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项目背景项目位于北京旧城胡同街区内,用地是一个占地面积约450平米的"L"型小院。院内包含5座旧房子和几处彩钢板的临建。院子原本是某企业会所,后因经营不善而荒废。在搁置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小院现在即将被改造为茶舍,以供人饮茶阅读为主,也可以接待部分散客就餐。设计理念1.修复旧的。整理和分析现存旧建筑是设计的开始。北侧正房相对完整,从木结构和灰砖尺寸上判断,应该至少是清代遗存;东  相似文献   

2.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北京旧城胡同街区内,用地是一个占地面积约450m2的“L”形小院.院内包含5座旧房子和几处彩钢板的临时建筑.院子原本是某企业会所,后因经营不善而荒废.在搁置了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小院现在被改造为茶舍,以供人饮茶阅读为主,也可以接待部分散客就餐.  相似文献   

3.
<正>本案位于北京旧城胡同街区内,基地是一个面积约450 m~2的L形小院。院内包含5座旧房子和几处彩钢板的临建。院子原本是会所,后因经营不善而荒废。在搁置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小院现在即将被改造为茶舍,供人饮茶阅读,也可接待部分散客就餐。修复旧的整理和分析现存旧建筑是设计的开始。北侧正房相对完整,从木结构和灰砖尺寸上判断,应该至少是清代遗存;东西厢房木结构已基本朽坏,用砖墙承重,应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期改建的;南房木结  相似文献   

4.
<正>项目位于北京旧城胡同街区内一个占地面积约450平米的\"L\"型小院。设计采取选择性的修复方式,还原院与房的肌理关系,同时加入一个扁平的\"曲廊\",创造新旧交替、内外穿越的环境感受。项目位于北京旧城胡同街区内,用地是一个占地面积约450平米的\"L\"型小院。院内包含5座旧房子和几处彩钢板的临建。院子原本是某企业会所,后因经营不善而荒废。在搁置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小院现在即将被改造为茶舍,以供人饮茶阅读为主,也可以接待部分散客就餐。设计理念1.修复旧的。整理和分析现存旧建筑是设计的开始。北侧正房相对完整,从木结构和灰砖尺  相似文献   

5.
<正>修复旧的:根据房屋的年代和使用价值,设计采取选择性的修复方式;植入新的:把建筑中的流线视觉化,转化为廊的形式,在旧有建筑的屋檐下加入一个扁平的曲廊将分散的建筑合为一体,创造新旧交替、内外穿越的环境感受。  相似文献   

6.
7.
正北京的胡同是很多人儿时记忆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人搬离了胡同,但是胡同生活的那一份烟火气,却永远留存在记忆里。岁月给人也给建筑留下了时光的印记,胡同的生活模式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不断被动消失着,这种被动导致人们记忆断层,仿佛儿时的回忆还在昨天,但是今天却已经生活在现代化的建筑中,人与人的隔阂、人与建筑的隔阂也越来越大。如何把这种被动产生的消隐重现、让历史与美好的记忆重新回归并且让更新后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产生一种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是设计师在胡同小宅改造中一直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七舍合院     
正之所以命名为"七舍"("七"和"舍"在汉语中分别指"七"和"房子"),因为它正好是胡同里的7号建筑,又拥有七间坡屋顶房屋,由此得名"七舍"。在项目接近开工之时,建筑师设定了两个目标:翻新旧屋,建造新屋。一方面,建筑师们对房屋进行了整顿,修复了所有建筑表面,加固了建筑结构,以期再现传统四合院的外观。另一方面,他们引进了新的生活设施,如浴室、厨房和车库、暖通空调管线,以及新的游廊空间。游廊作为一条循环路线,重塑了空间格局和层次,并提供了有趣的步行体验。  相似文献   

9.
<正>项目地点:福建福州项目面积:224平方米完成时间:2015年1月参与设计:陈晓丹主要材料:桧木、障子纸、松木、贴木皮铝合金、灰姑娘石材在江滨茶会所中,会所和江水,一者轻吟,一者重奏;一者灵动,一者厚重;一者当代,一者古老。当两者被有机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已经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丰富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主设计师简介刘宇扬,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荣誉副教授,上海青浦区规划局顾问建筑师。台湾台东人,美国加州大学都市研究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师从荷兰建筑家库哈斯,完成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研究,并于1997年参加德国卡塞尔第十届文件展。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韩国艺术大学建筑系评鉴委员,并受邀担任2007-2008年深圳一香港双城双年展策展人和2011年成都双年展建筑策展人。  相似文献   

11.
李瑜 《砖瓦》2020,(3):7-8
正项目地点:北京设计单位: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建筑面积:约500m~2建成时间:2020年七舍合院位于北京旧城核心区内,院子占地宽约15m,长约42m,是一座小型的三进四合院。由于原建筑共包含七间坡屋顶房屋,且正好是该胡同的七号,故得名七舍。原始建筑年代较为久远,除了基本上还保持的木结构梁柱和局部有民国特点的拱形门洞,其他大部分屋顶、墙面、门窗等都已经破损或消失。院内遗留了大量大杂院时期的临时建筑,遍布清空之后的建筑废料,杂草丛生、一片凋零。  相似文献   

12.
宋鸣笛  王鲁民 《新建筑》2012,(4):148-151
廊院式和合院式是汉地传统住宅院落构成的两种基本模式,从构成逻辑及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出,廊院式比合院式出现得更早,且在古典建筑系统中等级上高于合院式。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中国古典建筑系统主导的地域,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建设住宅时更倾向于选择廊院格局。  相似文献   

13.
正旧城改造是目前炙热的话题,大部分的改造手段都是推倒重来,随之也推到了原先的生活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被复制出来的建筑,原有的生活乐趣也很难在当中寻回。胡同具有其特殊的文化性质,在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与生活结合的今天,改造胡同不仅仅只是还原原有的建筑模式,而且更加关注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结合。只有人在建筑当中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建筑带来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东四博物馆(原东四77号院)所在的东四三条至八条是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以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古都风貌、建设文化强区为着眼点,在切实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治理、社区治理、院落改造、综合停车等方面进行区域内的业态更新,打造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设计团队致力将原东四77号院建设成为东四社  相似文献   

15.
笔鬓 一公 …夕厂卜 耀黔旷尔零嗽孺 聂纂鬓 茹澎梁 ,翻 肠‘戒褚嬗变中的北京胡同-四合院~~  相似文献   

16.
《现代装饰》2010,(5):112-117
庆幸这不是一个喝了咖啡就忘了茶的年代,茶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而焕发着迷人的魅力。茶馆作为茶的空间载体,诠释着茶的深邃,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让人们找到某种精神的皈依。可以说茶馆营造了一种洋溢着浓郁人文气息的精神氛围,拉近了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彼此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廊”是古典园林精美的建筑之一,是室外有顶的过道。它起着连接建筑物,分隔空间,造成景观,引导游人循廊揽胜的作用。既能遮蔽烈日和雨雪,又可为园内景物增色。“廊”的形式众多,有直廊、复廊、桥廊、碑廊、钟廊、檐廊、回廊、爬山廊、抄手廊种种。其中,规模最大、通道最长、间数最多、结构最巧、故事最多,遭劫最重的要算颐和园长廊了。它以“世界之最”载入“吉尼斯大全”。颐和园长廊,象一条长龙横卧在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是连接  相似文献   

18.
正开间更新北京老城在历经若干轮的拆迁和腾退疏解后,仍将有大量原住居民主动或被动地选择长期居住于此(图1、2),这部分居民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高密度低质量的居住环境和复杂化碎片化的房屋产权属性。开间更新就是在此语境下提出的一种老城微更新路径,即在一开间所限定的空间单元与产权单元内,通过预制装配式模块的置入(包括卫浴模块、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个国家的城市与建筑都在以无可比拟的速度发展着,城市急速地膨胀,新建筑大量地产生,取代着一个又一个经过千百  相似文献   

20.
本次改造设计一方面是修复旧的——对院落房屋进行整理,保留时间迭代的印记,修复各个建筑界面,加固建筑结构,重现传统建筑的样貌;另一方面是植入新的——新的生活功能配备(卫生间、厨房、车库等),新的基础设施(水暖电设备管线)以及新的游廊空间.新与旧相互叠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来满足未来院子作为公共接待和居住空间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