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理念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揭示事物本质及规律而建构起来的总体性、根本性观点,是主体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工程理念是人们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经过理性思考形成的对于人工造物活动的发展规律、发展方向和工程理想追求等工程总体性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思想升华,它带有理想化特征,是工程实践智慧的集中展示。作为反映并体现工程活动本质、规律、特征、发展趋势和价值追求的总体性、根本性观念,工程理念贯穿于工程活动始终,在工程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处于全局性、战略性、统帅性指导地位的造物总观念、总原则、总方针。具体而形象地讲,工程理念是工程活动的战略依据、统帅思想和总设计纲领。工程理念在工程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先行引导作用,价值导航与精神驱动作用,对工程活动起统帅与支配作用,影响工程活动的效应与效果,通过实践模型来指导造物行动。  相似文献   

2.
工程知识的演化是工程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工程知识是以"物化"形态和"纯知识"形态两种形式存在的,与科学知识相比,工程知识的演化是与人工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工程知识演化的内部动力是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外部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素的影响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工程知识的演化研究还需要注意"要素性知识进步"和"知识系统集成"的互动、"工程知识标准化"和"工程知识创新"的互动、研发活动与相关制度的作用等机制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工程方法论研究中,运用工程方法的通用原则是关键内容之一。本文提出并简要阐述了工程方法运用时需要遵循的六条通用原则,分别是:工程方法和工程理念(工程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原则;"硬件"、"软件"、"斡件""三件合一"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原则;工程方法运用中的选择、集成和权衡协调原则;工程方法运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效益性原则;遵守工程规范和进行工程创新辩证统一的原则;约束条件下满意适当、追求"卓越与和谐"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工程知识及其增长的哲学问题研究,结合工程案例分析,讨论了工程知识中的参数控制范畴,并根据知识的历史演进,探索了工程知识的增长模型——"选择-变换-集成",以及开放性特征的意义,认为工程知识的生成与增长表现为一个通过工程实践检验的"理性-技术逻辑-经验"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工程方法论研究一直是工程哲学和方法论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本文考察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工程演化论、工程本体论和工程方法论的关系,分析和阐述了工程方法论的性质、特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指出,工程方法论不同于具体的工程方法,工程方法论是以具体工程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二阶性"和"多视野"的理论研究,工程方法论有不同的层次,应该特别注意研究行业性、类型性的工程方法论问题。本文还简要分析了经验、科学、技术和工程方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家将师承关系定义为师傅和学徒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具体体现为双向的选择关系、互动的导学关系以及平等的合作关系。20世纪中叶,小科学向大科学的演变,使得科学社会的范畴向大型科研工程拓展,科研工程领域的师承关系也随之出现。在中国,成名科学家与青年科研人员以"两弹一星"工程为平台,实现科研工程领域的师徒传承,较之传统科学社会的师承关系,"两弹一星"工程中的师承关系显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以兴趣导向的双向选择关系转变为以任务导向的单向选择关系,以院校为载体的导学关系转变为以工程为载体的习学关系,基于小型学术共同体的合作关系转变为基于科层制度的团队协作关系。"两弹一星"工程领域的师承关系,开创了中国大科学工程教育的先河,孕育和发展了新中国科学社会的主导科学家群体,形成了"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式的科学社会组织模式,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新中国科学社会的发育和科学世代的繁衍。  相似文献   

7.
目前工程社会学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工程共同体"作为工程社会学的共识概念也得到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本文针对"工程共同体"概念边界模糊、成员异质和"岗位人"局限等有待商榷之处,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进行反思性审视,指出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社会"态度,"非人存在"态度和"行动者"态度与工程活动的内在契合。基于传统的社会学分层理论,只能把利益视为"工程共同体"唯一的共同目标,伦理前置的优先性地位难以保障。但工程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伦理之维本应是其内在的向度,是工程的前件。本文认为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两种工程伦理规范的开显,当开出伦理之维的本真工程出场,真正的共同体才有可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将哲学指导工程实践作为出发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并从工程的本质特征及工程伦理的视角对隧道及地下工程若干工程方法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包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并结合工程案例对处理地下工程中围岩和地下水等问题所采用的"放"与"抗"、"排"与"堵"等工程方法进行了哲学反思;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并从科学、技术、工程的关系角度探讨了钻爆法隧道修建理念的演变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法、否定之否定规律并从工程伦理的角度探讨了钻爆法隧道开挖方法的演变规律。通过对以上工程方法的哲学反思,将问题上升到深刻的哲学认识层面并对工程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哲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关系在西方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历史过程预示着思想、范畴以及范式框架等之间的沿袭与悖离,也代表着地位、权力和价值追求的争夺与博弈。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上哲学注重思维的静观与沉思,对具体的实践及工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鄙视和厌弃;中世纪时则因战争征伐的需要,表现出具体实践及工程对形上哲学的疏离和压制;文艺复兴以后,形上哲学与具体实践及工程逐渐走向了互补融合的道路,并认为在牛顿和玻义耳的范式总结中取得了特殊意义上的"工程哲学"观。从本质上来说,"哲学"理论与"工程"实践关系的演变与传承是其话语权建构的过程,话语权是理解"哲学"理论与"工程"实践关系嬗变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相似文献   

10.
《工程研究》2013,(4):461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创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本刊开设"工程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工程评论"、"工程哲学"、"工程教育"、"工程社会学"、"工程史"、"学术动态"等栏目,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笔谈、书评,并将利用少量篇幅发布有关工程研究的学术信息。欢迎学术界同仁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1.
盖瑞·唐尼(Gary Downeyis)教授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的现任主席(4S;任期至2015),也是STS和工程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本次访谈中,唐尼教授描述了他是如何领导4S学会唤起人们对超越"知识的创造、扩散与利用"这一线性模型之外的STS研究的。他曾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后作为文化人类学家从事核能和核废料处理研究。他描述了他如何发展他的"批判性参与"的概念和实践。自196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师就形塑了工程是解决问题的这一主导性意象,唐尼对工程形塑(包括工程教育和培训)的批判性参与就始于对这一主导性意象的批判性分析。他质疑,为何在STS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崛起过程中,工程除了作为技术的同义词或对新型技术的异质建构这一隐喻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见的?这种不可见性又是如何呈现的?他在教学中面临着以下至关重要的困难,即要把那些在工程形塑中被工程是解决问题这一主导意象所遮蔽的对象呈现为有形,并提出另一种作为协作性"问题定义和解决"(PDS)的替代性工程意象。现在他正在通过推动PDS意象和相关实践在工程形塑与工作的本地化领域内扩展,从而将STS知识和专长的"旅行"理论化。唐尼也解释了他如何与其他研究人员一道将"工程研究"建成为一个融合传统和非线性研究的跨学科领域,其关键步骤包括开创"工程研究国际网络"(INES),组织INES论坛,和成功将《工程研究:工程研究的国际网络杂志》(英文)杂志打造成一份SCI索引期刊。  相似文献   

12.
2021年5月22—23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主题为"工程哲学与工程创新"的第 329 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与第十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3.
工程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科学技术知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能动地创造社会存在物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及其结果。本文主要阐述工程主体的本质及其作用。本文认为,工程主体是人本身,具体表现为工程决策主体、工程规划设计主体、工程实施主体、工程利用主体和工程终结主体等五种形态。工程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工程层面的具体显现,它表现为真理主体性,目的主体性,选择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和综合主体性等形态。工程主体性与工程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工程活动成败以及结果的存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工程研究》2021,13(1)
正2020年12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我国科技界、工程界、企业界、哲学界的院士等300多人齐聚一堂,围绕"工程科学与大国装备"进行了跨学科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相关理论进展,探讨工程创新发生的社会机制以及工程创新过程中的交易、冲撞与实验问题。工程创新导源于问题情境下日常生活世界的破裂和"循环流转"经济的终结;工程创新的展开过程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介入交易、发生争执并努力解决争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冲撞"和"实验",工程问题得以建构出来并加以解决,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人与非人的集合体,因而成就了新的社会现实,催生了新的生活世界。在工程创新的语境中,无论是"工程"还是"社会",都处在"流动"状态,因而不再能够单纯用"工程与社会"这个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加以说明了。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11月12-13日,以"工程知识论和工程创新"为主题的"第30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与第九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承办,中国工程院的20余位院士以及来自高校、产业界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由傅志寰院士主持。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胡文瑞院士、中国自然  相似文献   

17.
军事医学工程是一种德性实践,无论是基于工程思维的军事医学工程还是基于工程技术的军事医学工程,都内含有善与趋善的道德本性。军事医学工程的"内在善"(治疗伤病、维护健康)和"外在善"(提升作战效能、服务战斗力生成)决定了军事医学工程的实践向度。军事医学工程必须在"内在善"与"外在善"之间保持应有的张力,抵制"外在善"对"内在善"的僭越,以实践智慧推进德性实践,于敌对中彰显仁爱,于杀戮中坚守道义,于失控中笃守正义,于无情中注入真情。  相似文献   

18.
周永红 《工程研究》2011,3(4):375-383
本文从规律与规则的区别入手,提出了存在性规律和建构性规律的理论视域.认为工程规律是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在理解当前工程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协调各种规律综合作用的建构性规律.它直面的是在集众多技术的某种特定工程建构中“如何做”的问题,与揭示事物本质的“是什么”的规律不同.工程活动不仅涉及“是什么”,更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前工程社会学在我国正逐渐兴起,出现了"工程共同体论"、"社会评价论"和"建设工程系统论"三种不同研究范式,各学者对系统的工程社会学体系莫衷一是。本文首先批判性梳理了上述三种范式,指出其对于工程社会学建构的作用和意义;其次,借鉴英国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对科学社会学知识的类型划分,将工程社会学体系划分为"内部工程社会学"和"外部工程社会学",并提出"工程域"和"工程社区"两个概念,它们是工程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也分别是内部工程社会学和外部工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最后,展望工程社会学发展前景,指出工程社会学必将成为社会学"学术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20.
青藏铁路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其成就集中体现了我国铁路工程管理新水平。基于对青藏铁路工程特性及建设过程中辩证关系的认知,在先进建设理念指导下,以建设规划、设计、施工、验收阶段为主线,突出施工阶段目标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法,构建了青藏铁路工程方法体系。青藏铁路工程方法来源于对青藏铁路工程探索与实践的总结,其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