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鹤上隧道围岩松动圈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岩松动圈是评价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参数之一,文章结合大断面小净距鹤上隧道的工程实践,采用声波法和多点位移计法对隧道围岩松动圈进行了测试分析,获得了整个隧道断面松动圈的分布;基于测试结果,验证了该隧道锚杆设计支护参数的合理性,为围岩松动圈支护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6.
基于围岩松动圈理论,采用超声波法对某地下水封油库洞室围岩进行松动圈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施工巷道围岩松动范围在0.5~1.3m之间,介绍了控制松动圈厚度的控制方法,可供洞室围岩支护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松动圈测试技术在巷道支护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巷道开挖后,破坏了原岩的应力平衡状态,产生一定的松动破坏范围,即围岩松动圈.围岩松动圈是巷道支护选型的重要参数,文章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震)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工程地质动力失稳调查,并利用松动圈测试技术进行了围岩损伤与变形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巷道支护结构是合理的,对同类型巷道的锚杆支护选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碳化泥质板岩大断面隧道围岩松动圈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岩松动圈范围是隧道、巷道及类似地下工程设计、施工和评价围岩稳定性的重要技术参数之一。针对吉图珲高速铁路小盘岭大断面碳化泥质板岩隧道在掘进过程中发生的地层变形大、频繁更换钢拱架以及隧道局部多次发生垮塌这一严重现象,采取多点位移计监测及超声波检测技术,对小盘岭隧道围岩松动圈范围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围岩壁后注浆深度,对比分析控制效果。现场测试表明,小盘岭隧道围岩松动范围大,平均达到约5 m,隧道开挖右侧松动圈范围大于左侧松动圈范围,原支护方案中锚杆长度仅为4.0 m,径向注浆管长度为3 m,初步判断施工步距大以及锚杆长度过短是造成隧道围岩失稳的重要因素。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采取右侧及拱顶锚杆长度为6.5 m,左侧锚杆长度为6 m,围岩径向注浆管长度增加到5 m,经过优化后的锚杆长度参数明显改善了围岩的支护效果,监测表明隧道拱顶沉降及围岩收敛速率明显减小,拱架受力明显降低,降低了隧道施工风险,并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雷达实测围岩松动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RAMAC地质雷达,对某煤矿的一条典型巷道进行围岩松动圈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了地质雷达用于巷道松动圈探测的可行性,并总结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基于损伤理论的隧道围岩松动圈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岩体的应变软化特性,基于双线性损伤模型和应力等效原理,推导了卸荷围岩应力状态的损伤理论解析解,进而分析了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随径向距离的分布特点,从而将卸荷后的围岩分为四个区域,即完全损伤区、非完全损伤区、弹性区和原岩应力区.根据围岩的实际破坏特点,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完全损伤区的应力解进行了修正.通过对隧道围岩应力... 相似文献
11.
某铅锌矿550中段南部炭质千枚岩巷道围岩应力高,变形大,开挖后易塌方,极难支护,严重影响着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开采进度.室内试验结果表明,550中段炭质千枚岩属于中膨胀性软岩,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易软化和崩解破坏.在现场巷道典型断面开展了松动圈声波测试,结果表明,巷道松动圈范围为2.0 m,属于大松动圈Ⅳ-Ⅴ类软岩.根据大松... 相似文献
12.
依托宝汉高速公路石门隧道,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外现场试验等手段对隧道围岩松动圈确定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了石门隧道围岩松动圈的确定方法,并进行了现场测试和验证研究,最终根据研究得出的松动圈的数据优化石门隧道支护参数,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了隧道施工过程安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松动圈的现场测试结果,研究声波波速沿孔深的变化规律以及爆破施工对于松动圈的影响。结果表明,波速沿径向逐渐增大,经历一个波峰后又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每一循环进尺,测区中都存在强化和弱化区域,分布比较复杂,与爆破前松动圈的大小以及爆破效果密切相关。而爆破循环的累积影响效应表明,弱化带位于裂隙区,其损伤是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强化带位于应力集中区,主要得益于爆破的震实效应以及碎胀力的挤压。当测孔离掌子面达到一定距离之后,波速虽有小幅的调整但不影响松动圈的形状,应力集中区不会产生偏移,据此得出松动圈测定的原则和时机。沿着隧洞轴线方向,当测点离掌子面一定距离之后,波速趋于稳定,据此给出爆破施工影响范围的确定方法。爆破循环对于围岩松动圈影响范围的确定,可为软岩隧洞的围岩支护以及硬岩隧洞岩爆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围岩松动圈的地下工程参数场位移反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受爆破松动影响,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强度会有所降低,根据松动损伤程度将其视为一个连续的三维“参数场”。由围岩松动圈的形成机制,分析地下洞室开挖后松动圈的计算方法,提出考虑松动圈的围岩参数场增量位移反分析法。针对岩土工程反分析计算量巨大的实际问题,对反演计算过程进行了基于MPI的主从式并行框架改进,运用计算机集群网络进行并行计算,减少了迭代计算次数和计算耗时,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通过对溪洛渡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的参数反演,得到了较好的反演效果,验证了此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依据反演得到的参数场对现有支护设计及洞室围岩稳定状态进行评价,并对后续开挖进行预测,为工程设计施工提出合理建议,为地下工程参数反演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围岩松动圈的弹塑性位移反分析方法探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按弹塑性理论进行地下工程设计与分析时,真实工作状态下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十分重要和必要。为确定这些岩体力学参数,从洞室监测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掌子面的推进过程与监测位移间的变化情况,将监测位移进行弹塑性分离,从而提出一种行之有效、易于工程实际操作的考虑围岩松动圈的弹塑性位移反分析方法。该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与设定值吻合良好,并通过工程实例得到验证,为工程实践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确定这些有用的参数,是岩土工程信息化设计、施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巷道围岩松动圈预测的进化神经网络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针对简单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慢、易早熟的缺点,从编码、初始群体生成及遗传算子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收敛速度快、性能良好的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性能。把该算法用于神经网络的结构及学习参数的进化学习,建立了一个进化神经网络模型。最后,用该模型对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证明,该进化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性能及推广预测性能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岩石应变软化、剪胀性质、中间主应力和拉压不等特性对围岩松动圈的影响,基于改进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得到了隧道围岩松动圈半径、围岩应力及洞壁位移的解析表达式。通过与已有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分析了中间主应力大小以及软化程度对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软化模量的降低,隧道围岩塑性区、松动区(圈)半径以及洞壁位移均逐渐减小;(2)中间主应力大小对隧道围岩弹塑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中间主应力系数b的增大,围岩的切向应力在塑性软化区、破碎区内变大,而在弹性区内减小,围岩的径向应力在3个区域内均增大;(3)隧道洞壁位移随着中间主应力系数b的增大而减小;(4)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以及围岩软化的程度,能够充分发挥围岩的强度潜能,合理指导隧道布置、支护设计与施工。该结果为隧道围岩松动破裂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地下厂房围岩松动圈声波拟合及监测反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锦屏一级水电站和溪洛渡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大量声波波速–深度曲线及其曲线拟合的基础上,将声波波速–深度曲线分成5类;利用经典的波速–弹性模量关系式将地下厂房围岩深度与弹性模量联系起来,对开挖后的洞壁岩体松弛现象和弹性模量下降的规律进行评价,提出洞周松动圈深度拟合公式。将提出的松动圈拟合公式应用于地下厂房围岩监测反馈分析和超前预报,分析成果比传统弹塑性理论更符合围岩实际变形规律。研究结果为围岩变形稳定分析和开挖反馈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