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系统简介 为适应防汛报汛设备现代化的要求,从1990年开始平度市陆续建成了由中心站、遥测站、中继站组成的遥测通信网络,实现了雨量测报的自动化。 针对平度的实际,我们采用了由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提供的遥测设备,该设备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1)在遥测系统中采用了CMOS单板机,使  相似文献   

2.
西霞院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包括6个雨量站、7个水位站、1个中心站、1个转发站和1个超短波中继站,根据各类站分布情况,雨量站采用GSM通信方式,中转站与中心站之间利用西霞院和小浪底之间的专用光纤通信网进行信息传输.经过两个汛期的运行,信息传输稳定可靠,表明采用的通信方式是实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1防汛通信建设状况1978年以前,我省防汛通信完全依靠邮电公用通信网,1975年8月河南大水后,从1978年开始组建无线通信网。截止1996年5月全省普查统计,目前共有各类通信设备2364部,预警发射机14部、接收机1716部。共组建各种通信网(包括报汛网、自动测报网、预警网及反俊网)102个,汛期设置各类通信站点1113处,预警接收站点1547处。全省从业人员已达1394名。目前,省防汛抗旱办公室至11个市、4个河务处(局)、3座省管大型水库和华北油田共19个单位组成省短波通信网;各市至所辖县(市)或水利管理单位间所建的网络,主要使用国产和部…  相似文献   

4.
1 概况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徐州分中心遥测系统由信息采集、报汛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分中心集成)3部分组成。徐州示范区遥测站网(Telemetric network)共建设1个分中心、2个中继站、2个集合转发站(系统中接收处理若干个遥测站数据,合并转发至中心的一种数据中转站)和21个报汛站,其中中央报汛站17个、省级报汛站4个,包括雨量信息采集站4处,水位信息采集站4处,水位、雨量采集站6处,闸坝(雨量、水位、闸位)信息采集站5处,水库站2处。报汛通信网采用230MHz超短波为主通信信道,PSTN(公用电话交换网)作为备份通信信道。系统站点拓扑关系见图1。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以前,我省防汛通信完全依靠邮电公用通信网,1975年8月河南大水后,从1978年开始组建无线通信网。截止1996年5月全省普查统计,目前共有各类通信设备1264部,预警发射机14部、接收机1716部。共组建各种通信网(包括报汛网、自动测报网、预警网及反馈网)102个,汛期设置各类通信站点1113处,预警接收站点1547处。  相似文献   

6.
防汛指挥系统的现代化,为正确指挥、调度争取了时间,取得各方面的主动,在防汛指挥系统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鄞县紧靠东海,每年梅汛、台风期都要遭受暴雨洪水的袭击。加强水雨情测报,迅速及时传递汛情,作业调度决策,下达指令是防汛工作的重要环节。 1994年,县人民政府出重资,并得到宁波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决心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水文自动化遥测系统。根据自然环境、河系状况,建立一个中心站、一个中继站、8个  相似文献   

7.
由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与我们上海水文总站联合研制的上海防汛自动测报系统始建于1986年,1987年初通过第一期工程鉴定。并于当年着手第二期工程,1988年元月通过第二期工程验收。目前该系统组成为一个中心站,八个测站。中心站设在市水利局大院内,遥测站设在川沙高桥、黄浦、普陀、杨浦、徐汇、南市、静安、闸北,1县7区。该系统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通信分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通信分系统包括卫星通信网、微波通信网、集群移动通信网、蓄滞洪区预警反馈通信网四部分,它的任务是为计算机网络和其他各种通信业务(语音、图像、数据)提供透明通道,完成水情信息的上传及分发、工情信息的上传、灾情信息的上传、国家防办与流域及各省市的异地防汛会商、防汛调度指挥和水利防洪工程单位之间的联络、蓄滞洪区警报信息的传递及反馈等七个方面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天生桥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根据所屑电站控制面积达5万km2以上,且上游有已建成的鲁布格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可供利用,因此除通过远程终端把鲁布格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接入外,还通过超短波/卫星混合通信网,把37个遥测站的水文数据经由中继站或直接传递给中心站;由中心站与分中心站连成计算机网络,实现了水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洪水预报和调度、网络管理等功能,不但满足了防汛管理和水库调度的需要,而且还可为管理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朱俊昌  储冬冬 《江苏水利》2010,(6):27-27,29
1水情遥测系统 水情遥测系统是应用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来完成江河流域降水量、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的信息系统。水情遥测系统一般包括系统中心站、通信网络、中继站和各种水情遥测站(雨量站、水位站等)。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水情自动测报B/S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结构下,  相似文献   

11.
远距离水文遥测终端在通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应用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完成江河流域降雨量、水位、流量、蒸发量、闸门开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的信息系统,它是多种学科、多种技术在水文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遥测站点要向中心站报送数据,大都采用无线电数据通信,实现远距离遥测。通常情况下,若有多个终端距中心站距离较远时,普遍采用增设中继站的方式解决终端与中心站之间的通信问题,但如果在该系统中,绝大多数终端都可以直接跟中心站通信,而仅有极个别的终端通信存在问题,或者说处于一种通信极限状况,这种情况下,如仅为了个别…  相似文献   

12.
云龙水库为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的水源工程.介绍了该工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该系统由1个中心站、1个中继站和14个遥测站组成.中心站操作系统为WindowsXP,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以分布式多微机的局域网方式配置设备;遥测站采用自报式工作方式,用频率为230 MHz超短波通信方式向中心站传输水、雨情数据.该系统采用降水径流预报方案进行水文预报.  相似文献   

13.
张然 《江苏水利》2009,(7):24-27,30
水情遥测系统是水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情遥测系统的基本框架由水情数据传感器(水位、雨量、流量等)、遥测RTU、通信设备、中继站(可选)及中心站计算机系统组成[1],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4.
潘家口水文遥测自动化系统(一期)工程自1990年8月2日投入运行以来,已安全运行了近3.2万小时,满足了防汛及水库调度对水雨情信息的要求。(一期)工程共设水位/雨量应答站4个,自报式水位站4个,应答水位站2个,中继站2个,分中心1个,中心站1个。1遥测系统整体运行状况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扎敦水利枢纽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总体设计方案、遥测站网布设方案、遥测站设计及关键设备选型、中继站建设方案、中心站设计及应用软件功能、系统建设实施与试运行等情况。系统由中心站、中继站和13个遥测站组成。遥测选用超短波为主、GSM移动通信为备用的双信道通信方式。系统投入试运行以来运行稳定,数据接收正常,各遥测站点畅通率平均值达到97%,入库洪水预报的结果合理,达到了预期的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6.
自1975年8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以后,全国各大中型水库、水电站如何实现防汛自动化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了。目前国内普遍采用无线电台话路进行水情报汛,但这只能通话,要想完成更多的工作,必须采用水情遥测系统。这种系统是由中心站对各测站水情进行无线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聊城市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防汛抗旱自动化指挥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水利的现代化步伐,提升防汛抗旱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为社会及时了解掌握旱情、汛情,为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一是建立水情遥测系统。各县市区分别建立了分中心站,全市河道、引黄干渠、行政乡镇等安装了雨量、水位遥测点,各分中心站在接收到各测点数据的同时向市防办中心站转发,实现雨情的适时自动测报。该市现已建立雨水情自动测报中心站1处,分中心占8处,测站96处。二是完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从防汛专用通信网络结构,传输方式,信息交换方式等方面,结合松辽流域防汛专用通信网实际情况和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松辽流域防汛专用通信网进行分析研究,并为今后的发展建设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①通信网的结构以多级星形复合网为宜,按其行政棣属关系可分为四层四级;②各级通信网应根据不同条件采取不同通信方式。③通信网交换方式应采用逐级汇接制,县以上防汛中心可选用不同型式的程控交换机。根据松辽流域防汛通  相似文献   

19.
吴恒清 《治淮》1999,(6):41-42
一、问题的提出 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已近十年,系统覆盖豫、皖两省5个地区,范围广而分散,控制面积达5万多平方公里。系统由淮委、安徽和河南省水文局及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4个数据处理中心,驻马店、信阳、潢川、阜阳、六安5个分中心,分中心下辖50个雨量站、34个水位雨量站和27个中继站组成。遥测信息共享部门多,系统拓扑结构复杂。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之前,5个分中心(驻马店、信阳、潢川、阜阳、六安)和2个数据处理中心(郑州、合肥)与中心站(蚌埠)之间通过专用通信网信道,采用点对点通信方式进行组网,数据在蚌埠中心站集散,以数据文件形式传输处理遥测数据。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遥测数据高速传输和多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山区设置超短波高山中继站的理论分析、技术论证和效益分析,阐述了利用高山中继站建设防汛无 线通信网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建设吉林省防汛指挥系统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