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清晰地揭示潘庄地区山西组主采3号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沉积演化特征,基于地震沉积方法,建立了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利用地层切片技术提取及优选敏感地震属性组合,并通过井点不同层序内岩性及沉积信息与地震属性实施层位配置关系进行敏感属性的标定,实现对山西组煤系地层成煤前后不同时期内岩性展布及其沉积演化特征的精细揭示。结果表明:山西组自下至上可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分别对应Sq10、Sq11和Sq12三个四级层序;潘庄地区中期旋回可作为区域沉积研究的基本单元;最大波峰振幅、平均反射强度及均方根振幅可作为最优属性实施沉积岩性研究;山西组3号煤层聚煤前后岩性呈现渐变特征,砂质沉积逐渐增多,泥质沉积逐渐减少,总体呈现由下三角洲平原到上三角洲平原的缓慢过渡。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中组合发育了一套较典型的白云岩储层,在钻井岩芯分析、薄片鉴定和室内微相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中组合的沉积微相类型、展布规律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主要有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相,潮坪、泻湖、点滩、礁(滩)间4种亚相,其中潮坪包含潮上泥云坪、潮间灰云坪,潮下灰坪等9个微相类型,泻湖主要为膏盐微相,点滩主要为生屑灰岩微相,礁(滩)间主要为灰岩微相。在马五沉积时期在大的海退背景之下存在着马五5-马五6,马五7-马五8,马五9-马五10三个次一级的海进-海退过程,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央古隆起-潮上云坪-潮间灰云坪-膏岩洼地(泻湖)的沉积相模式解释空间上的岩相组合。  相似文献   

3.
结合塔里木盆地北部阿克库勒凸起北部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于奇地区三叠系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本区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两个沉积体系,进一步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浅-半深湖亚相,并进一步细分出若干微相。在单井沉积相特征及井间沉积相对比研究基础上,对于奇地区中生界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大体展示了于奇地区三叠系在不同层段的沉积相演化和平面展布,并建立了研究区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4.
定量描述沉积微相是进行储层精细表征的有效手段。选取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幅度值的均方根、偏度及分层范围内上下两部分平均幅度值作为定量判断沉积微相的参数值。利用测井曲线幅度均值的大小判断曲线的起伏高低,划分出小幅度曲线和中幅度曲线;将分层范围内数据点的偏度作为判断曲线稳定性和形态特征的定量参数,识别出稳定型的曲线和不稳定型的曲线;最后利用层内上下两部分平均幅度均值差,进一步确认测井曲线的形态。利用该方法,以曲堤油田沙河街组曲流河沉积为对象,识别出了曲流河河道、边滩、决口扇、天然堤及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宝浪油田储层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浪油田三工河组(J1s)为浅水型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决口水道(扇)、漫岸溢流沉积、水下分流河道间、滨湖沼泽沉积五个微相。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带、砂体展布形态控制,层问非均质性属于中等,层内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与层内夹层控制,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大港南皮地区目的层石盒子组碎屑岩砂体分布广泛、厚度大,但沉积展布及有利储集相分析并不完善。为此,以沉积环境研究为基础,依据测井沉积学理论,利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与岩性剖面的对应关系,对研究区单井沉积微相精细解释与划分。运用均方根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分析了沉积相空间展布规律。研究表明,石盒子组曲流河相沉积体系主要有3种亚相7种微相,砂体由北东向南西展布。其中,河床滞留沉积相与边滩相主要以陆源砾石为主且粒度较粗,孔隙连通性好,在研究区是砂岩和储油物性最发育的层段。泛滥平原泥质含量高,孔隙喉道较窄,沉积颗粒细,储油性差。该区研究能为油气藏的合理高效开发和其他地区沉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安棚油田深层系13种岩石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扇三角洲沉积体的形态、模式和沉积剖面结构及沉积岩中具有成因意义的各种岩性岩相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棚油田深层系存在近岸水道微相、远岸水道微相、河口坝微相、席状砂微相、河道间微相、前扇三角洲共6种沉积微相,其中远岸水道微相、河口坝微相是深层系主力油层所在的相带,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相带;近岸水道微相、前缘席状砂微相是需经深度油层改造才能经济开发的相带;河道间微相不具备找油潜力。  相似文献   

8.
川西坳陷中段彭州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的重大突破。在沉积相标志识别的基础上,结合上扬子中三叠世的构造与沉积背景,分析了川西坳陷雷四段的沉积微相分布及白云岩台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种储层参数,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并以分析资料为主线,研究了沙三中亚段的沉积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分析了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为油田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黑宝山煤田金水四分场区煤系沉积特征分析 ,对整个黑宝山煤田的对比性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煤炭部地质勘探研究所和湖南省第二煤田勘探队协作的湘中测水煤系沉积条件与主要煤层沉积特征的研究,在对湘中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工作后,提出了初步的研究报告,其中对构造控煤条件,煤系沉积环境以及富煤带的赋存规律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证,并对两个主要煤层(3、5煤层)进行了综合研究对比。在研究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物化测试工作,还对沉积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在煤田地质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为煤田地质的基础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最近有关单位召开  相似文献   

12.
《煤炭技术》2016,(12):114-116
为了利用测井信息识别潘庄地区的沉积特征,通过对潘庄区块钻井取芯和测井等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潘庄区块的山西组沉积微相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取出已知沉积微相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特征参数,运用MATLAB中的BP神经网络模型,把所提取的特征参数作为训练样本,运用所得网络模型对其他井的沉积微相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湘中南地区龙潭煤系中三角洲沉积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湘中南地区龙潭煤系详细的沉积学研究,指出该区在龙潭煤系中存在两个三角洲-东部的衡郴三角洲和西部的涟邵三角洲;同时指出,三角洲的存在为认识该地区的古地理面貌、大地构造环境和找煤方向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网状河与辫状河的沉积微相特点各不相同,结合段六拨油田的地质特征,从沉积环境、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体系等几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其对储层物性、油藏类型和单井的产能以及开发方式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充分利用其研究结果,指导该区的生产开发,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测井曲线在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井曲线是各种物理性质沿井孔深度变化的物理响应,它的各种形态特征都表征着不同的地质信息。以王场油田潜三段北断块为例,通过对关键井岩芯的观察,结合测井曲线,可以建立对应的岩性电性特征。以此为依据,将这种岩电特征推广至未取芯井段进行沉积微相分析。从而可以对整个研究区的沉积微相进行较精确的识别。  相似文献   

17.
海陆过渡相煤系砂岩中赋存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了进行煤系致密砂岩有利区块的优选,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孔渗测试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临县地区太原组致密砂岩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处于中成岩作用B阶段;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因素;储层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发育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其中高岭石多由长石和岩屑蚀变生成,与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煤系有机质丰富,有机酸的生成一方面会增加孔隙溶蚀,但也为石英等矿物的自生长提供了空间和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采样测试和现有地质资料分析,应用X衍射、电镜等试验手段,对淮南矿区部分煤系高岭岩的矿物成分特征、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工业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煤系高岭岩是一种优质沉积矿床,开发利用好这一矿产资源,可提高矿井生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9.
煤系硫铁矿的加热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志敏  丁建础 《煤炭学报》2005,30(3):358-361
通过X-射线衍射和差热分析,探讨了硫铁矿在300~400 ℃的加热特性.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发现用加热到300~400 ℃的硫铁矿来处理含六价铬废水的效果比天然煤系硫铁矿高两倍.煤系硫铁矿与还原铁粉混合(配比为100∶〖KG-*2〗10)加热,加热温度为200 ℃,加热时间为10 min 条件下,用来处理含镍废水具有较好的效果.可见,煤系硫铁矿在不同加热方式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用途.  相似文献   

20.
在野外剖面实测及室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砂岩的岩石学特征、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与垂向层序、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体系展布特征等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双山地区太原组七里沟砂岩沉积特征,探讨了砂体沉积演化过程,建立七里沟砂岩沉积模式。七里沟砂岩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源碎屑物质被河流不断向南搬运充填入盆地中,形成浅水三角洲、障壁砂坝—潮坪、陆表浅海在空间上共存的岩相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