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不同线径电力架空线负荷矩的研究表明:当单位长度线路上具有相同电压降时,线路负荷矩随着导线型号的变化而变化。深入分析线路负荷矩与导线截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了传统方法只能进行同型导线计算的瓶颈,对不同线径架空线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台区实施线径更换的最优段域。该方法已应用于线路低电压治理分析中,实际工程监测数据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日前负荷预测对于制定合理的调度计划,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电力负荷时间序列通常存在随机误差,而基于智能算法的预测模型为了充分提取负荷信息,结构复杂、计算量大.为此,本文利用台区配电网的历史电力负荷时间序列,提出一种基于重复小波变换-支持向量机(RWT-SVM)混合模型的日前电力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将台区配电网电力负荷时间序列分解为多个子序列;利用平均绝对误差(MAE)计算每个子序列的预报误差贡献度;对MAE最大的序列进一步分解,从而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得到精度更高的预测结果.仿真结果表明,RWT-SVM混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三种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3.
跨变压器台区电力通信信号的频带位于200-600Hz之间,该信号可自动跨过配电变压器通过电力线实现数据交换,这种配电网通信方式采用过零调制发送及数字差分接收技术,具有信号调制功率小,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的特点,介绍了跨变压器台区电力通信信号的定义,调制,解调方法及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辐射形配电网,提出一种基于等值负荷矩模型的节点电压快速估算及修正方法。对IEEE 33节点配电网算例系统进行潮流估算,并将估算结果和耗费时间与传统的前推回代法进行比较,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GSM无线通信的配电网负荷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是一个集现代化管理、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能够实现电力营销监控、电力营销管理、用电费用抄收、数据采集和网络连接等多种功能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广大农网中的中小型电力用户,具有容量小、分布散及数据采集量小等特点.针对农网的中小型电力用户研究了一种基于公用移动通信网络(GSM)的配电网负荷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GSM作为无线通信信道,可较好地解决分散电力用户的管理问题.同时对负荷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功能设计等进行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6.
为了达到“双碳”目标,新开发地区的配电网需要进行目标网架结构规划,目标网架的搭建又离不开准确的负荷预测。常规配电网规划通常以自然增长法和点负荷法求取过渡年负荷增长速度,误差往往较大。本文考虑新开发地区负荷增长规律,先使用空间负荷预测进行饱和负荷预测,然后以空间负荷预测的值作为饱和值,利用logistic法进行近期负荷预测,并运用粒子群算法对logistic的参数进行寻优。最后通过以华东某地区2001年至2020年历史负荷数据与该地区发展规划为分析案例,印证了该预测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以及未改进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6)
针对目前主动配电网电压调控复杂的现状,基于负荷变化,建立电压偏差、网损、系统最低电压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实现动态电压控制.该模型运用灰狼算法协调分布式电源和传统无功补偿装置得到Pareto解集,然后选择公共区域解作为电压控制策略,在出现多个解时,优先选择系统最低电压最优的解.IEEE33算例结果表明,在考虑负荷变化基础上提出的电压控制策略解决了电压越限的问题,调控后电压均在GB/T12325-2008范围之内,同时降低了网损,实现了动态电压协调控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消除网络结构变化(特别是农网改造)对负荷预测的影响,提出并应用负荷转移补偿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以灰色预测法为基础,组合使用二阶自适应系数法进行预测,以提高配电网规划负荷预测准确性.在县级电力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开发了负荷预测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功能单元的高压配电网负荷转供分层优化模型以疏缓愈来愈复杂的城市电网阻塞,即将城市电网抽象为上层220 kV供电通道和下层110 kV功能单元组的简化模型。上层模型中,通过功能单元可达性矩阵定义“通道分配因子”引导单元组内负载在各供电通道的分配,定义“容载协调比例”协调“容”“载”间的不平衡关系,并将二者作为粒子编码,利用算法初始化通道分配因子及容载协调比例,生成网络负载预分布;下层模型中,事先枚举“有效供电路径矩阵”反映单元组内负载的实际分布,定义贴近度反映单元组内负载的实际分配与通道分配因子的贴近程度,根据上层模型生成的通道分配因子及容载协调比例,引导下层各变电单元组的实际负载及协调量向上层贴近。将上下层目标函数之和作为粒子群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即可形成上层全网有功负载预分布引导,下层功能单元组交互执行的求解策略,使负载分布逐渐趋于合理的均衡状态,并在潮流校验的前提下利用算法的迭代更新使系统负载分布逐渐趋于均衡。以离散二进制编码代表每一种操作序列,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估网络从初态到终态不同过渡方案下系统的安全水平,在优化方案确定后,制定一个在连续操作下安全水平较优的操作序列,以保证每一步操作都能使电网运行在控制阈值范围内。利用某城市电网局部系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与在线分析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挖掘电力负荷的时序性、周期性特点,进而提升配电网储能规划的可靠性与经济性,首先,在对全年3种典型负荷曲线进行相似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有序聚类法对各类负荷曲线按照全年时间序列进行更精细聚类;然后,将配电网中移动储能动态配置的最小时间单位按月规划,进而提出一种基于负荷有序聚类的主动配电网储能规划方法;最后,采用IEEE 33节点系统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算例结果表明:考虑负荷实际时序特性的储能配置方案经济性更优,更能真实反映配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该方案是对配电网中储能设备灵活运用的有效扩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主动配电网负荷多变的运行情况,进而更好地发挥储能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含分布式电源(DG)配电网在孤岛模式下运行时,负荷削减过程中对负荷赋权的随意性以及赋权途径过于单一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层次-熵权法的主客观综合赋权算法.首先建立负荷重要程度衡量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负荷中各指标主观赋权,然后利用熵权法对各指标客观赋权,最后引入Kender和谐系数得出指标综合权重.该算法... 相似文献
12.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6):810-815
传统的配电网络重构都是基于恒功率负荷来进行计算的,该方法对负荷电压特性的敏感程度较弱.针对上述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荷电压特性的配电网络重构方法,在每次的潮流计算迭代中对初始负荷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从而反映负荷电压特性对配电网络重构的影响.设置配电网辐射状网络的生成判定原则,建立了以最小网损为目标函数的重构模型,并采用改进二进制粒子群算法进行寻优,得到重构结果.最后以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为重构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并比较了负荷电压特性对重构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在电力线路故障后,为受故障影响停电的非故障区段负荷恢复供电的方法。供电网络用供电树表明,从线路的故障点开始,以网络的拓扑分析为基础,用遍历供电树的方法,可寻找所有可能的恢复供电方案。通过计算损耗和过负荷,对所有可能的恢复供电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优化的负荷转带方案。最后,用一实例验证了文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计及发电报价,静态负荷模型和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taticVarCompensator,SVC)对求取电力系统负荷裕度影响的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并采用局部电压参数化的连续潮流算法求解电力系统的负荷裕度。在IEEE-30节点测试系统上的仿真结果表明,同时计及上述3种影响因素下的负荷裕度,与不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时所得到的结果对比分析表明了求解电力系统负荷裕度时,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CIN建模表示法构建了配电网综合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节点融合和分级搜索相结合的拓扑分析新方法.根据这种基于CIN的拓扑描述的应用范围界定的分级搜索,可以根据节点融合法所形成的原始拓扑网络的结果,由开关变化的信息情况重新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实践表明该法具有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CIM建模表示法构建了配电网综合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节点融合和分级搜索相结合的拓扑分析新方法.根据这种基于CIM的拓扑描述的应用范围界定的分级搜索,可以根据节点融合法所形成的原始拓扑网络的结果,由开关变化的信息情况重新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实践表明该法具有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负荷预测的多级性及负荷密度指标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负荷密度指标求取模型,引入了灰色关联度理论对配电网多级负荷进行预测及对负荷密度指标的分类求取,并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7,(1)
为进一步提高正交矩的图像特征表达能力,根据零点采样原理,认为权函数是影响正交多项式零点分布的关键因素,采用正交化准则与数值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求取非解析正交多项式,从而构造高性能的非解析正交矩,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用户和配电网设备的历史负荷数据,研究了用户装接容量与需用系数之间的关系,基于点、线、面的负荷预测思路,运用需用系数法、业扩工询法等预测方法,更准确地对负荷进行预测,并应用于实际电网规划和设备负荷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为降低电网的线损,提高电能质量和经济效益,将无功补偿的精确矩法应用于油田配电网.其具体步骤是,根据无功二次精确矩法选择最佳补偿点,根据根节点的功率因数确定补偿点数,根据各点的功率因数确定补偿容量.经算例证明,此法降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