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旋风分离器减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金红 《化学世界》1995,36(8):438-443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旋风分离器轴心及出口区域放置固体中置物减阻的方法。在进口气速20m/s时,通过测量旋风分离器内三维速度及压力的分布分析了分离器内各部分的能量损失分配情况,设计了一种固体弹形中置物减阻器,使分离器压力损失降低27.9%,效率因子提高28.2%。  相似文献   

2.
螺旋型减阻器对旋风分离器减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对旋风分离器内流场中切向速度及全压压降分布特性的分析,认为旋风分离器压降主要集中在对分离无效的内旋涡区和出口带走的气流旋转功能损失。据此提出一种抑制内旋涡流动并回收出口气流旋转动能的螺旋减阻装置。本文研究了这种装置的减阻特性,获得了降低压降40%、而对分离效率影响<1%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减阻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流场研究结果,在分离器排气管特定位置上加装减阻片。加装直片减阻片后,最大减阻幅度达59%,但由于减阻片对环形空间内的切向速度影响较大,分离效率下降约5%,综合效率因子降低了2.2%;在排气管外壁周向270o处加装改进型减阻片对切向速度的影响较小,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分离器中心部分的静压,从而可使分离器压降降低22%,效率仅下降0.3%,综合效率因子提高25%。  相似文献   

4.
旋风分离器的发展与理论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旋风分离器的发展概况,并从气体,粉尘运动的研究和结构改进两个方面介绍了旋风分离器的理论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旋风分离器的防磨减阻性能,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常规和防磨减阻旋风分离器的防磨减阻机理。结果表明:常规旋风分离器容易发生严重的局部冲蚀,而防磨减阻旋风分离器冲蚀磨损区域较为均匀。在同一粒径下,防磨减阻旋风分离器的壁面冲蚀磨损远小于常规旋风分离器。两者的壁面冲蚀磨损速率随粒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粒径大于15μm时,冲蚀磨损速率变化不大。两者的压降损失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入口速度为15 m/s时,防磨减阻旋风分离器的压降为297 Pa远小于常规旋风分离器的821 Pa。防磨减阻板不会改变旋风分离器的流场特性,分离小粒径颗粒效率略小于常规旋风分离器,但粒径大于5μm时,防磨减阻旋风分离器具有很高的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6.
旋风分离器的大型冷模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铭显  吴小林 《化工机械》1993,20(4):187-192
  相似文献   

7.
用旋风分离器进行微细粉分级的可行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分析阐述了利用改进旋风分离器进行微细粉分级的可行性。充分的预分散和良好的预分级对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级精度和分级效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旋风分离器排气管内流动分析及减阻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对旋风分离器排气管内流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量,发现气流的高速旋转、回流区的存在及湍流脉动是排气管内产生流动阻力损失的重要原因. 安装减阻杆改变了排气管内流场分布规律,使旋转动能降低、回流区消失以及湍流脉动减弱,从而降低了排气管内流动阻力损失. 减阻杆迎风截面宽度越大,绕流边缘越尖锐,排气管内切向速度就越小,轴向速度分布越均匀,分离器的减阻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9.
李熹  刘勇峰  陈宇波 《当代化工》2014,(6):1018-1020
旋风分离器在石油化工和天然气集输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化工方面的经验,通过大量的性能对比实验来对旋风分离分离效率进行优化,首先对分离单管按原设计尺寸进行对次重复对比标定实验,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单管的研制实验,针对加灰斗和4种不同的灰斗开缝结构展开试验,优选出一种在分离效率、压降两方面都具有优势的最佳结构,试验表明KD结构最优。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从旋风分离器的分离原理及影响分离效率的诸多因素入手,对提高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最后提出了在FCC装置设计过程中,反再两器中的两级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优化的一些建议和方法,三级旋风分离器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四级旋风分离器安装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加设不同形式导流板的旋风器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式导流板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旋风器阻力,同时也对分离效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3#、4#导流板降阻幅度较大,但分离效率相对较低;2#的降阻效果强于1#,但弱于3#、4#,同时并没有降低分离效率;1#导流板只在一定限制条件内有减阻效果,其总体分离效率却比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丁丽  单承刚  王伟文  刘继泉  李建隆 《煤化工》2002,30(3):45-47,51
本研究针对三聚氰胺洗涤塔的液体 ,开发设计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雾设备——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通过实验测定了其压降、除雾效果及液膜在器壁上的成膜情况 ,结果表明该除雾器具有压降低、除雾效率高、防结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旋风分离器速度分布指数及压降计算通用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德耕 《化学工程》1998,26(1):44-47
建立了计算旋风分离器压降及速度分布指数的通用计算式。只需根据不同结构旋风分离器的进出口结构,确定相应的阻力系数及进口速度校正值,即可进行压降及速度分布指数计算。对常用的一些旋风分离器的计算对比表明,本模型优于其它计算式。  相似文献   

14.
以分子筛-空气为实验物系,测定了三种不同结构的环流式旋风除尘器的压降和分离效率,即不加整流器、加有导流锥的整流器和加无导流锥的整流器。实验结果表明:加整流器后,分离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加带有导流锥的整流器效率最高,但压降略有增加。由该除尘系统的粒级效率曲线可以看出,直径在2.8μm左右的颗粒由于容易被大颗粒夹带分离,其分离效率比4μm左右的颗粒高。  相似文献   

15.
曹素红  康惠宝 《广东化工》2007,34(4):88-89,102
在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基础上,运用Kalen及Zenz"跳跃速度"的概念,导出旋风分离器的设计方法,简洁实用,可为工业应用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冉 《山东化工》2011,40(6):3-6
前面的研究表明,双循环旋风分离器的设计使得大于3μm颗粒的分离效率接近100%。本文通过CFD模拟软件Fluent 6.2对带有防返混锥的双循环旋风分离器内的压力场和颗粒轨迹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模拟得出防返混锥可使分离器的阻力系数增加12%,并减小灰仓内3μm以下颗粒的返混量。实验结果表明,进口气速在8~21m/s时,防返混锥可使主进口和回流口的阻力系数分别增加14.6%和11.8%;当进口平均气速在15~19m/s时,若采用主进口进料,防返混锥可使总分离效率提高0.15%~0.2%;若采用回流口进料,可提高1.5%~2%。  相似文献   

17.
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旋风除雾器--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并实验测定了其压降、除雾效果及液膜在器壁上的成膜情况,提出了压降随气液流量的关联式,除雾效果可达到生产要求,找到了液膜在器壁上成膜均匀的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数值模拟对环形空间设有导流板的旋风分离器进行了研究. 与常规单入口旋风分离器相比,设置导流板显著改善了旋风分离器内的非轴对称流动,使流场的旋转中心与分离器的几何中心重合,从而抑制了旋风分离器内的涡核摆动现象. 气固两相模拟结果表明,加入导流板可明显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尤其是对于粒径为5 mm的小颗粒,分离效率从53.4%提高到94.6%,捕集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系统评价输气站场用多管导叶式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模拟计算了入口速度7~27 m/s、颗粒密度1000~5000 kg/m3、颗粒浓度2.5~2500 g/m3、操作压力1~5 MPa条件下21管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和压降. 结果表明,多管旋风分离器的压降主要来自单管压降,约占整个压降的80%~90%,旋风子单独使用和并联使用时其流场分布规律相同,沿轴向对称分布,中心涡核处压力最低;分离效率和压降均随入口速度增大而增加,粒径为1~10 mm的固体颗粒分离效率从30.57%增加到63.86%,压降从9053 Pa增加到116864 Pa,在入口速度7~27 m/s范围内基本能除尽粒径大于6 mm的颗粒;随颗粒密度增加,分离效率增大,压降几乎不变;操作压力增大分离效率降低,而压降略增加. 各单管间进气量波动均不超过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