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避暑山庄水系梳理自然连贯,现今的湖体在建园之初时曾是武烈河水道东移后的沼泽地,后经人工开挖,导武烈河水入园,借调蓄之水造景,以湖吐纳,形成了以水域为主体,水利工程为依托的自然山水园。结合传统水文化思想梳理避暑山庄水系的发展与历史变迁,从选址和水形两方面对避暑山庄水系“疏源引水”“得景随形”的理水方法进行分析解读,为水系遗产景观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曹盼  汤佳  周晨  胡希军 《风景园林》2024,(4):111-117
【目的】避暑山庄作为当今存世的最大皇家园林,因经典的自然山水营构而享有盛誉。自1703年始建至1911年清朝覆灭,避暑山庄内外水系面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然而水系变迁成因尚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方法】梳理避暑山庄肇建后200余年间的水系面貌变迁历程,利用史料梳理论证与量化计算佐证相结合的方法,聚焦避暑山庄内外水系营建的历史过程,分析山庄引水工程、扩湖工程及河工制度存废对于水系带来的反向制约影响;以历史图档、文档记载为基础,以20世纪80年代最早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数据及同时期的承德地区土壤流失情况为依据,从流域层面探讨了武烈河河道泥沙的来源问题。【结果】避暑山庄肇建之初设定的引水点为河流交汇口区域,频繁的河相变化增加了山庄引水困难;康熙朝施行的扩湖工程,使得山庄东侧的武烈河行洪断面缩减超过50%;围绕避暑山庄展开的“旱河岁修”“河湖清挖”“大河岁修”等制度的订立、完善与废弃历程耦合着山庄内外水系急剧变迁的过程;清晚期以来,武烈河流域内土地滥垦日益严重,1980年流域内的坡耕地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1 025 422.30 t)与同时期武烈河流域年平均输沙量(1 070 000....  相似文献   

3.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相似文献   

4.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历史遗产的大类之一,其水系景 观蕴含的雨洪调蓄理念对于缓解园林雨洪灾害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对避暑山庄的定性分析并不能充分认识和挖掘其水系的 价值所在。基于此,对承德避暑山庄水系的历史变迁与水系现 状进行梳理,以避暑山庄水系现状为研究对象,应用暴雨洪水 管理模型(SWMM)模拟其在不同暴雨重现期下的水文过程, 通过数据分析对避暑山庄雨洪调蓄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 显示:避暑山庄水系具有优秀的雨洪调蓄能力,但面对极高强 度降雨时存在溢流的现象,需提前防范。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 同时也加强了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深了对遗产价值 的认识,并为遗产保护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清代吴鼒《阳宅撮要·(卷上)总论》一书载有“黄时鸣”论阳宅之说,其说“云”:居宅所址“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且认为,“若隐隐与河水之明堂朝水秀峰相对者,大吉之宅也”.这说的是人们对“阳宅”与“河水”以及“朝水、秀峰”的辨识关系,辨识其“大吉”的空间关系.实际上,中国先民在人居所址的“傍水”之择上,无论是大的城居、还是小的乡居,都早已有在水系的“弯曲”处营造定居的明确概念,这是缘于其人居观已有的“气”理意识.不过,这只是先天就择定而已有的自然存在的“水”的环境,而定居后,宅居的日常生活使用水乃至可能有的雨雪水的排放,则都是址居后所必然会有的现象.那么,怎么处理好这些后天宅居所需排出的“水”的问题,这同样也是传统“阳宅”营造时所当考虑而有所应对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避暑山庄月色江声园林景观浅析避暑山庄管理处胡海鹰承德文物园林局杨淑琴图1避暑山庄湖区平面图避暑山庄湖区湖光变幻,洲岛错落,以环碧、月色江声和如意洲三岛为中心,之间长堤相连,组成完整统一而富于变化的自然景致,呈现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湖区采用集锦式布局,...  相似文献   

7.
城市与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今生态园林城市的构建,不能忽视对城市水系脉络的梳理和重构。一些经过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城市,都经历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过程,尤其是一些水系丰富的城市,在充分意识到传统水利治理的弊端后,将河流水系的治理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考量,营造城市与水相融合的生态水城市。德国、瑞士等国的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日本"多自然型河川"工程、荷兰"给河流以空间"战略项目以及新加坡"ABC水计划",均为国家层面的针对河流水系改造的战略项目,剖析与借鉴他们的经验,对于重塑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格局,提升城市品质与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水系廊道作为"海绵城市"概念下暴雨水管理体系的主体框架,在缓解城市暴雨水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如今城市水系的规划仍延续传统的规划方法,在暴雨水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欠缺和发展空间。本研究旨在探索从宏观之集水区,中观之水系廊道,到微观之绿色雨洪基础设施网络,结合以自然集水区为基础单元的暴雨水管理与城市水系廊道规划的方法。提出以自然为基底,集水区作为规划的基础要义,水系廊道作为连结系统与绿色雨洪基础设施网络的自然通道的"水与绿"网络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省长治市漳泽湖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城市新区湖库与城市的关系。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山水城市”理论重新解读,反思湖、城、山、人的联系及关系。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设计,通过水系疏通、耕地保护、提升绿量、文化梳理、景点注入,实现了该区域景观风貌的提升、自然生态的恢复,以及水、城格局的融合。希望能为更多转型中的临水城市提供相关借鉴,让这些拥有湖库的城市能因水而兴、临水而乐、与水共荣。  相似文献   

10.
开封市全力打造“宋都水系工程”,旨在联系城内几大水系、湖泊,从而形成“河与湖相连、城与水环绕”的城市水系景观特色。现建成的滨水景观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引入生态设计理念、改造河道现有问题,即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应用适应性理论,从城市选址、 空间格局及形态、肌理脉络和防洪治河技 术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古代苏州在地 形、水系及气候方面的自然适应性,结果表 明:古代苏州选址依托自然,选择城址于水 网地区的地势稍高处,体现了“兼顾安全与 发展”的城市选址思想。空间格局和形态 方面,以水系为脉络,组织城市空间,形成 双棋盘格局;顺应水文特征,将城墙设计 成“亚”字形,这些都体现了规划设计中通 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而适应水文环境 的思想。通过城市方位布局以适应季风,引 导城市通风,并结合密布的水网,有效改 善城市微气候,体现了古老的城市生物气候 适应法则,运用“顺天应人”的防洪治河技 术,“得水之利,而避水之害”①。这些自然 适应性表现出城市与自然亲近、共存、共荣 的思想观念和规划设计生态智慧,对目前 的城市可持续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流域生态学倡导从多类型的流域地貌单元对水系进行生态治理和系统维护。针对近年来多发的流域性生态风险、水系治理过度与治理缺位并存等问题,提出分类治理的路径方法。基于地貌起伏度将浙江省山区流域地貌单元分为高起伏度山区、中起伏度山区、低山丘陵区三种类型。通过山区自然地貌类型与水系生态安全风险的关系梳理、及其与水岸建设交互特征的定量分析,揭示不同自然地貌类型下山区水系生态安全格局的特征规律,提出各类流域地貌单元水系生态安全的管控要点。高起伏度山区水系生态安全治理应从“河流坡底-河岸植被-森林系统”的垂直维度强化育水回水和生态涵养。中起伏度山区水系治理宜通过全周期的山洪风险防治和水系下垫面的生态修复进行拓容蓄洪和疏水排涝。低山丘陵区水系应通过“产-汇-滤”全链条的增滤减排,自然径流结构的完善优化,促进因势淘污和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扬州境内河湖广布。水系发达。襟(长)江枕淮(河)。中含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现市域6638平方公里中水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一。扬州作为一座滨水城市。近几年加强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城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再现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亲水乐水的优美图画。显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良好的水环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4.
牟佳  盛澍培 《云南建筑》2012,(5):121-124
南卯湖公园规划设计采用“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通过挖湖堆山,平衡土方,塑造、囤合的山水特色空间,形成以水体为主,营造“湖光山色”的山水构架。公园的水系通过山水相连、相互掩映创造出大湖面、小水池、湖滨湿地、山涧溪流、岛中水等不同的水体,并组织构成完整的体系:公园中的人工掇山为土山,分为主山及客山。  相似文献   

15.
杨钟亮 《中国园林》2022,(S1):102-107
城市水系多与绿色空间伴生,沿线多集中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景观风貌塑造的核心区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人居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城市双修下“城市水系双修”的研究视角,以丹阳市老城水系绿化景观规划为例,探索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思考“城水关系”“人水关系”的和谐共生。从问题策略、总体布局、规划特色等方面探究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徐雷  楼杰 《中外建筑》2009,(11):66-69
杭州是一座江、湖、河、海、溪“五水并存”的城市,水是杭州的根和魂。在新的城市形态之下,杭州市提出从“五水并存”向“五水共导”转变的水域环境建设战略,并引导生态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建设。在一系列的实施举措中,2007年开始的“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是迄今杭州最大的水系建设工程,解读这项工程对了解杭州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丰富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2年,襄城县城乡规划将以“水”为主题,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结合全县控制性详规,加快编制城区绿化水系规划,高标准做好城区水系景观设计。首先是启动“三路两河”综合整治工程。将汝河南岸纳入城市规划区,对汝河城区段两岸各150米进行绿化、美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品质要求的提高,针对老城区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以上海市青浦环城水系公园的景观设计为例,梳理了老城区滨水公共空间存在的共性和特性问题。利用青浦城区得天独厚的河网资源优势,从4个层面的实施和营造特色景点,从而让水岸重新回归城市生活,打造“还江于民、还岸于民”的高品质城市滨水公园。  相似文献   

19.
侗族建筑与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围绕侗族建筑和水的关系、从生态环境着眼,探讨侗族村寨聚落与三种水系结构──溪流、堰塘和泉井的关系特征,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风雨桥、骑楼和井亭等。从侗寨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美誉的江西传统村落之渼陂古村为例,重点剖析了基于传统生态智慧引导下的渼陂古村人工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理水系统。从村落与外围水系的整体布局、村落内部的排蓄系统和建筑庭院内部的排水系统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渼陂古村理水生态智慧的流程与框架,探究中国传统村落理水系统背后蕴含的智慧和经验,提取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实践的思路和方法,为当前特色村镇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