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翼角的制作过程中,香山帮匠师会将摔网椽及直挺出檐椽一次性截净做正,后期不再扫檐,而牡丹头斜度值关系到弯里口木是否能与嫩戗贴合,立脚飞椽口子的斜度也与其息息相关,故各根摔网椽长度值及牡丹头斜度值的确定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行内所使用之方法均只能得其近似值,本文依据香山帮建筑翼角之营造规律及目的,推导出了一系列公式,以求相应构件各部位之准确数值。  相似文献   

2.
翼角是古代工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为解决四坡顶屋面檐口转角问题而设计的特殊构造形式。古建筑翼角部分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律性。翼角是古建筑屋檐转角部分的总称,它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椽、翘飞椽以及联系翼角和翘飞椽头的大小连檐,钉附在翼角椽和翘飞椽上面的檐头望板和垫起翼角椽的衬头木等附属构件组成的。聪明智慧的古代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制作和安装翼角的专门技术,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规矩和做法。本文分别就角梁、翼角椽和翘飞椽三部分,对清式建筑翼角的构造方式及制作安装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翼角是古代工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为解决四坡顶屋面檐口转角问题而设计的特殊构造形式。古建筑翼角部分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律性。翼角是古建筑屋檐转角部分的总称,它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椽、翘飞椽以及联系翼角和翘飞椽头的大小连檐,钉附在翼角椽和翘飞椽上面的檐头望板和垫起翼角椽的衬头木等附属构件组成的。聪明智慧的古代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制作和安装翼角的专门技术,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规矩和做法。本文分别就角梁、翼角椽和翘飞椽三部分,对清式建筑翼角的构造方式及制作安装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翼角是古代工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为解决四坡顶屋面檐口转角问题而设计的特殊构造形式。古建筑翼角部分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律性。翼角是古建筑屋檐转角部分的总称,它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椽、翘飞椽以及联系翼角和翘飞椽头的大小连檐,钉附在翼角椽和翘飞椽上面的檐头望板和垫起翼角椽的衬头木等附属构件组成的。聪明智慧的古代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制作和安装翼角的专门技术,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规矩和做法。本文分别就角梁、翼角椽和翘飞椽三部分,对清式建筑翼角的构造方式及制作安装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第一部分是在求出翼角空间曲线(圆)半径的基础上,给出了翼角空间曲线的函数表达式。于是,由椽头、椽尾的空间坐标值,即可将其椽长求出。文中以仿唐建筑为例,给出了檐檩之外椽长的计算方法。本文第二部分是对一种翼角施工放样方法的探讨,不仅给出了这种放样方法的理论基础,而且将这种方法进一步扩展,使翼角曲线放样更为顺畅。  相似文献   

6.
古建筑识图与制图讲座第九讲翼角平面及正立面谭宏亮(三)翼角平面(仰视、俯视)和正立面1、翼龟平面(仰视、俯视)翼角俯视、仰视平面主要用于翼角大样图,重点表现角梁、翼角椽、翼角翘飞椽的平面位置、构造特征和水平长度。借助翼角俯视平面,还可以绘制出角梁侧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清代官式建筑翼角构造特殊,每根翼角椽、翘飞椽因为冲出、起翘、扭、撇等原因导致造型各不相同,给制作放线带来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利用BIM参数化工具,针对翼角参数化建模的关键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采用计算机参数驱动影响古建筑的角数、步架、举高、椽平出、斗栱出踩、圆椽椽直径、数量等主要参数以及一些次要参数来驱动形成清代官式建筑翼角造型,为设计和加工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8.
井庆升 《古建园林技术》1984,(5):58-59转36
从一些唐、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的翼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摸索出角梁、翼角椽子和翼角飞椽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通过长期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古建筑翼角是经历了由直线向曲线,由冲出翘起平缓,到逐渐陡峭,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这样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依据实际施工过程,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翼角曲线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和计算,求解翼角椽施工数据,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水平,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卷五·檐:“其檐自次角补间铺作心,椽头皆生出向外,渐至角梁。若一间生四寸;三间生五寸;五间生七寸。五间以上,约度随宜加减。其角柱之内,檐身亦令微杀向里,不尔恐檐圜尔不直。”这是《法式》关于翼角生出及翼角檐口细部处理的记述,其中没有翼角起翘的规定。翼角起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明显标志。但在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营造算例》中,没有记述到这个技术层面。《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书中,记有翼角起翘的规定:“木工口诀中所谓‘翘四’系指仔角梁头部边棱线(即大连檐下皮,第一翘上皮位置)与正身…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在上海活动的香山帮工匠及其所营建的代表性建筑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工匠访谈、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探讨香山帮与上海的渊源及其影响。香山帮作为江南地区最主要的建筑帮派之一,对位于江南核心地区的上海中式传统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的深入开展,将对香山帮在江南地区的建筑营造活动及上海传统建筑等问题的研究有所补充,并为进一步探讨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特性及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城市环境设计》2010,(6):262-263
设计背景 “承香堂”位于苏州吴中区胥口镇“香山工坊古建文化产业基地”内,是香山帮技艺展示园的一个主要园林古建项目.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遗产项目,全面向当代世人展现香山帮建筑以及营造技艺的精华.也为了香山帮技艺参展2010上海世博会的宣传需要由胥口镇政府提议,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组织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项目的责任保护单位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造。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在常州府活动的香山帮匠人及其所营建的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匠人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香山帮与常州府的渊源及其建筑营造特点。香山帮作为吴地、江南最主要的帮派之一,对位于吴地核心地区的常州府传统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的深入开展,将对香山帮在江南地区的建筑营造活动及常州府传统建筑等问题的研究有所补充,并为进一步探讨香山帮木作营造技术在江南地区渊流及其变迁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十、与檩、枋、梁大木旋子彩画相匹配的椽头彩画椽头彩画,由飞头与椽头(指老檐头)两部分共同构成。而每个椽头又由椽头边框、椽头内底及其主题纹饰构成。清代官式建筑的椽头彩画内容是很丰富的。就清旋子彩画而言,常见有如下飞头、椽头内容及其搭配组合形式:1飞头大绿色底色片金万字,椽头(圆)青绿相间排列退晕金龙眼(用于中高等级旋子彩画)。2飞头大绿色底色金井玉栏杆,椽头(圆)青绿相间排列退晕金龙眼(用于中高等级旋子彩画)。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古典建筑的出檐艺术我国古典建筑的出檐,以其舒展、飘逸的艺术造型,显示我国民族建筑艺术高超的美学成就;同时,在功能上也是设计周全,有利于改善房屋的使用条件。出檐深邃,在盛夏给人以去暑清凉的感受;在出檐椽子上加上飞椽,则又兼有“吐水疾而溜远”和“反宇向阳”,改善日照之利。当然,出檐深了,在四坡顶的交角处会显得下垂笨重,为此更将“戗木”(角梁)上的平行椽,即撒网椽(又作摔网  相似文献   

16.
椽头彩画是建筑彩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古代建筑的椽头彩画,图案丰富多彩,做法也多种多样。它们要与不同等级的大木彩画相配运用。本文对各种椽头彩画纹样、色彩、做法以及与不同等级大木彩画相配运用的规则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7.
《建筑》2022,(24):43-45
<正>一、企业概况苏州胥口,坐落于美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国杰出的建筑工匠—香山帮匠人的发源地,史书曾记载:“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无论是一步一景的苏州园林,还是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都离不开香山帮匠人的身影。如今,在这片承载着历史底蕴的传奇之地,有一家致力于现代新型木结构建筑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屹立于此,它就是国内现代木结构建筑领军企业—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绿建”)。  相似文献   

18.
2、塔身构造方法(1)塔出挑木件构造方法楼阁式塔的腰檐主要由斗拱、角梁、椽子等构成。角梁、椽子是腰檐中最长的悬臂构件,也是主要的承重构件。角梁、椽子插入塔壁必须有一定的长度、足够的直径才能抵抗悬臂的挠曲变形和倾覆。宋代楼阁式塔的椽子做法,尤其是翼角翘飞椽就不象木构建筑将椽尾砍薄,接近交于一点,而是影响悬臂的受力截面。  相似文献   

19.
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组合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组合技术克服了木结构耐火、耐久性差等缺陷,目前得到广泛应用。首先通过3个实例来说明两种结构互补互用;其次叙述两结构间的连接方法,分为木梁与混凝土柱的连接、屋面木桁与混凝土连机的连接、翼角的木老戗与混凝土构件的连接及木檐椽与混凝土屋面的连接;最后介绍了两种结构组合的屋面构造与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0.
陈蔚  朱正  胡斌 《建筑师》2020,(4):22-34
巴蜀地区殿堂建筑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发展历程和表现。其中作为地域特征被学术界关注的“滞后(古朴)”现象是尚未被完全解析的部分。本文在调查该地区大量现存元明殿堂建筑的基础上,以转角构造、翼角布椽为重点分析对象,从剖析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进基本逻辑入手,总结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翼角技术特点,并且对比它们与官式及江浙等地区做法的差异,进而总结出该地区古代建筑技术应用和 演进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并对地方建筑技术演进“滞后现象”背后的文化认同、文化习惯等因素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