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虹光 《山西焦煤科技》2012,36(4):17-19,50
为实现无煤柱开采,提高回采率,实现连续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针对沙曲矿北翼2#煤层瓦斯高煤层薄的地质状况,在2#煤层首采22201工作面进行了沿空留巷Y型通风技术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22201工作面的巷道布置、支护方式和通风方式,设计了沿空留巷充填系统,在22201工作面实现了沿空留巷Y型通风系统,也为其它类似条件下沿空留巷Y型通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济宁二号煤矿9306工作面与相邻9305工作面形成局部通风系统,因沿空留巷存在漏风严重问题,极易导致9306采空区断层遗煤区域自燃。根据沿空留巷漏风问题,首先实测9306工作面不同位置处漏风量大小,其次构建"W"型和"Y"型工作面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通风方式下工作面风速场和氧浓度场运移规律进行分析,结合实测通风参数,确定了9306工作面漏风区域、漏风规律,以及最优通风方式为"W"型。  相似文献   

3.
《煤矿安全》2017,(4):176-179
为了确定南山矿瓦斯和煤自燃复合灾害工作面合理通风方式和通风量,以33183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软件从瓦斯和氧浓度分布、温度场分布角度综合分析其合理通风方式和通风量。模拟结果表明:"U+L"型和"Y"型通风方式虽能解决瓦斯问题,但从氧化带宽度、高温区特点可知不利防火;"U"型通风方式有利于防火,需配合瓦斯抽采技术解决瓦斯超限问题,故33183工作面合理通风方式确定为"U"型,既能满足瓦斯抽采要求,又能控制遗煤自燃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Y"型通风无煤柱开采模式在高河矿井的安全高效应用,基于沿空留巷"Y"型通风方式在高河矿井E1302工作面应用实践,具体介绍了各阶段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沿空留巷"Y"型通风方式在高河矿井的实际应用效果,指出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了沿空留巷"Y"型通风方式的应用,并结合实际工作现状提出了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改进方向,以期对"Y"型通风无煤柱开采模式在高河矿井的科学、合理应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哈拉沟煤矿22519综采工作面是2-2煤五盘区第六个回采工作面,上覆有1-2煤的大面积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随着本采空区老顶垮落,与上覆采空区连通,在全风压作用下,工作面及回风隅角出现大范围的低氧现象,氧气浓度降到18%以下,严重威胁到矿井的正常安全生产,尤其是作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治理工作面及回风隅角的低氧现象成为首要任务,研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采用什么方式的通风系统,保证工作面及回风隅角氧气浓度处于正常,确保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确定22519综采面过上覆集中煤柱和上覆采空区时先采用“Y”型+尾排通风系统,若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尾排巷道氧气浓度均稳定在18. 5%以上,则保持“Y”型+尾排通风系统;若氧气浓度不能保持时,则启用“U”型均压通风措施。通过“Y”型+尾排通风系统和“U”型均压通风系统设计,介绍了这2个通风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霍尔辛赫公司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优化的必要性,基于通风方式选择原则对其进行了改造,确定了更优的Y型通风方式。研究表明:采用Y型通风方式可以解决"减少掘进工程量、减少保护煤柱、彻底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等问题,保证了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7.
采用通风方式治理瓦斯和防灭火问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利用串并联风路特性,二是利用角联风路特性。采煤工作面"Y"型布置表明其通风系统有三条通风巷道组成,瓦斯治理或防灭火治理效果则由三条通风巷道的风向和风量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8.
综采工作面主要采用"U"型与"Y"型通风方式,在2014年尝试了"H"型通风方式,通过"Y"型与"H"型通风方式回采期间通风瓦斯管理的对比,表明:"Y"型与"H"型通风方式均可消除上隅角,对治理回采工作面瓦斯有利。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治理高瓦斯工作面瓦斯涌出问题,通过改变通风方式,解决了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数值模拟了"双U"型与"Y"型通风方式下的风流流场与瓦斯流场演化规律;对某矿N2105工作面通风方式改变前后采煤面瓦斯浓度以及风排瓦斯量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掌握了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与现场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
高河煤矿W1309工作面回风流经沿空留巷和回风巷回风距离较长,通风阻力大,易造成工作面瓦斯超限,影响生产。通过对该工作面进行通风系统改造,将工作面的通风系统由双"U"型通风方式改为"三进一回"的偏"Y"型通风方式的改造,改造后,工作面的风排量明显下降,主要是切眼配风量的减少,有效降低了采空区内瓦斯的涌出,为工作面日均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1.
长壁采煤法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壁式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主要有U型、U+L型、Z型、Y型、W型以及H型等几种。通风方式的选择与回采顺序、通风能力和巷道布置有关。通风方式是否合理,成为影响采煤工作面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分析评价突出矿井采区通风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对于优化突出矿井的通风系统、提高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了明确U型通风与Y型通风在突出矿井工作面应用中的优越性,本文分析了在U型通风和偏Y型"一进两回"通风情况下,工作面发生瓦斯突出时进风顺槽发生风流逆转的临界条件。以阳泉保安煤矿突出矿井的回采工作面实际通风条件为例,分析了偏Y型"一进两回"通风方式时,工作面推进对设置调节风窗位置的要求;并分析了两种通风方式下,工作面的推进距离与巷道发生突出引发风流逆转的临界瓦斯突出量关系。研究表明:在U型通风方式下,发生风流逆转临界突出瓦斯量随工作面剩余减短而降低,且降低速度逐渐加快。在Y型通风方式下,发生风流逆转临界突出瓦斯量随工作面剩余减短而呈近似线性降低。在工作面开采初期,偏Y型"一进两回"通风方式抵抗瓦斯突出引发风流逆转的能力远大于U型通风方式,但随着工作面推进,进风顺槽长度变短,这种优势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提高综采工作面通风系统安全稳定,减小工作面巷道掘进量,避免上隅角瓦斯积聚及采空区煤层自燃现象,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通风部对3411工作面原通风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原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提出"W"型通风系统,实际应用效果表明,"W"型通风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3107工作面巷道采掘接替紧张、上隅角瓦斯聚集等问题,提出高水材料巷道充填沿空留巷技术,利用公式,计算出巷旁支护体宽度为2.0 m。针对原巷道支护强度低、锚固长度短的问题,补打锚杆锚索对支护体系进行补强,通过沿空留巷形成"Y"型通风系统,解决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和超限的问题。矿压观测结果表明:留巷顶底板变形量保持在1.0~1.5 m之间,满足巷道在回采期间通风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工作面U型通风方式存在的回风隅角瓦斯浓度偏高问题,分析了工作面U、Y型通风方式的工作原理,然后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流场分布及瓦斯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两进一回"的Y型通风方式可显著降低工作面回风隅角的瓦斯浓度,但在工作面通风方式选择过程中,还应从维护成本等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16.
霍尔辛赫煤矿回采工作面采用双U型通风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瓦斯工作面高产高效安全的需求。文章首先阐明不同通风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针对适合霍尔辛赫的通风方式及瓦斯抽采效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采用"偏Y型通风方式+采空区插管抽采+顶板高位钻孔"的方式来为霍尔辛赫煤矿高瓦斯工作面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解决N2105上隅角的瓦斯积聚和浓度升高的问题,将原双U型通风方式改为Y型通风方式,即将原来的两进两回调整为三进一回通风方式,将回风顺槽改为进风巷道,增加了一个进风流的安全出口及运输路线。通过实际应用Y型通风方式,不仅缩短了风流路线,降低了进风流风量,改善了工作面环境,而且对工作面上隅角、采空区瓦斯治理效果较为良好,上隅角瓦斯浓度均在0.8%以下,平均瓦斯预警次数降低2次/d,大大提高了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切顶卸压沿空留巷下Y型通风漏风规律,以发耳矿31004工作面为工程背景,提出标定界限法测量采空区碎胀系数,推导出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孔隙率及渗透率分布规律;结合FLUNET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Y型通风模式、不同风量及不同留巷长度下Y型通风风流场分布规律及漏风情况进行分析.相同配风量下,"两进一回式"Y型通风模式下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Y型综放面通风特点,组建Y型采空区综放面通风模拟流体计算模型。经过模拟数值研究Y型采空区综放面流场与瓦斯流动规律,并将U型系统通风与Y型系统通风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采空区瓦斯流动与流场运动的特点,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在高瓦斯工作面Y型系统通风中,通过实际工作面具体情况设计建立CFD模型,最终获得Y型采空区系统通风瓦斯流动和分布情况,其模拟数据的结果和现场数据吻合,从而为系统通风与治理瓦斯工作提供优化依据。  相似文献   

20.
《煤》2016,(12):57-58
当单U型巷道布置方式的回采工作面采用采前预抽和裂隙带钻孔抽采等常规瓦斯治理方式,工作面瓦斯仍频繁超限时,可考虑采用Y型通风的巷道布置方式,该方式不仅能有效地解决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顽疾,还可以以其沿空留巷的技术减少巷道掘进量,缩短接续时间,减轻矿井采掘衔接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