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明清以来文人游历徽州,留下众多诗词,为研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提供重要资料。徽州村落独特田园自然景观与文人情感的结合通过诗词而表现,形成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的诗意场景。解构诗词中徽州村落场景,从建筑、场所、聚落、环境、行为五个方面解析诗词中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然后从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文化依托、重要建设者等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为当下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场景意境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2.
随着拉萨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巨大的冲击。鉴于加强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本文以拉萨市贾热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为切入点,研究藏族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要素及特点,强调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文化载体,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出普通藏族民居特有的村落风貌及生动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刘欣慰  郑志元  汤铭  姜凯 《华中建筑》2022,(12):164-168
徽州传统村落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探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对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为研究对象,以物质景观特征和非物质景观特征为分类标准对其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对其景观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结合实地考察和调研,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所发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途径,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及活化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甘南自治州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是由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章通过分析村落格局和形态、民居建筑形制和公共建筑,揭示了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从宏观、微观、精神三个层次解剖非物质文化景观对村落文化景观的影响。文章认为,传统风水观和防御理念是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哲学观和居住理念致使民居建筑存在普遍性和差异性;精神信仰是村落文化景观得以形成的内在源泉。文章通过对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系统梳理,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农耕文明遗产和乡村文化景观,从一定空间范围看其存在明显的域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这一空间分异成为传统村落区系特征识别及区域系统保护的研究核心,同时国内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已逐步走向类型谱系与区划。因此,尝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区划方法开展进一步探索,首先,构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4种类别21个类型的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村落数据型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因子,并进行系统聚类。最后,将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因子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形成传统村落区系划分方法。此外,以重庆32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方法进行实证应用。研究表明:①形成一套“因子解构—数据收集与处理—主成分提取与系统聚类—区系划分”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区系划分方法;②重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可划分为4个区系。为下一步传统村落区域性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且不断发展进化的活态景观。三峡库区文化景观由于三峡水库的建设受到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三峡库区的传统村落。因此,本文选择三峡库区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凤阳村为例,通过对比其文化景观在三峡水库建设前后的差异,从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物质性、非物质性的角度,提出保护发展三峡库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方法,为三峡库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人类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活态遗产,也是各个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文选取了中国宏村和意大利五渔村为例,从传统民居保护、文化景观维护、旅游发展管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国之间在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上的异同,旨在解决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安徽建筑》2019,(10):28-31
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地域文化和哲学思想。文章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以休宁县祖源村为例,从水口空间、街巷空间、广场空间和居住空间四个方面,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以及徽州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提炼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它们会因为血缘关系、宗族意识、佃户制度等人文因素,以及山川河流、地域空间、承载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扩张、析出,其裂变与演进适应自然环境,并最终形成人、地、村和谐统一的、场所空间有序的村落集聚形态,即村落群.文章以徽语体系下的徽州传统村落群为研究对象,探讨方言区分布、地域构成和村落集群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出徽州传统村落群的发展演进、维系方式和空间结构原型,并分别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为建立基于徽州传统村落群保护与传承的自适应营造和可持续发展系统,提供一些具有创新和借鉴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景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它不仅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突出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进程,还拥有相当丰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广西侗族的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遭到了破坏并且在逐渐的失去原貌。为此,主要对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界定做了解释,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价值,以及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和发展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随着全球化与资本不断侵入而面临巨大冲击。文章以广东东莞为例,从文化景观区划的内涵出发,阐述文化区下的东莞传统村落概况。以历史、区域为框架,探讨在时空变迁下东莞传统村落的自然空间智慧与文化景观形态,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为东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从村落自然与民族分布、民居空间形制、造型与装饰入手,诠释了广西恭城县南坪河流域传统村落"九甲风格"的景观特征。深入剖析文化景观形成原因,认为不同时期的民族迁徙是形成多民族聚居的基础;文化的空间传播促成民居空间形制的统一与差异;精神信仰上的认同导致建筑造型与装饰风格趋于一致,并有利于延续地域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纵向时间、横向空间及精神层面构建多民族聚居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与方法,拓展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应是整体性的文化保护,社区参与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手段。运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在阐述开平碉楼传统村落社区参与文化景观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权力关系,从制度增权的视角建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以促进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随着全球化与资本不断侵入而面临巨大冲击。文章以广东东莞为例,从文化景观区划的内涵出发,阐述文化区下的东莞传统村落概况。以历史、区域为框架,探讨在时空变迁下东莞传统村落的自然空间智慧与文化景观形态,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为东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乡愁呼唤着人们情感的回归,留住乡愁,就留住了人情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就是为了守住历史与时间的乡愁。本文在分析传统村落乡愁与意象的基础上,以徽州传统村落——绩溪县龙川村为案例研究,分析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意象体系。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利用隐喻抽取技术,演绎归纳龙川文化旅游的意象体系及意象共识地图。最后从乡愁意象的发展角度,提出龙川在挖掘与合理保护意象元素、提升意象文化空间营造、优化意象转达与体验三个方面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也为其他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乡愁呼唤着人们情感的回归,留住乡愁,就留住了人情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就是为了守住历史与时间的乡愁。本文在分析传统村落乡愁与意象的基础上,以徽州传统村落——绩溪县龙川村为案例研究,分析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意象体系。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利用隐喻抽取技术,演绎归纳龙川文化旅游的意象体系及意象共识地图。最后从乡愁意象的发展角度,提出龙川在挖掘与合理保护意象元素、提升意象文化空间营造、优化意象转达与体验三个方面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也为其他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玉  倪琪 《城市建筑》2011,(11):115-117
本文以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呈坎村为研究对象,从对村落的社会形态开始考察基于儒礼思想为主体的宗族组织制度之下的民居和村落内部空间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动因,进而分析村落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之下如何对村落空间形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对近三十多年来徽州传统村落研究历程的系统梳理,据其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徽州传统村落个体研究、文化遗产研究以及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三方面展开,探讨其历史沿革、空间布局、景观环境、保护方法与发展策略等,进而指出当前研究过程中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展望,希望对未来徽州传统村落研究发展趋势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该文尝试应用韧性思维的视角研究我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问题。首先梳理了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指出文化景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态韧性系统,具备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能力。基于韧性系统的适应性循环模型,对古北口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指出其适应性循环的阶段性特征,并判断出当前文化景观系统的影响因子。最后,基于韧性分析,提出了古北口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适应性管理框架,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