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34层高度的试验塔上,采用瞬间流发生器排水,考察自循环排水系统和双立管(主副通气+环形通气)排水系统中流量与压力的关系,从而得出各系统在瞬间流排水时所对应的排水能力。结果表明:瞬间流排水时,对于自循环系统和双立管(主副通气+环形通气)系统,系统内最大负压基本发生在系统顶层,最大正压基本出现在中间层。管径布置方式相同时,各系统瞬间流测试的排水能力为:主副通气+环形通气﹥自循环环形通气﹥自循环专用通气,且均小于现行规范值;采用同一系统不同排水立管管径时,排水能力为:DN110×DN110DN125×DN110。  相似文献   

2.
在34层高度的试验塔上,采用瞬间流发生器排水,考察不同排水流量在各伸顶通气排水系统中所产生的压力,探究压力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瞬间流排水时系统相应的排水能力,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伸顶通气排水系统的瞬间流排水能力均随排水流量和排水器具个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各专用通气系统瞬间流测试的排水能力大小排序为:DN150DN125DN110斜三通DN110DN75。  相似文献   

3.
在34层高度的试验塔上,采用瞬间流发生器排水,考察不同排水流量在各专用通气排水系统中所产生的压力,探究压力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瞬间流排水时系统相应的排水能力,并进行多角度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瞬间流排水时专用通气排水系统内最大正、负压基本发生在系统中间层。与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9)最大设计排水能力值比较,发现结合管设置方式相同时,瞬间流测试的排水能力(结合管每层接)排序为:DN110×DN110DN125×DN110DN110×DN75,结合管隔层接时相应排序为:DN110×DN110DN110×DN75DN125×DN110。  相似文献   

4.
在34层高度的试验塔上,首次采用定流量和瞬间流合流排水方式,瞬间流发生器定为3个,考察定流量排水选择的不同流量及其在不同排水系统中所产生的压力,探究压力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合流制排水方式下系统相应的排水能力,并进行多角度分析比较,由于管道系统内流量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一个定值,所以采用的判定标准为定流量标准。结果表明:DN110×DN110专用通气(结合管每层接)系统的排水能力明显优于DN110伸顶通气系统,且整个管道系统内的压力波动也明显小于DN110伸顶通气系统;DN110伸顶通气系统的排水能力略大于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9)中相应最大设计排水能力值,而DN110×DN110专用通气(结合管每层接)系统排水能力则略小于其相应的最大设计排水能力值。  相似文献   

5.
在超高层足尺试验塔上,设置两种不同高度的排水系统,分别采用定流量法与瞬间流量法,考察DN150铸铁伸顶通气系统内的压力分布情况,探究压力与流量之间的相关性,最终确定排水系统高度与通水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定流量法中,超高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小于小高层排水系统;在瞬间流量法中,超高层排水系统与小高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在34层高的试验塔上,分别采用瞬间流测试法和定流量测试法对系统高度为11层的DN110普通单立管系统(PVC-U)进行排水能力测试,数据采集周期分别设定为20、50、200、500ms,分析了采集周期对排水系统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相同排水工况下数据重现性较高的3次试验为分析对象、以平均值法作为数据处理基本方法时,无论是瞬间流排水还是定常流排水,数据采集周期对试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均较小。此外,在深入分析系统最大负压所在楼层的压力波动情况的基础上,证实了瞬间流排水条件下采集周期过大会导致采集过程中系统压力波动的最不利峰值出现遗漏,进而影响试验数据的重现性;同时提出了定流量排水条件下的楼层压力波动曲线的孤立峰值需要进行过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34层高度的试验塔上,采用定流量排水装置排水,考察不同排水流量在各排水系统中所产生的压力,探究压力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定流量排水时系统相应的排水能力,并进行多角度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定流量排水时,自循环通气、苏维托和60%的伸顶通气系统均是负压先达到判定值,主副通气立管+环形通气管、内螺旋管+旋流器和66%的专用通气系统则是正压先达到判定值。  相似文献   

8.
在34层高度的试验塔上,采用瞬间流发生器排水,考察不同排水流量在各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中所产生的压力,探究压力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瞬间流排水时系统相应的排水能力,并进行多角度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苏维托系统排水能力明显优于DN110内螺旋+加强型旋流器系统、DN110内螺旋+普通型旋流器系统,且整个管道系统内的压力波动也明显小于另外两套系统;DN110内螺旋+普通型以及DN110内螺旋+加强型系统的排水能力明显小于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9)中相应最大设计排水能力值。  相似文献   

9.
在15层高的DN100铸铁伸顶通气排水系统中,分别采用定流量、瞬间流以及混合流三种不同的排水方式,将其排水时的噪声与实际排水时的噪声进行拟合对比。结果表明,在实际工况下,排水立管的流态同时存在定流量与瞬间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122.9 m高的超高层住宅性能足尺试验塔内,采用DN100铸铁管为排水立管,分别考察在采用定流量法排水和瞬间流量法排水时,超高层(33层)和小高层(15层)伸顶通气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结果表明,两种排水方式下小高层伸顶通气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均优于超高层。  相似文献   

11.
在34层高度的试验塔上,采用定流量和瞬间流量两种排水方式,测试DN150铸铁管伸顶通气系统内的压力波动,探究系统排水能力。通过与PVC-U(硬聚氯乙烯)管伸顶通气系统对比,分析两种管材系统水力特性方面的区别。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铸铁管的排水能力优于PVC-U管。  相似文献   

12.
在27层的伸顶通气排水系统中,采用定流量排水方式,分别测试4种不同管材(螺旋消音管、普通PVC-U管、超静音管、铸铁管)的排水系统在不同高度排水时的噪声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排水楼层与测试楼层间距1层还是10层,定常流排水时均为铸铁管的噪声值最小。不同类型的管道在瞬时排水时产生的噪声声压级有所不同,可能是因为内壁结构及管道组成材料不同。如需有效降低排水管道发出的噪声,可通过改变管道组成的材料或调整内壁结构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3.
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应优先采用重力流,为保证雨水排水系统排水能力满足内涝防治的要求,应对按重力流设计的雨水排水系统排水能力进行校核,以实例简述其水力计算要点,供类似工程计算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122.9 m高的试验塔上,采用定流量法排水,对不同的特殊双立管系统进行了比对试验研究,探究各系统的排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定流量法排水时不同特殊双立管系统的排水能力为结合通气管采用旋流配件的特殊双立管系统结合通气管与旋流器结合(四通旋流器)的特殊双立管系统采用H管件(斜三通)连接的特殊双立管系统;结合通气管管径越大,系统排水能力越大。  相似文献   

15.
在34层高度的试验塔上,采用定流量排水方式,测试不同吸气阀安装工况下的DN110普通单立管排水系统的正压波动情况,探究不同吸气阀设置工况对排水系统正压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排水流量较大的情况下,在横支管上设置吸气阀对普通单立管排水系统正压波动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122.9 m高的足尺实验塔上,采用定流量法,对H管件每层连接的专用通气排水系统在排水立管顶部通气方式不同时(伸顶通气或侧墙通气)进行比对实验,探究顶部通气方式对排水系统内压力、通气流量的影响,从而研究其对专用通气排水系统排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伸顶通气,采用侧墙通气会导致系统最小压力Psmin减小,进入专用通气立管顶部的通气流量Q2减小,排水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在超高层足尺试验塔上模拟超高层排水系统,采用定流量排水方式,考察DN110PVC-U专用通气排水系统内的气流分布情况,探究排水流量的改变对通气立管内风向以及结合通气管处的风向、通气流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模拟超高层住宅排水系统中,通气立管中会出现气流方向频繁反复的楼层区域,且随着排水流量的增大该区域的位置有逐渐向下移动的趋势,处在气流方向频繁反复区域的结合通气管的平均通气流量较附近其他楼层的平均通气流量高。  相似文献   

18.
薛光光 《江西建材》2023,(12):285-286+289
文中以某工程实例为依托,对虹吸式雨水排水技术原理及特点进行分析,从排水系统设计和施工两方面论述了其具体应用,并采用人工降雨观测法对施工效果进行了模拟测试。结果表明,该工程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合理、施工规范,测试指标均满足设计和规程要求,虹吸效果良好,排水能力达标。  相似文献   

19.
在34层高的等比例足尺试验塔上,对比研究了采用定流量排水时特殊单立管和特殊双立管(特殊单立管+专用通气管)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并对这两种系统的楼层压力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特殊单立管系统的排水能力为7.5 L/s,特殊双立管系统的排水能力为4.0 L/s,可见特殊单立管系统的排水能力要优于特殊双立管系统。  相似文献   

20.
地漏是建筑排水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选取7种建筑排水常用地漏,按行业标准《地漏》CJ/T186-2003的要求对选取的7种地漏进行水封深度、箅子与可调节段、最小排水流量、自清能力、水封稳定性等主要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旨在为地漏性能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