如房地产投资过猛、房价上涨过快、住房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企业产  相似文献   

6.
<正>2008年9月9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在西宁召开了南、北方工委第三次工作会议,会上部分房地产企业代表就当前房地产市场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7.
市场波动期的企业应对策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尚未经历很多的房地产市场波动,房地产企业的沉浮还没有表现得很充分。但是市场环境会有明显波动,企业应对不当使“事件”扩大为“危机”,使“危机”演变成“灾难”的事例已经不胜枚举了。实践表明,针对房地产市场波动特点树立应对意识,研究市场波动期的企业应变策略,防患于未然,是房地产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确立应对策略的基础在于加强管理应对策略不只是市场波动发生后的处置,更重要的是防范、预警和规避,并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全…  相似文献   

8.
有研究认为,中国现有的8万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再过3~5年,将大幅度减少;10年以后,可能会更少.假如是这样一个趋势的话,房地产开发企业就迫切需要对自身做一些调整,包括认真研究市场格局的变化,发现新的商业价值,合理布局产品的业态,不断完善自身的商业模式等.这也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到了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建材发展导向》2013,(24):92-92
作为陶瓷卫浴企业只要能够把这个市场进行锁定则可以创造一个好的成绩,房地产市场将成为支持陶瓷卫浴企业的一个护城河,未来陶瓷卫浴企业的盈利方向可以分为两个,一个就是房地产市场,一个就是大众消费市场。随着目前房地产精装房模式的不断涌现,陶瓷卫浴企业必须预先锁定此类项目才能获得这部分利润。可以预计2014年包括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上升态势是依然不会改变的,自然卫浴陶瓷企业也该有信心逆转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0.
面对国家对房地产业新的宏观调控政策,面对新一轮改革大潮,作为竞争性的房地产行业,应如何与时俱进,推进房地产国企的深入改革,使之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是摆在老牌国有企业面前的一个课题.加入WTO以后,随着国外房地产商家大量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以及民营企业的崛起壮大,无疑起到了对我国房地产经济重要的拉动作用.同时,也预示着房地产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国有房地产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将是我们一个时期以来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我们沈阳市大开发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是沈阳市老牌的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旧体制下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然而,在市场经济日趋发展完善的今天,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采取何种对策和措施,使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在外资大举进军中国房地产市场之际,内地房地产企业该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时机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全球化城市与地产运营商”项目特别邀请到香港地产的几位著名专家,来共同探讨海外基金如何进驻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同时希望为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30年的改革发展,实现了高速增长,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房地产行业的上半场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下半场。市场法则永远是优胜劣汰,上半场的输赢不是最后的结果,下半场才是真正见分晓的时刻。进入到房地产行业的下半场,房地产开发企业如果还是原地踏步恐怕会被淘汰出局,转型升级成为重要课题。那么,房地产企业应该如何转型?适应性转型,顺应市场变化适应性转型,不是愿不愿意转型,而是必须转型。房地产企业既要适应新型城镇化的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态势一度平稳,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在经历了房改初期的投资期,又顺利经历了成长期,经过2006、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也如鱼得水顺利步入了成熟期,然而面对如今的银行政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证券化是一种房地产金融工具,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尚起步。文中考查了其起源背景,运行机制,发展,理论及实践。结合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将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分为四阶段:1)无房地产金融阶段(1949~1977年);2)萌芽阶段(1978~1997年);3)起步阶段(1998~2004年);4)发展阶段(2005年后)。理清了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企业金融差别:对象不一样;目的不一样;实现的方式不一样;风险不一样。从政策环境,抵押贷款一级市场,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分析了中国房地产抵押证券化的制度缺陷,进而提出了对策措施:1)成立国家住宅抵押管理机构;2)扩大房地产抵押贷款范围;3)区别放贷;4)国家定期公布房地产造价;5)规范MBS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指出,2009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将步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相对资源较为丰富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来说,中小房地产企业应该更快进行调整以应对目前低迷的宏观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16.
《城市开发》2002,(10):13-13
<正>一、房地产市场形势 对于当前房地产形势,大家都很关心。去年底,有清华学者发表文章认为2002年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冬天,引起各方面的关注。7月房协召开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杭州、浙江省等六市一省房地产市场调研会,根据参加会议各方的情况汇总,我们得出了结论,2002年不是房地产市场的冬天。 分析市场首先要以供求关系为切入点,房地产市场总的供求关系如何呢?从1999年以来,房地产供应始终保持逐年递增的势头,商品房的销售量比供给量上升还要快。从全国看,销售面积  相似文献   

17.
感悟品牌     
《城市开发》2012,(24):44-47
<正>品牌是先锋,品牌是力量。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渐成熟,品牌效应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不言而喻,房地产企业只有练好内功,争创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2012年度房地产市场形势报告会暨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座谈会"召开之际,本刊特别组织主题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品牌企业负责人探讨品牌价值。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大庆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实质上代表着卖方对交付给买方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一贯承诺,最佳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开发》2011,(24):8-9
<正>2011年,注定要让中国房地产行业深刻铭记!房地产市场告别野蛮生长,回归理性规范;房地产企业学会融入机制,遵循游戏规则;房地产计划高度关注民生,喊出千万数字;房地产价格不再纵向狂飙,首现十年逆转。这一年,注定要让《城市开发》杂志肩负更多责任!在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们关注行业热点、传播最新政策;在主管、主办单位的指导下,我们汇聚专家智慧,启迪企业决策;  相似文献   

19.
<正>面对持续调控的2011年,房地产上市企业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优秀房地产上市房企顺应调控,积极应对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促进资金中转,加快产业转型,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一些上市房地产企业被动应对市场波动,经营绩效不尽如人意。冷静回顾我国房地产产业发展的历程,理性面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房地产调控下企业转型发展加快,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是中国房地产业进步的标志,实践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观望情绪日益浓重,成交量急剧萎缩,众多房地产企业承受资金紧张压力。面对这种形势,开发商不能坐以待毙,一些企业纷纷站出来呼吁政府救市,以寄希望于政府在资金等政策方面为其"松绑";然而,反对"救市"之声亦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