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煤化工产业及以煤炭产业为主的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目前山西省转型发展的优选路径之一。山西蒲县具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和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炭循环经济企业集团,具备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对煤化工产业发展机制及主要的产业细分方向研究,探索了在蒲县建设以500万吨煤炭洗选项目为起点以能源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导产业链,煤-电-化一体化生态工业园的规划思路,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占据突出的地位,全方位、多视角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我国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熵理论把所选择评价年份的固有信息量化,综合权重值,将评价的各年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贴近度与其相对优异值的贴近度相对比,得出评价排序,综合评价了鸡西市1995-2000年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情况,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3.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地-业"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地级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分析了协调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人口系统总体呈现较高的发展程度,土地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地区较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勉强耦合或初级耦合阶段,人口、土地、产业共振性较差;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程度较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人-地-业"濒临失调。最后,本文从培育接续产业和延伸产业链、优化人才政策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地-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煤炭资源型城市正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区域煤炭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把握好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现对循环经济发展状态的系统分析和评价,对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煤炭资源的利用现状谈起,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深刻涵义,重点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最后得到结论—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资源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出现颓势,为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科学转型,本文以城市转型途径中的产业转型为研究对象,借助距离协调度模型对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定量分析。首先,总结相关文献建立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与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产业发展子系统与经济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系统协调度进行了计算。最后,以黄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对黄石市多个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系统协调度进行了测算,根据结果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念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黑龙江省及所属城市为例,构建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7—2018年黑龙江省及各地市的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及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以此为基础,以耦合协调度为别解释变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为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各地市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经济系统指标回归系数高于生态环境系统回归系数,正向指标对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指标的影响程度。需要完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因地适宜实施激励型环境规制,注重两种规制手段“关联效应”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依据,结合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建设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构建模式,并分别在企业内部生产循环、工业园区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14-2019年的数据,构建煤炭产业科技创新与省域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山西省煤炭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山西省煤炭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高度耦合协调,煤炭产业科技创新有助于提升省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山西省煤炭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倒"U"型,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稳定性有待增强。研究结果可以为山西省煤炭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参考,以期提升山西省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毓峰 《煤》2009,18(6):59-61,66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占据突出的地位,全方位、多视角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我国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做出评价,为该城市采取有效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煤炭产业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给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使得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极其脆弱。该文分析了国内煤炭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路,以期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模式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见中  沈春明  雷毅  张浪  季文博 《煤炭学报》2017,42(5):1221-1229
为了提高我国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产业化水平与应用效果,基于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时空机制的分析,采用层级划分法,以地面井开发和煤层群开发为分类条件,将全国13个煤炭基地的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模式归为3类,总结并完善了以晋城、两淮和松藻矿区为代表的3种典型煤矿区协调开发模式与配套技术体系。基于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方案的确定与模糊数学评价方法,提出用于评价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效果的协调度概念,建立了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指标体系,并以山西晋城无烟煤集团寺河煤矿等矿井为例进行了3种典型协调开发模式下的协调开发效果的初步评价与分析,得出了协调开发状态并指出"十三五"研究方向。为促进我国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协调开发模式在全国煤矿区的优选决策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工矿废弃地再利用是资源衰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工矿废弃地修复对于促进矿区发展、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单一的考虑工矿废弃地修复难以发挥其最大的利用潜力,因此,本文将矿地融合理念引入到工矿废弃地修复中,厘清矿地融合的内涵及方式,分析矿地融合与工矿废弃地修复的内在联系,以徐州市工矿废弃地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以矿地融合为导向的徐州工矿废弃地修复策略。主要结论:衰退型资源城市中矿地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融合、土地融合、资源融合、全域治理以及城乡统筹;分析工矿废弃地所面临的矿地矛盾及其之间的推动、促进作用,为矿地融合导向的工矿废弃地修复提供了协调路径;矿地融合导向下的工矿废弃地修复策略包括以产业融合为导向推动矿区工矿废弃地修复再利用、以土地融合为导向盘活矿区土地使用权、以资源融合为导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以全域整治为导向开展区域工矿废弃综合治理和以城矿乡统筹为导向开展矿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张梦圆  张云  洪帅 《中国矿业》2021,30(7):30-36
新时期煤炭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是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科技创新在推动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析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互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两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从时间维度实证研究与解析2010—2019年中煤能源集团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科技创新不同环节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从综合发展指数看,2010—2019年中煤能源集团两系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型波动演变过程;从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看,从较不协调发展阶段上升为高度协调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明显促进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水平的提升,但科技创新水平低于节能减排水平,两系统之间受政策影响互动程度不平衡;从影响程度看,煤炭企业专利授权数与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对企业节能减排水平提升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全国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对新疆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分析新疆煤炭生产基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疆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新疆的经济发展、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算、分析,并从优化经济系统、建立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煤炭工业的排污收费和交易系统的角度提出了新疆煤炭煤炭资源开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下游长三角地区矿产加工业已失去低成本优势,这种局势使得研究长江经济带矿业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协调度模型,本文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采掘业与矿产加工业按矿类分为四组,对各组采掘业与对应矿产加工业协调度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矿产加工业无论与本地区采掘业相比,还是区域横向比较来看,均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上游地区除经济较为发达的重庆外,其他地区总体呈现矿产资源采掘业领先、矿产加工业落后的格局,其中贵州在煤炭方面、四川在有色金属方面尤为明显;中游地区协调性优于长三角和上游地区,其中煤炭和油气总体上表现为矿产加工业领先,黑色金属总体上为资源采掘业领先,而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总体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在矿业产业协调发展中承担的职责和分工,以期为带内地区间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政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资源与产业》2017,19(6):1-7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城镇化质量的两个重要系统,其协调发展状况是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论文以银川市为例,在前人的研究经验及银川市实情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极差法、熵值法、协调度模型及协同发展度模型,对银川市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得出:1)2000—2014年银川市城镇化质量呈上升趋势;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水平逐步提高,从2000年的轻度失调衰退类发展到2013年的优质协调类;3)2011、2013年为人口滞后型,其余年份均为土地滞后型情况。针对银川市土地滞后或人口滞后,提出应从经济活动、土地扩展及优化、新型城镇化等方面下功夫,切实保障银川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煤炭城市在资源衰退和市场化转轨滞后的双重压力下,出现效益下滑、失业上升、环境破坏等问题。本文在对煤炭城市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困境理论分析的前提下,从经济、社会、环境的维度用因子分析法对煤炭城市进行了测量研究,结论发现东北煤炭型城市需要借助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解决社会矛盾,中部地区要进一步进行产业转型以加强经济建设,西部煤炭城市应当更加注重通过投入增加和提高生活质量来改善社会状况,新兴煤炭地区内蒙需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煤炭供给能力过剩,为了优化内蒙古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基于最新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成果,从覆煤构造、含煤地层、资源分布等方面对内蒙古煤炭资源概况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当前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煤炭资源勘查开发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重点围绕蒙东矿区、神东矿区两个大型煤炭基地,全面统筹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提出了近期内蒙古煤炭资源勘查目标和生产开发布局。该研究成果对未来一段时期内蒙古制定煤炭地质勘查战略、优化煤炭生产布局、科学规划煤炭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姣  刘润  黄敏 《资源与产业》2022,24(1):73-85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传导区,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探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长江中游整体、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外部以及市域多个尺度,定量测度2005年、2010年、2015年、2017年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GeoDa软件对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检验。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耦合度始终保持在拮抗阶段,协调度从初级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2017年长江中游整体协调度为0.53;2)长江中游4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2017年,除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度达到0.6,进入中度协调之外,其余城市群仍为初级协调,各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外部协调度为0.57~0.62,差异较小;3)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具有空间差异,中心城市有先发展优势;4)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地方发展是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5)协调度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湖北,高高集聚区主要在江淮城市圈东部,低低集聚区逐渐减少至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长江中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