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以嘉兴高家洋房的修缮与环境整治工程为例,探讨文物建筑的修复保护与功能新生以及如何恢复文物建筑的真实性。研究由三部分组成:(1)在实地勘察基础上 , 针对文物建筑因不恰当的工艺保护措施造成的破坏确定修复原则和方向;(2)在遵从历史原真性与文保建筑修复规范的前提下,既针对文物建筑保护本体提出实操性强的修复方法,又注重文物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3)根据历史时期该文物建筑的功能演变特征,赋予其当代的新功能——作为嘉兴城市文化展示与传播的场所,为历史文保建筑的正确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嘉兴老火车站及炮楼位于嘉兴市火车站片区,为嘉兴市级历史保护建筑。在修缮及改造过程中,针对历史文保部分的修缮,历史文保部分的改造及非文保部分的改造,结构分别做出了不同的修缮和改造处理,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主要结论为:(1)提出的木构件的干缩裂缝、脱榫和砖墙裂缝的处理方式是合理的,施工简单,安全可靠。(2)提出的历史保护建筑采用内衬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加固方式,既保证历史文保建筑的整体性,满足建筑功能需求,同时也提高其整体的抗震性能。(3)针对改造部分,采用新建内置混凝土框架体系保存了既有外墙,体现原有建筑的外立面风貌。同时新建屋面采用钢木悬索屋架,彰显了结构的魅力,是新旧结构结合的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相当数量的仍然保持着使用功能的近代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何在对这些建筑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保持其生命力威为我国文物建筑保护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文保建筑之列的清华大学化学馆扩建工程为例,论证了保护老建筑的可行措施以及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文物建筑修复原则运用尺度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蔚  胡斌 《新建筑》2006,(5):4-6
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原则和方法研究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在西方主流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原则与方法的东方解读成为有中国特色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修复中几个主要的原则,如修旧如旧、可识别性、现状保护以及复原重建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上海历史风貌区某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为满足更新扩容需求,于历史建筑(B楼)下方并紧贴文保建筑(A楼)新增3层地下空间,面临既有建筑保护、空间受限条件下施工作业等众多技术难题。综合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文保和历史建筑保护要求、软土地质条件、狭小作业空间、安全、造价和工期等各方面的因素,采用历史建筑利用首道支撑作为平移平台并与基坑开挖同步的往复平移技术,实现了大体量砌体建筑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采用以低净空锚杆静压桩与文保建筑条形基础组成沉降控制复合加固基础为主的文保建筑变形控制技术,实现了新增地下空间施工期间紧邻文保建筑的保护。结合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介绍历史建筑下方、紧贴文保建筑新增地下空间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思路、采用的关键技术及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城市历史街区为对象,在汉口历史街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建筑类型学的原理,探究汉口历史街区肌理原型的类型与意义。首先,建立历史街区肌理的原型概念,包含街巷肌理和建筑肌理两个层级;其次,归纳出肌理原型组织,并进行比较分析。该文的研究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现状,试图采用"历史街区肌理原型"这个概念,来认识大量密集成片的非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期望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复中重视历史肌理的保护与修复,避免大拆大建。  相似文献   

7.
文物建筑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持续、系统的工作,需要科学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在文物建筑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多学科交叉应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和提高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理论方法。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城市历史街区为对象,在武汉市原英租界历史街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建筑类型学的原理,探究历史建筑肌理识别与保护的方法。首先,建立建筑肌理的原型概念,探究蕴含在其中的历史意义;其次,归纳出原型、类型、异型三种不同的肌理组织,并提出其识别与保护的方法。本文的研究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的现实状况,试图通过"建筑肌理类型"的概念,来认识那些非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以最小的干预方式,将整治措施控制在地块地界内部。研究结果将进一步转化为一种"微创型"的修复术,指导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复,把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理念落实到实施层面。  相似文献   

9.
张靓  陈易  庄葳 《住宅科技》2012,(10):32-35
通过对若干重要国际宪章和文件的梳理分析,总结出人类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思想轨迹,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从文物本身扩大到它周围的环境,再扩大到成片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区和地段,保护的方法也从最初针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性修复发展到后来针对历史地段的整体性保护,再进展到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关注合理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福州著名的历史街区“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三坊七巷为例,通过对不同建筑类型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综合性整治的新概念。具体方法就是先把历史街区建筑分为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和新建建筑三种类型,然后对它们分别采用真实性修复、保护性改造和延续性设计三种不同的整治方法,并在延续性设计中引入类设计理论.综合性整治首先关注历史街区建筑的差异性,继而强调对不同建筑类型应使用不同整治方法的针对性,使历史街区在修复、改造和设计中得到整体性保护与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震后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使四川等地众多文物建筑严重损毁。针对震灾的具体情况,对震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原则和程序进行探讨,强调对震毁文物建筑隐蔽部位和薄弱部位及其受损原因的记录分析,以及对文物建筑周边历史环境进行修复的重要意义;建议各援助单位之间应建立定期的交流研讨机制,以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抗震研究和震后应急预案的建立;申明对位于地震多发地段的文物建筑进行全面数字化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苏强 《城乡建设》2016,(9):51-52
旧城改造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旧城改造中,民居改造和修缮是难点中的难点,也是城市更新的点睛之笔.旧城内的民居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保单位和有价值的建筑,另一类则是普通民居.前一类可以按照文物修缮建设原则实施,而最后一类,则可以由改造更新方进行建设创新. 一、文保类民居的保护修缮 (一)保护修缮的模式及流程 文保类民居主要是文保单位院落的修缮工作,该类历史价值较高,其修缮建设具有历史性.由于是文保类建筑,其保护性修缮方法基本同文物修缮原则一致,主要包括原址修缮、异地复建.其实测工作主要根据其建筑布局、规模,绘制实测图,标示建筑、构件等建筑的技术尺寸,作为修缮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实测图进行设计完善,符合现行规范后,经过专家论证确定实施方案.修缮的流程,其保护流程基本按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对桃花源风景区主要 文物建筑的历史考证情况,论述其 各自的风格特点;阐述了风景区文 物建筑修复重建与维护其景区的周 围环境和文物建筑历史风貌的措 施。  相似文献   

14.
汪浩 《规划师》2007,23(6):90-94
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历史街区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保护策略.在绍兴市新河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应灵活运用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最终目标的"绍兴模式",不仅关注街区内的文保点建筑,还应关注街区内的"非文保"建筑及与街区紧密相关的外围建筑,并根据保护对象类型的不同,采取改造、修缮等不同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保护文物建筑,是当今国际文化及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要部分。其源流之初,瑞典政府早在1630年就成立了保护文物建筑的专门机构。欧洲也曾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数度掀起过修缮修复文物建筑的浪潮。在世界各国对文物建筑的认识和修复工作中,曾出现过名目繁多的派别式样和原则。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十九世纪初,欧洲曾盛行"风格修复",这是建筑师在对古建筑及考古成就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费尔顿为英国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保护协会(ICOMOS)主席,他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的向各国推荐的文物建筑保护教科书中,力主在文物建筑维修工作中不可使用水泥,并列出了八大理由。  相似文献   

17.
欧黎明 《城市建筑》2014,(14):282-282
高校往往不重视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文物历史建筑也因维护不当逐渐失去原有的使用功能,甚至遭到拆除厄运。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浅谈高校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彭秀涛 《南方建筑》2006,110(6):15-17
文章对国际上历史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原则和我国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做了比较,阐明了国际上对历史建筑修复“真实性”原则的规定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吕舟 《建筑师》2018,(4):45-55
文物建筑保护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历史研究,特别是建筑历史研究需求的促进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引入,导致了保存真实历史信息与强调以恢复原状为修复目标的观念碰撞,影响了中国文物保护原则的形成和调整。2000年通过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实现了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与国际文化遗产接轨,为21世纪中国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白佩芳  周吉平 《华中建筑》2008,26(3):164-168
该文以榆次老城南北商业街的修复设计为例,针对这一历史地段的重塑,从提出问题开始。经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单纯地保存并没有达到保护文物建筑的目的,只有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