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引入“记忆之场”理论,结合城市历史公园公共场域属性,探索建构了基于记忆之场识别、建构的历史公园保护更新方法。该方法旨在建立公园客观遗产要素、历史信息与主体历史经验的连接,将场域、场所、场景作为人本主体读取和存贮集体记忆的空间媒介,以实在、功能、象征为记忆之场的构成要素,以经验、价值、意义为三元要素的经验结果,从空间尺度、时间阶段、存在状态等多重维度开展识别与解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为证例,通过对公园不同时期历史场域、场所、场景的识别解析,提出相应记忆之场要素的修复、活化和呈现策略,以促进公众对公园“记忆之场”的动态经验和建构,创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城市历史公园的文件》中"城市历史公园"概念的辨析,明确了其以公共历史见证与公共文化育化并重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属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建构了基于公共文化视角,以公园演进时段划分、阶段特征梳理、关联信息解译、遗产价值识别为操作步骤的城市历史公园特征、价值研究方法;并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实证案例,分析了其自1956年对公众开放以来,各典型时期景观特征的演变、层积过程,识别、提炼出公园相关遗产价值,以为我国历史公园类景观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4.
城市综合公园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重功能,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取得双赢,成为城市综合公园在更新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威海环翠楼公园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以环翠楼公园盆景园设计为例,探讨在新形势下的综合公园更新中的文化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索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构成要素与识别、保护尺度,能为公共园林遗产的价值识别与保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文化和城园统筹视角梳理城市历史公园的4项遗产价值(公共历史见证、公共关系建构、公共生活容载、公共审美育化)及遗产价值识别、保护的四重空间尺度(城区、地段、园区、园景);建构出以营城脉络梳理、单元协同分析、场所层积解译、风貌特征考据为识别手段和以关联遗产串联、公共空间组构、记忆场景活化、审美逻辑呈显为保护措施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识别、保护方法。[结果]以重庆市北碚公园为证例,识别出:1)城区尺度公园不同时期见证的公共历史事件与关联遗产对象;2)地段尺度公园与周边邻近空间单元社会组织关系和空间结构特征的变化过程;3)园区尺度公园自身场所空间结构与历史场景记忆的演变过程;4)园景尺度公园不同时期的标志性景观要素及其风貌特征与审美逻辑。[结论]城市历史公园具有场所公域性和价值公共性,基于公共文化视角的历史公园遗产价值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有助于突破针对公园空间本体与园艺艺术价值研究的视野局限,从公园与城市整体关联的角度拓展其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活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对城市空间生态价值的追求,以"以人民为中心"和"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公园城市发展理论应时而生.当前我国城建正处于新旧交替发展、老城区急需转型升级阶段,基于公园城市理论的解读与启示,文章以大连市523厂周边地段为例,分别从生态、文化、空间和功能4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区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例,探讨... 相似文献
8.
9.
近代铁路建设作为历史“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广泛的集体记忆之一,相应的铁路遗址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跨区域、大尺度、系统化的工业遗产。当下,铁路遗址在区域环境中不断碎片化,失去了整体视角下的空间联系,导致与其相关的社会记忆无处承载。对此,立足“记忆之场”的理论内涵,认为历史建成环境中的“记忆之场”,是保护、更是一种建构。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多方位挖掘,在城际、城区、场所三个尺度进行记忆场域的营造,对破碎化的铁路遗址进行整体解读。并进一步以潮汕铁路为例,揭示其承载的社会记忆、探索相应的记忆场域营造方式。在超越建成遗产的视角下,探索普适意义上,铁路工业遗址的记忆建构与保存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铁路遗存的“遗产化”路径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依循“上海味道”,大幅升级原本单调的过道空间,用围合、抬升等方式,融合“折叠的魔盒”概念,装纳城市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记忆,并构建蜿蜒弄堂、阁楼书角、心灵盒子等互动空间,将“通过性空间”改造为“可驻留空间”,以融入更多的社交活力。由空间微更新重塑与城市的对话,激活空间的公共性与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城改造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拓展,众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物资源在老城更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流失。本文以台儿庄顺河街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在顺河街的改造更新中,通过对现有历史遗存的分类保护,分析梳理传统空间及城市肌理,依照传统特色确定建筑形式形态,创造整体生态景观特色的思路与方法,达到在更新老街区的同时重塑传统空间场所气氛的目的,使城市得以遵循特有的文脉与精神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5.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以沈阳市工人村地区保护与更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应遵循的原则,以沈阳市工人村地区保护为例,阐述了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的方法,提出实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暴露出活力缺失、业态发展不均衡等不同程度的问题.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襄阳城历史上最繁荣的商业街之一,典型性是其历史格局的特点之一,但如今在城市风貌的延续、文化的发扬、经济发展等方面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实现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针对其正在面临的街区衰败问题,文章将根据城市触媒理论原理,从空间,功能和文化三种角度选择并分析触媒元素,探讨塑造触媒元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念的解读,以海安东大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为例,探讨了历史街区整体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并从街区、建筑、环境等方面提出有机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北京建城的历史据考证应该从周武王分封蓟国(公元前1045年)的时候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公园938年,辽代在蓟城的基础上,间南京城并成为陪都。金灭辽后于1153年迁都于此,改成中都。金中都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标志,距今有800年历史。到了元朝,在金中都东北郊外创建了新城,称为大都。明代改称北京,1406年起新建宫殿、城池,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清朝继续建都于北京基本延续了明北京的格局。明清北京旧城占地62.5平方千米,是中国历史上遗存下来的最大的帝王都城。 相似文献
19.
“拼贴”与“有机更新”——浅论历史风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保护与城市更新不断转化,交替进化,共同构成城市持续的生长活动。历史性城市往往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拼贴”,应着重选取典型历史风貌地段进行保护。而历史风貌地段不能切断自身的发展,应是顺应城市新陈代谢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参与沙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其基本思路是正确的,但原文中有一些提法比较新奇。经与作者协商,我们选登了原文的部分章节,并进行了一些文字修改,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