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SBBR脱氮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序批式生物膜法(SBBR)脱氮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OD_(Cr)为100~300mg/L,TN控制在40~65mg/L,温度在23~28℃,pH在6.5~7.5左右,好氧段DO为4.0~6.0mg/L,时,所得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先好氧6h,后厌氧3h。运行一个周期,COD_(Cr)、TN去除率分别为90%、71%。其中好氧段TN去除率占TN损失的84.8%,好氧反硝化对整个周期的脱氮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厌氧段脱氮效率较低。DO控制在4.0~6.0mg/L,均可以获得一定的脱氮效果。DO= 5.5mg/L时,TN去除率达70%,脱氮效果最佳。碳氮比越大,脱氮效率越高。且随着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增加,TN去除率也相应升高。据此可推定好氧反硝化菌是一种异养型好氧菌。 相似文献
3.
4.
交替式生物处理工艺(UNITANK)是SBR法的一种变型和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领域[1]。结合某工程实际运行工况,对UNITANK工艺处理市政污水的脱氮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UNITANK工艺处理市政污水,脱氮效率不高,工艺系统需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给水排水》2021,(15)
D-A~2O是基于A~2O工艺设计的双系列厌氧/缺氧交替运行污水处理工艺,具有较为显著的脱氮除磷及有机物去除效果。为了查明D-A~2O工艺高效脱氮及有机物降解的原因,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利用amoA基因及pufM基因对D-A~2O、A~2O两种工艺活性污泥中脱氮及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科水平上,两种工艺共检测到含amoA基因的微生物有亚硝化单胞菌、变形菌、假单胞菌、莫拉氏菌等8种,其中亚硝化单胞菌科以及β-变形菌为优势菌种。亚硝化单胞菌在D-A~2O好氧池中的比例(3.24%)是A~2O(1.48%)的2.2倍;β-变形菌在D-A~2O好氧池中的比例(0.21%)是A~2O(0.11%)的2倍;而假单胞菌、丛毛单胞菌仅在D-A~2O工艺中被发现。可见,D-A~2O系统内具有更为丰富的脱氮微生物种类及更高的种群密度。另外,两种工艺中共检测到含pufM基因的微生物为变形菌、慢生根瘤菌、嗜甲基杆菌等8种,其中变形菌及慢生根瘤菌为优势菌种。慢生根瘤菌在D-A~2O好氧池中的比例(8.52%)是A~2O(5.51%)的1.55倍,且D-A~2O工艺中的嗜甲基杆菌、鞘脂单胞菌、醋杆菌、伯克霍尔德氏菌、红环菌、着色菌种群数量均高于A~2O工艺中相应工艺单元。此外,通过对α多样性及物种丰度热图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D-A~2O工艺具有更为丰富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具有更高的脱氮及有机物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6.
8.
《Planning》2014,(1)
以自配的含NH4+-N废水为进水,研究了不同的进水pH值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ANON工艺处理氨氮废水最佳进水pH值为8,适宜的反应时间为12h,在此条件下,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90.1%,,为CANON工艺去除氨氮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微生物角度对脱氮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对脱氮工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就短程硝化脱氮、好氧反硝化脱氮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微生物角度对脱氮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对脱氮工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就短程硝化脱氮、好氧反硝化脱氮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基于部分厌氧氨氧化的双泥龄复合脱氮工艺能实现自养脱氮和异养脱氮的耦合,在城市污水低成本高效脱氮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探究该工艺的脱氮机理,对运行2年的中试反应器开展了脱氮途径解析与优化、主要脱氮功能菌活性测定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间歇曝气可以促进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的耦合,当曝气量为20 mL/min[DO为(0.18±0.03) mg/L]时,脱氮效率最高;厌氧氨氧化菌(AnAOB)主要分布在生物膜上,活性为44.60mg/(gVSS·d),检测到的AnAOB为Candidatus Brocadia,相对丰度为0.28%;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主要分布在悬浮污泥中,活性分别为61.53、86.95 mg/(gVSS·d),检测到的AOB和NOB分别为Nitrosomonas和Nitrospira,相对丰度分别为0.10%、2.10%。 相似文献
12.
13.
14.
合肥市某污水处理厂采用CASS工艺,结合该厂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开展了强化脱氮效果的生产性试验研究.改造的主要工作是在原CASS反应池的主反应区增加3台高速推流器,同时对控制系统进行升级,将原来的非限制性曝气模式改为缺氧搅拌+曝气模式.结果表明,改造前的CASS工艺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TN的去除效果较差;改造后,增加的缺氧搅拌时段可以有效增强反硝化效果,在出水NH+4-N浓度基本达到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的基础上,使出水TN浓度降低了约4.0 mg/L,同时节省电耗约5%. 相似文献
16.
CAS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强化脱氮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介绍了镇江征润州污水处理厂CAST工艺的运行情况,结合该厂实际运行状况开展了强化脱氮效果的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SS和TP的去除率均能维持在80%以上,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差;在该厂运行模式下,控制进水/曝气前30min的DO〈0.5mg/L、进水/曝气后30min的DO浓度在1.0-3.0mg/L、纯曝气DO浓度在2.0-3.0mg/L,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和硝化/反硝化作用下的共同脱氮,使脱氮效率提高了57%左右;在控制进水/曝气后DO〈0.5mg/L、纯曝气DO浓度在1.0-3.0mg/L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下的脱氮,但较难实现理想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7.
脱氨是污水处理中的热点和难点,而生物脱氮技术是目前公认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生物脱氮工艺多种多样。本文重点介绍了 A/O 工艺、Bardenpho 工艺、A2/O工艺和 UCT 工艺,论述了四种工艺的工艺流程、运行原理及工艺特点,为今后污水处理厂脱氮工艺的选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悬浮填料型活性污泥生物脱氮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期间进水有机物浓度波动较大,出水COD浓度基本在30mg/L左右,COD的总平均去除率达到86.98%,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72.25%,出水平均为8.15mg/L;总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48.39%,出水浓度平均为17.63mg/L。因此利用该反应器对生活污水进行脱氮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氧化沟工艺已成为国内外污水处理厂的主流工艺,但对于该工艺的系统研究并不多,在生物处理理论方面,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反硝化除磷备受关注,因此对氧化沟工艺进行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MSBR工艺提标改造时出水氮、磷指标很难同时达到一级A标准的情况,提出了强化生物脱氮措施,包括提高污泥龄(SRT)、提高污泥内回流比r、调整混合液回流比R、延长SBR池缺氧时间、合理控制溶解氧等,并在SRT=12~15 d、污泥外回流比r'=1.5、r=0.6、R=1、SBR池缺氧时间为50 min的强化条件下进行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TN去除率比对照组高了16.06%,出水TN和氨氮浓度均能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缺氧池、好氧池和SBR池缺氧阶段的TN去除率分别为14.1%、26.3%和24.8%,微生物协同作用和后置反硝化是MSBR工艺的主要脱氮途径,强化后置反硝化是提高MSBR工艺脱氮效果的主要方法;但强化脱氮措施对系统除磷有一定影响,试验组的TP去除率比对照组低6.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