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所解答的究竟是什么问题?一个满足某种功能需求的简单构造是建筑吗?建筑是必要的吗?是否可以脱离建筑而建造?建筑能解决问题吗?古罗马的水渠、中世纪的顶盖市场和19世纪天才园艺师的水晶宫算得上是建筑吗?显然,当年设计建造它们的人肯定没有这么想过. 哲学家们(如黑格尔)把建筑称为“附属品”,就如同建筑只是依附于某种独立存在的物体上.20世纪20年代的勒·柯布西耶热情赞扬了工程师们建造的竖井和桥梁,认为建筑师不过是在混合或增加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的“附属”之物.到了60年代,塞德里克·普莱斯则宣扬“非平面”和“故意为之的冷漠”.  相似文献   

2.
王博 《城市环境设计》2009,(11):118-123
UED:这座建筑是由一座工厂办公楼改造来的,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变吗?马岩松:对,这座建筑本来是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一座工厂办公楼,功能上很简单。  相似文献   

3.
正"活着"的建筑UED:此次专辑中选择的近20个项目之间,有着一些有趣的联系,其中有些表现手法在一段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传达出高度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比如汉堡青年音乐学院和后续的扩建项目,您曾提及在一期项目建造之初,便有了对后续建造的诉求,那么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为后续设置此种"限制性"的场地条件呢?而时隔十年,二者在风格上仍保持了明显延续性,您是有意为之吗,其中是否包含其他深意?  相似文献   

4.
钢筋混凝土预制化建造是法国一战战后快速和经济性重建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佩雷和柯布西耶的"预制"观念,揭示"建造"思考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钢筋混凝土建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篇首语     
<正>"建造"概念对现代主义建筑师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纷繁的现代建筑理念无不以建筑与工业之间的必要关联为基础。然而当建筑师专注于建筑与工业之间的对话时,用于描述这种关联的语汇却不再是"建造",而是"制造"了。与现代主义由盛而衰相应,"建造"一词渐渐淡出建筑评论的视野,这反映出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骏阳 《时代建筑》2011,(4):142-149
文章以译后记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评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建筑学界关于"建构"问题的理论翻译和讨论,文章还对"建构学"在我们时代的意义以及与中国建筑的关系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本期刊登的是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王骏阳 《时代建筑》2011,(6):102-111
文章以译后记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评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建筑学界关于"建构"问题的理论翻译和讨论,文章还对"建构学"在我们时代的意义以及与中国建筑的关系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本期刊登的是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8.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冉庄地道战遗址现状分析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冉庄镇,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范围内主要有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及宗教建筑,建造年代不同。商业建筑及宗教建筑主要是20世纪30、40年代及以前建造;居住建筑除文保单位为20世纪20、30年代建造,其余均为现代建筑,居住建筑共计693户。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建筑与传统建筑差异较大,但仍以青灰色调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建筑有69户,以红砖表面或水泥抹面居多。冉庄镇有68户共99处已经被省文物部门批准为文物建筑,大都是解放以前建造并…  相似文献   

9.
《建筑》2010,(3)
从手工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建筑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极速发展。CAD的出现让建筑师和工程师扔掉图板,"蓝图"永远成为历史;BIM横空出世,数据库代替绘图,信息数字化技术"解决盖房子整件事情"。在建筑这项集体"运动"的事业中,数字化技术的杰出代表BIM超凡脱俗,仿真模拟工程设计、建造的进度和成本控制,整合业主、设计、施工、贸易、制造、供应商,使工程项目的一体化交付成为可能。BIM的兴起真的会对项目管理协作方式、节能分析和可持续建造等,引起颠覆性革命并一统天下吗?鼠标指挥施工,"BIM员"是否会加盟并统领工程项目"八大员"?可视化工业建造将使BIM成为照图施工验收的新裁判?BIM来了,中国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0.
正除了令人惊叹的外观外,建筑还有其它特别之处吗?答案是发电能力。这座堪称世界上最"绿色"的建筑本身可以发电,即使在建造过程中也是如此。它的屋顶是最先安装的,上面覆有太阳能电池板,在其余部分还没有完工前,这个"怪物"就已经在发电道路上大踏步前进了。工程竣工之时,整座建筑的耗电量将是世界所有建筑中最低的,其所能产生的电量将远远超过消耗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20世纪20—30年代与建筑图学有关的四本书籍《建筑图案》、《实用建筑学》、《实用建筑绘图学》、《建筑图案法》,指出这一时期建筑图学的三个发展方向:科学、媒介、艺术。建筑图学的这种发展体现了建筑观念从"建筑是科学"到"建筑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的变化。这四本与图学有关的实用建筑书籍面向普通的建筑从业者,也是考察中国近代大量建造的日常性建筑如何被设计和建造的极为有效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建筑形态与空间体验很大程度上由建造体系决定。当单一建造体系自身携带的形式与细节无法实现某种空间效果时,如何通过其他建造体系的介入来完成建筑的塑造?文章以博风建筑新近完成的上海青浦重固章堰村汇福堂为案例,回应了上述问题。两套常规建造体系的重组,不仅让建造更加灵活,而且打破了单一建造体系下特定的空间特征,实现了常规之后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正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建筑实验室[AaL]主持人、华科优建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造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探索建造的可能性,回到建筑的本体,在那些传统模式化的建造方式之外,建筑物的可能性在哪里?建筑物是如何带有本能色彩地对重力做出反应?或者说,我们还能称之为"建筑"的边界线在何处?在"天空之城"中,建筑和环境呈现了一种模糊的状态:竹子既是景观,也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建筑是"被组织的自然",所谓"空间",具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仅仅通过几何序列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经验。之于我,建筑学本身更接近建造:为什么建造?用什么建造?如何建造?我经常尽量抑制建筑师形式先行的职业习惯,去关心一个房子究竟可以怎样"生长"出来,形式是否是我能接受的结果,或者说如何去引导和改善最原始和本真的结构诉求。我更喜欢把建造当做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尝试去连接不同材料着实是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60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千篇一律。后来人们在设计上做了改进,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样式丰富。美国有一种活动住宅,是比较先进的装配式建筑,毎个  相似文献   

15.
唐勇  李敏 《时代建筑》2007,(5):82-89
近年来.随着国内房地产开发的日趋成熟,小区建筑在质量提高的基础上日趋要求某种文化内涵的注入,由此诞生的龙山教堂近来亦倍受业内人士和媒介的关注与好评。然而,在一个中国住宅小区内建造一座教堂意义何在?它的设计理念如何表达?在建造上又是如何处理?文章试图从文化和建筑本身展开对这个小教堂的研究和讨论,求同存异,从中寻找它潜藏的复杂与矛盾。  相似文献   

16.
《建筑》2016,(23)
正近日,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以下简称"中建三局")举行入沪30周年庆祝活动。自1986年进入上海以来,企业已在华东地区建造了11栋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中建三局在时为华夏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工程上首创滑模施工工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3天施工一个结构层的"深圳速度",奠定了中国建筑业建造超高层建筑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在时为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钢结构工程施工中,中建三局又创造了两天半施工一个结构  相似文献   

17.
资讯     
《建筑知识》2011,(1):138-139
跨越绿建筑——时尚设计沙龙第5期在现代社会中,建筑应该变成什么样?建筑师应该为人类和地球设计出什么样的建筑?在建筑界,开始兴起了建造"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的热潮。这些建筑可以节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打造"绿色建筑"就是全部了吗?建筑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要与其所处的城市与社会发生关系。日本著名设计师丹下宪孝将与我们共同探讨,如何"跨越绿建筑"。此次活动于2010年12月15日晚18:30在北京朝阳区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一楼报告厅举办。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有关超高层建筑中的一些问题,如风力引起的晃动、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恐怖袭击的防范等,并提出在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情况下,我们究竟要不要建造超超高层建筑?与付出的代价相比,建造超超高层建筑究竟值不值等问题?作者最后认为:对于超超高层建筑,如果出于某种需要必须建造的话,一定要万分慎重地对待,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地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9.
一、传统建筑观与系统建筑观的矛盾 尽管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了二十世纪末叶,指导我们现代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古罗马时代鲁特鲁威提出的实用、经济、美观三大要素。 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我们建造的每一幢建筑就是建造一个系统。那么每个建筑系统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实用经济美观吗?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建筑设计圈子存在着两种思潮,一种是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发扬光大;另一种,是如何把西方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运用到中国的建筑设计中来。在这两种思潮中的纠结,在客观上使中国建筑师特别没有自信;那个时期的设计作品,要么存在着模仿某些西方建筑作品的明显痕迹,要么直接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直白的语汇相符号。1990年代后期,中国建筑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年轻的建筑师,关注到"建构"理论对20世纪的建造历史的总结,在这一理论的鼓舞下他们回到了建筑本质问题"基本建造"的思考上,研究如何使用材料、如何强调"结构逻辑"、"构造逻辑"与"形式"的对应。这批年轻的建筑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