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对塑造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层面的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其造血功能,使其成为生机勃勃的活态城市遗产,而非"物质躯壳"。本文以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在研究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理念的发展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再生的视角,梳理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变迁的特征、影响因素与历史街区空间重构等核心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实践研究从历史街区更新的价值认知和更新技术判定为技术手段,继而提出了"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脉的空间载体,但往往因街区结构或功能不适应新需求亟待更新。"城市针灸"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城市更新方法,以尊重环境、系统关联、点式介入、渐进发展为原则,为历史街区更新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城市针灸"理论,以平遥古城县衙街区更新为例,结合参数化手段和定量分析,探索一套以针灸点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更新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城市记忆,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有机更新,同时体现了该城市街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反思为切入点,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初期存在的诸如单纯静态保护、过度商业开发、"仿真更新"假文化蔓延等问题,并基此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梳理、总结了其保护与更新经验,提出了当前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传统民居是一座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与交融。观之洛阳老城,历史厚重,建筑新老混合,多种历史样式交织。基于国务院提出的城市双修理论,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史料分析、实地调研测绘等方法,以洛阳老城85号院为例,探寻老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当前,历史街区微改造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方式,在改造过程中融入城市文脉,展示城市历史与内涵,使文化扎根于城市环境中,是城市文化复兴的一个主要方面。该文以"语境编织"为手法,以广州市北京南路历史街区改造方案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以城市文脉为导向的历史街区微改造设计策略,将"语境编织"手法的具体内容做出阐释。这一策略对于以文化为背景的城市改造具有借鉴意义,有可能成为未来历史街区更新与发展的又一方向。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现代化的建设时期,城市中的历史街区由于其独有的生存条件和潜在的巨大升值空间备受开发商的青睐。然而在商业开发过程中,对历史街区步行环境的更新与整治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与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风貌逐渐趋同走向"千街一面"的问题。如何营造商业历史街区独特的景观环境特色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惑。该文以武汉天地商业步行街为例,通过对其步行环境构成元素的分析,分别从空间策略、文化策略、更新策略、人性化策略4个方面对提出了对商业型历史街区步行环境更新与整治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城镇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历史风貌、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当前城市文化生态的根基,保护好城镇原有的特色风貌,留住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创造性地"活化利用"原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既可成为城市一种特殊的资产和生产力,也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发展。本文针对芒市"四寺一塔"历史街区的现状分析,围绕着保护更新的目标,在遵循相关保护更新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点线结合,综合思考,重点论述了对4个不同寺庙的明确规划定位,形成对"四寺一塔"历史街区总体规划布局与具体的设计处理,以期达到净化、美化和亮化"四寺一塔"历史街区的环境景观,进一步提升芒市城市形象与城市竞争力,彰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有效促进芒市城市古建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效果。  相似文献   

8.
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重要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载体,它孕育了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然而,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逐步转型进入精细化的内涵式增长时期,即"后城市化"时期,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发展由于种种原因逐步滞后,空间环境也渐渐衰败没落。面对此种现象,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历史街区为例,从其小尺度的微公共空间入手,通过研究其中"自发性"的更新改造行为,以期探索出适宜其更新发展的"计划性"活化策略方式,进而为当前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些许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正在不断地生长,其内部结构与功能也发生着剧变。城市的不断发展演替与城市文化历史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章以城市拼贴概念为切入点,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选取典型风貌地段进行分析,探究传统街区的拼贴现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通过对汝州市中大街保护更新的实例论证,提出传统街区保护更新中城市空间形态的"拼贴"策略,期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种多元融合、动态传承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古老的街区深受"天人合一"和"崇尚自然"这种直觉式的生态智慧的影响,对自然表现出一种主动的适应。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致使许多传统街区的固有文化与生态环境被打破。如何应对城市新形象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成为街区更新中重大的挑战。新的更新模式应以传统文化作为创意元素引导街区更新,将历史街区更好地融入现代的城市环境中。此外,更新策略更应适应自然,发掘传统建筑空间的"生态手法",探索"绿色更新"新模式并指导设计全过程,为"绿色街区"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对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问题日益关注。以河南禹州神垕镇建设路两侧城市设计为例探讨传统街区的开发、更新和发展,以神垕镇的历史文化与发展优势为契机,提出"戏品钧瓷、适意栖游"的规划理念,共同打造一条富有当地特色、展现文化魅力的传统街区。  相似文献   

12.
历史街区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持续面临的话题。该文在近年来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历史街区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景观的角度出发提出"+口袋公园"模式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得出这种面积小、场地选择和功能灵活的口袋公园,十分适合建筑密度大、历史建筑丰富、人居环境待改善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发展。最后以扬州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对育英巷(旧时装厂)口袋公园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提出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街区活力的激发提供设计及建设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商业街区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以青岛市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引入空间句法的理论,通过对其空间形态的定量分析,解读其空间特征并归纳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对青岛市中山路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对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活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使其特色历史文化得到充分的发挥,商业经济效益得到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传统格局、社会变迁、文化承载的历史见证与真实写照,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保护与更新应保持谨慎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城市更新体系的构建,并针对此体系下历史文化街区提出保护更新策略,从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遗产、文化环境,更新居住环境,提升产业业态,激活历史文化街区,使历史文化街区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生活场所、文化载体,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创的物质环境与文化景观的积存,城市的空间形态与肌理反映了其在历史长河中所担当的角色,是城市发展史在形体上的遗产。在土地经济价值与土地拍卖高效益的社会条件下,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逐渐随着更新发展的浪潮消失殆尽。如何在城市的保护更新中既迎合时代的快速发展,又维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保持好街区生活的延续性,健全好传统风貌的完整性,是城乡规划建设者摆在眼前的重点问题。本文以大连开发区五彩城保护更新研究为例,对作为开发区的"光辉印记"的五彩城,在集体记忆的追溯、修缮整治的建议等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研究,以期作为其他地区城市历史记忆地段保护更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前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给城市资源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城市扩张与旧城更新。对外部而言,无序的城市扩张易于造成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不利影响;而对于城市内部,特别是老城区中的历史街区,旧城更新容易造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同时,如何平衡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历史街区"的概念的首次提出,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历史街区是极具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城市文明的核心区域,维系城市的核心情感,延续着城市文脉。水亭门历史街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街巷肌理、优秀的历史建筑。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的转变、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等种种原因,如今水亭门正面临着建筑质量较差、环境破败、开放空间不足、文化特色消失、业态活力欠佳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秉持"人本主义"理念,以人为核心,提出环境提升、空间重塑、文化展示和产业复兴四大保护更新策略,以期提升水亭门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及文化地位,在恢复和增强城市记忆的同时,使水亭门历史街区重现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剪影,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缓解城市病对街区的损坏,诸多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保护,但早期粗放式的更新建设带来了街区的商业空间格局地位下降、物质形态庸俗化、同质化及城市商业文脉中断等问题。针对这些遗留问题,文章尝试以微更新作为传统商业街区的精细化更新手段,以城市触媒元素为更新落实的切入点,以温和低冲击的方式从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及公共政策导向由表及里地探索传统商业街区的现代化更新保护。  相似文献   

19.
王春晖  董舫 《低温建筑技术》2010,32(11):15-16,27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市政、交通与居住条件等更新或改造"空前",同时历史街区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解决历史街区当前所面临问题的关键。吉林市吉海铁路总站旧址街区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着环境破坏、本真风貌丧失、历史信息消失等问题。今后,应该注重有机地更新,全面科学地保护街区文化实体和赖以存在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杨佳 《山西建筑》2009,35(5):28-29
以月湖南部地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为实例,以保护历史文脉为前提,寻找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探讨了新世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方式,通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城市环境整治、功能整合等手段,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品质提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