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砖砌无梁殿是中国特有的建筑遗产类型,也是明清皇家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与结构构造而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本文介绍了明代砖砌无梁殿的源起与发展,以灵谷寺无梁殿、永祚寺无梁殿、开元寺无梁殿和隆昌寺无梁殿这四座典型明代砖砌无梁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时域典型明代砖砌无梁殿的建筑形制与构造特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明代砖砌无梁殿造型简约质朴、庄重雄伟,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随着年代演进,无梁殿屋顶趋于陡峭,拱券由圆变尖,建筑风格更加精美,复合拱结构科学稳定;明代后期无梁殿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官式木构建筑特征,研究结论可对该类型建筑遗产的加固修缮及其仿古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明代砖砌无梁殿是中国特有的建筑遗产类型,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缮该类型建筑遗产,以明代砖砌无梁殿的典型代表—苏州开元寺无梁殿为例,对该殿进行精确测绘,并对其空间布局、形制构造和结构体系进行分析;采用无损检测方法获得砖砌体的材料特性,基于有限元软件建模并计算该建筑遗产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开元寺无梁殿的外观形式基本符合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的形制特征;在静荷载作用下一层楼梯间顶部、各拱窗下槛墙和各拱顶的拉应力已超过砖砌体材料抗拉强度,与现状残损较为吻合。研究结论可为该类型建筑遗产的加固修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砖在明代建筑上开始大量使用,出现了不施木构梁架纯粹用砖砌筑的建筑,俗称为无梁殿。本文以明代无梁殿——峰峰玉皇阁为例,探讨明代无梁殿叠涩做法和形制特征。明代的砖砌无梁殿根据内部空间结构分为拱券型和叠涩型,峰峰玉皇阁为叠涩构造,是北方地区少见的此种形式的实例,其形式和构造特征体现了当时北方中原地区叠涩建筑的营造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以及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利用数字技术对该建筑的结构、构造、形式及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建筑形制特征。期望为研究明代北方无梁殿建筑形制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的形式延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无梁殿,又称砖殿,这种建筑最 大的特点是建筑材料全部采用非燃烧材料质地的砖、瓦、石砌成,没有传统的梁、柱、枋、檐等木质构件,故称无梁殿。 据专家考证,无梁殿是我国明朝建筑防火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从古代砖墓、砖塔的券顶技术发展而来。我国现存最旱的无梁殿是建于明朝初年的南京灵谷寺。 皇史 在北京天安门东侧,南池子大街路东,有一座无梁殿,叫皇史 ( ,音成,古代藏书的屋子),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我国最早具有防火功能的皇家档案库。大殿东西长42米,南北进深10多米,面阔9间,从外表看,它是一幢…  相似文献   

5.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始建于明朝初期,是现今无梁殿建筑遗存中较早的实例。灵谷寺无梁殿近代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堂,屋顶拱券已重新翻修,但基址与格局中仍有丰富的明初建造信息。文章结合史料研究、实地测绘,探析明初灵谷寺无梁殿形制特点,分析砖石拱券砌筑技术特征,开展对灵谷寺无梁殿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谭锦楠 《城市建筑》2022,(12):100-102
无梁殿作为一种砖石砌体建筑,一直处在以木构为主流的中国古代建筑舞台的边缘。砖石砌体建筑多以墓室、佛塔、桥梁、城门等形式存在,以殿堂形式存在的无梁殿则萌芽于元明时期,并在明代经历了发展的突变时期。本文从学界普遍认可的几种无梁殿的发展成因入手,将其归纳为客观成因和主观成因两个方面,并对每种成因进行单独分析,确定其影响程度,进而对无梁殿的发展成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朱向东  薛磊 《山西建筑》2007,33(35):1-2
对科学、技术、价值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结合木构架结构体系、“无梁殿”建筑等对历史建筑遗产科学技术价值的具体表现进行了介绍,以促进并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前进与发展,同时对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具有启发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鹄 《建筑工人》2004,(2):41-42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在江南一带传播很快。六朝时期建有很多寺院,以后逐步发展,以南京和苏州所建寺院为最多。从至今保存完好的一些主要佛教建筑来看,其建筑风格和雕塑艺术,属于上乘者仍比比皆是,尤以别具一格的无梁殿,最为脍炙人口。现就江南一带保存完好的三处无梁殿,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无梁殿的发展背景及相关理论的阐述,对宝华山隆昌寺无梁殿做了具体的研究,从建筑的周围环境入手,对建筑的形制和结构做出分析,从屋顶结构、墙壁造型以及门窗构件等角度,对建筑的装饰艺术做出评价,从而提出保护策略和思路,以及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促进无梁殿建筑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位于镇江宝华山的隆昌寺古建筑群存有明代无梁殿两座,其砖雕纹饰精美,本文根据对该建筑群的详细测绘调查,从其纹样题材的内容和数量方面分析明代寺庙建筑装饰走向世俗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常军富 《山西建筑》2010,36(4):22-23
介绍了大同市明代砖砌空心敌台镇宁楼的形制与构造特征,通过对镇宁楼进行的个案研究,旨在对历史上该区域的砖砌敌台,尤其是空心敌台的形制与构造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2.
《砖瓦》2020,(7)
砖建材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到汉代因砖室墓盛行才产生砖砌墙体。魏晋南北朝时期修建佛塔使砖建材从地下墓葬建筑走向地面,明清时期砖瓦建材大发展、糯米水拌灰胶泥黏合剂使用,使民居建筑开始广泛用砖来砌墙,砖墙与多样化的民间建筑风格结合是其发展达到鼎盛的主要原因,这也有力地推动了砖墙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井陉福庆寺圆觉殿属于典型的太行山区寺院建筑,有着比较独特的地方做法,虽然地处河北,但具有明显的山西风格。通过现场勘察、研究分析和与清代官式做法对比,介绍福庆寺圆觉殿的地方做法,研究福庆寺圆觉殿的斗栱、椽飞、檐口、屋脊的特殊做法和工艺。该案例可以为研究太行山区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地方做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井陉福庆寺圆觉殿属于典型的太行山区寺院建筑,有着比较独特的地方做法,虽然地处河北,但具有明显的山西风格。通过现场勘察、研究分析和与清代官式做法对比,介绍福庆寺圆觉殿的地方做法,研究福庆寺圆觉殿的斗栱、椽飞、檐口、屋脊的特殊做法和工艺。该案例可以为研究太行山区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地方做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西周以来,"院落式"布置的"木结构"合院式建筑,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主流形式。但因为木结构建筑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和大量木材,而且易于遭雷击、火灾而损毁,所以,寻找能够代替木材的,耐火、成本低廉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成为历代匠师的历史使命。无梁殿,就是在这一历史使命驱使下出现的。顾名思义,无梁殿就是完全没有木构梁架的宫殿建筑。它常常是以砖、石砌筑、发券,为拱券结构,非常坚固。也有人称其为独立式窑洞。因为不需要木材,砖、石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所以成本低廉,而且有很强的耐火性能。山西现存较古老的无梁殿,是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的太原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北的"香岩寺"建筑群。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无量殿"。其主体建筑为石构无梁殿三座,分别为地藏殿、释迦殿、观音殿。这些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依次排开,都是用抹角石梁逐层砌成穹窿藻井(图1),不用木构  相似文献   

16.
九华山寺庙建筑卓著,它是我国四大佛教重地之一,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山上寺庙最早建于东晋,到明清极盛时期,大小寺庙有二三百座。现存寺庙56座,大都在明清时期重建,其中主要寺庙有肉身宝殿、化城寺、祗园寺、地藏禅林等。九华山寺庙众多,建筑风格独特,寺庙虽规模不大,确庄严雄伟。在建筑造型上采用宗教建筑气氛与地方格调色彩相结合,很有皖南建筑独特的风韵。九华山寺庙建筑,以它的灵活布局,建筑与自然的结合,丰富的皖南格调,而独具一格,名列于世界佛教寺庙建筑之林,成为中国寺庙建筑的光辉遗产。  相似文献   

17.
<正>"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评选,是根据时间阶段划分的建筑遗产集合,包括了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采用美国近代折衷式的校园建筑风格,特点是砖混结构、外形对称、比例端庄、立面三段式划分,利用清水砖墙面砌出线脚。  相似文献   

18.
寺庙建筑是徽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徽州寺庙建筑遗存量相对较少,但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和突出的地城文化特征.该文以歙县丛林寺为例,分析其建筑结构特征、彩画形制及典型的文化特征、突出的文化价值,并从综合性研究、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合理展示与利用三个方面对丛林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徽州寺庙建筑遗产的保护及利用做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广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文明与岭南文化的结合是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典型特色。文章从自然、社会、文化三个角度进行阐述,深入分析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产业类型、空间分布、建筑风格与开发模式所体现的岭南特色,指出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地域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中,佛教寺院作为物质载体,展现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双重魅力。该文选取安徽滁州琅琊山佛教寺院琅琊寺为研究对象,琅琊寺是安徽地区能够反映传统建筑特点的重要历史遗存,从寺院选址、空间布局、接地方式、平面形制、立面构图、装饰艺术六个方面分别展开研究。在挖掘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琅琊山佛教建筑特征,并探究琅琊寺的建筑之美响应在群山、流水、殿落与亭廊之间,展示了空间组合所赋予的和谐与韵味,研究琅琊寺的建筑特征对于认识地区文化内涵和研究安徽地区历史进程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