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UED:您比较喜欢哪些建筑师的作品? 郑建东:个人喜欢皮亚诺、福斯特、罗杰斯等高技派大师的作品,这与自己是结构工程师出身以及机械爱好者的兴趣有关.目前最欣赏的是西班牙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卡拉特拉瓦,他的作品将力学美、生态美以及建筑完美结合,这可能是每一位结构工程师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正UED:我们知道您在少年时期就十分擅长演奏手风琴。您也曾经说过最喜欢在五线谱上作画,甚至在您的某些平面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对音乐和建筑关系的探索。音乐对于您的建筑生涯究竟意味着什么?丹尼尔·里伯斯金:我热爱音乐。音乐是建筑的灵魂。两者都令人产生情与理的共鸣,因此直击人心。没有建筑,音乐就如同噪音一样喧闹;没有音乐,建筑亦沦为一件普通的商品。UED:在《破土》一书中,您向我们呈现了纽约建筑师全然不同的一面。在您的笔下,建筑师更像是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甚至是流行歌星,这与公众最初对于这一职业的认识大相径庭。至少在东方人的眼中,建筑师们通常是谦逊、稳重的代名词。您认为对于一个好的建筑师而  相似文献   

3.
UED:作为一位参展建筑师,您怎么看待中国当代建筑展?对于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李兴钢:从参展的建筑师作品来看,我觉得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国外的展览。参加的建筑师有代表性,作品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辩证地看建筑师与甲方 UED:在进入地产企业之前您曾是一位职业建筑师.请谈谈您所理解的建筑师与甲方的关系?田申申:在建筑历史发展里.建筑师与甲方的二元矛盾一直存在着——建筑师想设计成什么和甲方想要什么总是有着矛盾。其根源问题是建筑的本质是一种创造.建筑师总是想把自己对美学的品位和对世界的理解投射到自己的作品中,而这作品的物权和使用权却属于甲方.建筑师是为甲方提供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UED:当接到《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的参展邀请时,您是什么样的感受?康慨:中国的建筑师很少有在国外集体亮相的机会,建筑师不论从自身需求与社会认同两方面都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建筑思想,普及建筑文化。在与社会  相似文献   

6.
孟宪川 《建筑师》2018,(2):22-25
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合作是建筑作品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建筑学与结构工程的细分带来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多样的共事关系,影响建筑作品创新的角度。能够与建筑师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创作的结构工程师,是创造型建筑师渴望合作的稀缺力量。作为擅长对话的结构工程师张准的访谈后记,本文尝试从一个侧面为期望转型的传统结构工程师提供一些成长的参考,为渴望对话的建筑师提供一些策略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UED招贤纳士     
正如果你热爱建筑学对传播充满热情并有较强的编辑、策划执行能力,那么,UED杂志社欢迎你的加入!应聘致电:万小姐18600687065ABOUT UED《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是中国建筑界第一本专业、时尚的建筑杂志,关注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深度挖掘建筑师的作品与思想,捕捉建筑界的热点方向和话题。它是中国第四代建筑媒体代表,志在提高  相似文献   

8.
UED: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建筑界的盛会,世界著名的建筑师济济一堂,他们的作品有的是代表国家或历史传承的,但更多的是对建筑未来新形态的设想和尝试。您对参加这次双年展有哪些感想呢?  相似文献   

9.
UED:作为"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的参展建筑师,您怎样看这次展览?陈屹峰:本次展览除了介绍中国当代建筑作品外,还附设了一个文献展,对中国从1978年至今的当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情况作了介绍。尽管笔墨不多,  相似文献   

10.
对话王明贤     
<正>王明贤(UED杂志社学术总监,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彭礼孝(UED杂志社主编)UED:您如何看待2012年中国建筑界的发展?王明贤:2012年中国建筑界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这代表了中国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重大影响,也是中国实验建筑界的一个重要成绩,20年来中国的实验建筑师一直在探索,这次获奖也说明中国实验建筑界获得了国际的承认。  相似文献   

11.
对话王兴田     
彭礼孝:2011年,UED杂志承办了"天津大学第18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暨首届UED中国建筑节",邀请了3位院士、6位大师、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以及中国的70余位知名建筑师。请问您怎么评价本届论坛?王兴田:本届论坛是论坛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学者都参与其中,特别是来了不少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筑师。可以说本次论坛也是对中国建筑最近十年的一次回顾和审视,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UED:您的建筑设计有没有因为参与城市规划而受到不利影响?在您看来,建筑师与规划师的区别在哪里?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没有,恰恰相反.城市与建筑两方面的思考需要相互滋养,不应将两者截然分开.城市规划的观念里,首先要着眼于大尺度,要看定型的“总平面”.与之相比,我是从社区、建筑、两个房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社区之间的界面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我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反思这个时代的城市形态问题.我同时是规划师也是建筑师.  相似文献   

13.
对话隈研吾     
UED:您是一位全方位思考的建筑师。您曾经专文提及凯恩斯及其经济理论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并探究建筑师品牌对社会创造力造成的伤害。您认为建筑师对社会应该有怎样的影响?您是否用建筑来改善这种品牌化的设计与经济模式所产生的影响?隈研吾:像麦当劳连锁店在全世界兜售麦当劳汉堡一样,对于采用这种方式的建筑师,我一直都是持批判态度的。我认为建筑师应该认真对待每个建筑所在的场所和使用该建筑的人,创造出一个个"新"建筑。与之相反,没有采取这种做法的建筑师只能在21世纪的新经济体系中逐渐被人遗忘。  相似文献   

14.
对话王兴田     
彭礼孝:2011年,UED杂志承办了"天津大学第18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暨首届UED中国建筑节",邀请了3位院士、6位大师、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以及中国的70余位知名建筑师。请问您怎么评价本届论坛?王兴田:本届论坛是论坛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学者都参与其中,特别是来了不少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筑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建筑师需要专业化 UED:您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建成作品了,对于像您这个年纪的青年建筑师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能简单说下您的经历吗?  相似文献   

16.
东北的态度     
《城市环境设计》2011,(12):362-363
"惰性"使东北建筑师更加踏实和深入UED:今年12月下旬"东北的态度"建筑作品展暨论坛即将在沈阳召开,让人们有机会对更多东北地区建筑师的执业状态有所了解,作为东北建筑师中的一员,您如何看待东北建筑师的发展之路?杨晔:近些年来,无论从作品数量还是作品知名度来说,东北建筑师在国内基本还是属于不太被重视的群体。  相似文献   

17.
正UED:抛开从年龄维度上对"青年"的界定,您是如何定义"青年"建筑师这个群体的?孔宇航:我认为青年建筑师群体应该在30-45岁之间。该群体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他们在实践中有创意、有激情,对建筑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这些特质在优秀建筑师身上均能找寻到。正是这一群体的存在使得建筑创新得以代代相传,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8.
对话刘珩     
正UED:您是一位非常实验性的建筑师,从一开始的建筑实践到今天,您是如何一直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设计道路?刘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在南沙的经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选择。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让我认识到建筑师不仅仅要设计硬件的东西,还要创造软件的东西。这对当时的我和我的设计思路产生了一种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话刘珩     
UED:您是一位非常实验性的建筑师,从一开始的建筑实践到今天,您是如何一直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设计道路? 刘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在南沙的经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选择.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让我认识到建筑师不仅仅要设计硬件的东西,还要创造软件的东西.这对当时的我和我的设计思路产生了一种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UED:请问您选择华山游客中心和金沙遗址博物馆两个项目来参加这次展览,当时是出于什么初衷,您想为英国建筑界展现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庄惟敏:中国建筑师所办的展览中较多的应该是威尼斯双年展。当然建筑师在每个展览里所表达的东西也有所差别。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是第一次在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