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包含不同烷基(辛烷基、癸烷基、十二烷基)链和反离子(HCO3-,C6H5COO-,CH3COO-,C2H5COO-,C3H7COO-)的烷基脒表面活性剂,并测定了这些烷基脒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及CMC下的表面张力(γcmc)。实验结果表明,烷基脒碳酸氢盐在去离子水中的CMC为0.6~21.7 mmol/L,此时γcmc可降至24.11~27.40 mN/m;反离子由碳酸氢盐变为羧酸盐,γcmc基本不变,但CMC显著降低;去离子水中加入0.5%~5.0%(w)的NaCl,对十二烷基脒丙酸盐的CMC与γcmc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费托合成产物C9-11、C10-13、C14-16馏分段、二苯醚和液体SO3为原料,以SO4-/ZrO2固体超强酸为烷基化催化剂,经过烷基化、磺化、中和制备了3种不同链长的烷基二苯醚双磺酸钠(C9-11MADS、C10-13MADS和C14-16MADS),并对其电喷雾质谱进行了表征。测定了3种MADS的耐盐性、耐碱性、表面张力、润湿性能、泡沫性能、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性等性能。结果表明:三者的耐盐性无显著差异,耐碱性相同;临界胶束浓度按照C9-11MADS> C10-13MADS> C14-16MADS顺序依次降低,在临界胶束浓度时的表面张力按照C9-11MADS10-13MADS14-16MADS顺序依次升高;三者的润湿...  相似文献   

3.
CO2乳液在驱油过程中能够控制CO2流度,大幅改善CO2驱油效果。实验测定了油藏条件下温度、压力、矿化度和表面活性剂类型对CO2-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扩张模量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高,CO2-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界面张力先迅速减小,之后逐渐稳定,扩张模量先增大,之后逐渐稳定;随着温度的增加,界面张力增加,扩张模量降低;随着矿化度的增加,界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加,扩张模量先增大后减小。对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OT和OS,随着压力的升高,乳液稳定性增加,界面性能和乳液稳定性具有对应关系;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12E9P3,随着压力的升高,乳液稳定性降低,界面性能与乳液稳定性没有对应关系。通过对比AOT、OS和C12E9P3,AOT形成的CO2乳液稳定性能最佳,C12E9P3形成的CO2乳液稳定性能最差,并且对压力较为敏感。该研究结果可以为CO2乳液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驱油体系中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的吸附滞留问题,分别利用两相滴定法和硫氰酸钴盐比色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和非离子改性的阴非离子磺酸盐表面活性剂C16EOS在砂岩上的静态吸附性能,并讨论了温度、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样温度下C16EOS的吸附量高于TX-10,温度上升,吸附量下降;1% CaCl2电解质的加入,使C16EOS和TX-10的吸附量分别增加1.20mg/g和1.06mg/g;等质量浓度混合的表面活性剂体系中C16EOS和TX-10的吸附量均比单一表面活性剂低,65℃时,单一表面活性剂C16EOS和TX-10的吸附量分别为7.87mg/g和7.59mg/g,而混合体系中吸附量则为6.76mg/g和6.48mg/g,说明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大幅降低醇醚磺酸盐在砂岩表面的吸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对正构烷烃/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及这两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OP-10)以不同比例复配降低十六烷/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同时从机理上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CTAB与SDBS混合比例为2:1时,混合体系可以降低十四烷、十六烷/水的界面张力至超低,同时对其它单组分烷烃/水的界面张力也有明显的降低效果;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与OP-10复配,虽有一定降低界面张力的效果,但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以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羧基甜菜碱(BS-18)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辛烷基磺酸钠(C8SO3Na)二元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种无机盐(NaCl,CaCl2,MgCl2,NaBr,NaHCO3)对体系水溶液相态、表观黏度(AV)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5℃下、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CT)为1.0%(w)时,BS-18/10%(x)C8SO3Na体系与5种无机盐在较宽盐度范围内配伍性能优良;AV随着3种无机阳离子(Na+,Ca2+,Mg2+)含量增加先基本不变而后增大,CT=0.2%(w)时对应的最大黏度增幅分别为266.1%,95.8%,252.7%;在3种无机阳离子和3种无机阴离子(HCO3-,Br-,Cl-)中,除Ca2+外,零剪切黏度随着盐度增加逐步升高达到最大值后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十二叔胺和溴丙烯为原料,反应制得十二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溴化铵中间体,再以氯铂酸作催化剂,将十二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溴化铵中间体与七甲基三硅氧烷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一种有机硅季铵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离子类型鉴定对有机硅季铵盐的结构进行表征,测定其表面张力,考察其起泡性能和杀菌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有机硅季铵盐的临界胶束浓度为2.03 g/L,表面张力为20.54 mN/m,溶液界面表面活性剂饱和吸附量为4.2×10-9 mol/cm2,平均每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吸附饱和时所占据的面积为0.039 6 nm2,有良好的起泡性,但稳泡性较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菌率均达到了99.99%。  相似文献   

8.
采用CP7491色谱柱气相色谱法FID检测器测定土壤中石油烃(C10~C40)。用快速溶剂萃取仪,二氯甲烷-丙酮混合液(1+1)提取,经平行浓缩仪浓缩,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CP7491色谱柱分离FID检测器检测,可在15min内实现土壤中石油烃(C10~C40)含量的测定,外标法定量。石油烃(C10~C40)在曲线浓度范围0~9300mg/L相关系数大于0.9997,检出限2.2mg/kg,测定下限8.8mg/kg,样品加标77.5mg/kg回收率为88.6%,样品加标310mg/kg回收率为96.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9%和0.9%。  相似文献   

9.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中,泡沫到达地表后难以实现可控的消泡。为获得兼具稳定性及响应性的泡排体系,并明确在无机盐和油相环境下的适用性,将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分别与N-十二烷基-N,N-二甲基叔胺(C12A)复配,研究了复配溶液的泡沫性能及无机盐和油相对复配体系的影响。针对泡沫性能较好的SLS/C12A和SDS/C12A复配体系进行了CO2响应消泡以及N2加热重新起泡实验,分析了复配泡沫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SLS/C12A复配体系的泡沫性能最好,SDBS/C12A的泡沫稳定性最差。SLS/C12A复配体系的耐盐能力强,SDS/C12A复配体系的抗油效果显著。两种复配体系均表现出较好的响应性和可逆性。通过消泡后溶液形态和表面张力的变化分析响应机理为:质子化的C12A与表面活性剂静电吸引形成络合物,从溶液中析出,降低了溶液...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常规单一表面活性剂存在的不足,研究了高活性FHB-10复合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组成与使用性能。其中FHB-10复合表面活性剂配方体系主要由非离子-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增效剂、多元有机醇复合溶剂等组成,其在0.25%的浓度下表面张力<23.2mN/m、界面张力<1.3mN/m;在离子浓度10×104mg/L的高矿化度地层水中或120℃以下的温度条件下对液体的表面活性影响幅度较小,与压裂液、常规酸化液配伍性好。经室内试验表明:通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效应以及多元化学添加剂的辅助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在水基液体中的表面活性,并大幅度地降低了材料成本,弥补了单一表面活性剂在成本和使用性能方面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_9)与丙三醇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一种低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用红外光谱以及电喷雾电离质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99×10~(-5)g/mL。将低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复配成混合表面活性剂,制备了W/O柴油微乳液,并以油、水、助表面活性剂和混合表面活性剂为三组分做出拟三元相图。通过考察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比例及混合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对微乳区的影响,得到最佳组成为:m(低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m(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4,m(助表面活性剂):m(混合表面活性剂)=1.5:1。溶水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董珍  杨飞  刘哲  金勤武  赵建社 《油田化学》2013,30(3):411-415
本文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月桂醇聚氧乙烯醚和马来酸酐、反丁烯二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表/界面活性很高的阴-非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羧化月桂醇聚氧乙烯醚马来酸双酯表面活性剂(CAPM),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面、界面的性质以及真实砂岩微观模型驱替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中加入所合成的羧化月桂醇聚氧乙烯醚马来酸双酯表面活性剂CAPM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至27.08 mN/m,临界胶束浓度达0.163g/L,与原油间的油/水界面张力可降低至10-3mN/m,并可以将砂岩中的原油有效驱替。图9表1参17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测井曲线特征以及地震特征的研究,首先将该区石炭系划分为8个岩性段,其中有3个碳酸盐岩岩性段和5个碎屑岩岩性段,即从下至上发育东河砂岩段(C8)、下泥岩段(C7)、生屑灰岩段(C6)、中泥岩段(C5)、标准灰岩段(C4)、上泥岩段(C3)、砂泥岩段(C2)、小海子灰岩段(C1)。其后通过现场的岩心观察和室内的薄片鉴定以及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对各岩性段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得出了沉积相的垂向分布图。这较以前的以组为单位的研究要精确许多,能更准确地指导石油勘探。最后鉴于本区石炭系属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混积成因,通过这次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洪  张兰  蒋金芳  陆琪 《钻采工艺》2018,41(2):95-97
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主要通过改变原油的乳化性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洗油效率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文章首先通过表面活性单体AA-EO25C12与AMPS聚合形成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AMPS/AA-EO25C12),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复配以及油水比对其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乳化稳定性越强,3000mg/L时乳化降黏效果最佳;随矿化度的增大,乳状液半径增大,乳化稳定性和降黏效果均下降,且CaCl2的影响远远大于NaCl;10000mg/LNaCl条件下,浓度为3000mg/L的P(AMPS/AA-EO25C12)与100mg/L OP-10复配效果最好,降黏率达到98.88%;油水比为4:6,温度为55℃时降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凝析油气藏顶空气的轻烃组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顶空气分析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应用于地球化学录井的理论基础是顶空气轻烃在组成和含量上的特征也可反映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相关理论及具体实验得出:凝析气(油)的顶空气轻烃组分特征为C1/nC4值很小,而Wh值很大[Wh=100×(C2+C3+C4+C5)/(C1+C2+C3+C4+C5)],Bh值很小[Bh=(C1+C2)/(C3+C4+C5) ],Ch值较大[Ch=(C4+C5)/C3],其直观特征一般是浓度并非按照C1~C7的组分顺序递减,相反,C1或C2以后的某些组分的浓度会突然增大。用2口井的实例对上述结论加以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三塘湖盆地上石炭统哈尔加乌组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组合,沉积岩中发育多层厚度不等的烃源岩。采用岩石热解与饱和烃GC—MS分析对哈尔加乌组烃源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存在Ⅲ型和Ⅰ型2种端源干酪根及两者按不同比例的混合类型,有机质热演化主体已达到成熟阶段|烃源岩中较高的Pr/Ph值(1.1~3.01)、低的伽马蜡烷指数(0.047~0.158)及三环二萜烷分布特征表明沉积水体具淡水弱氧化—弱还原性质,这些指标与低的C31R/C30藿烷(0.186~0.310)、低的C22/C21三环萜烷(0.164~0.260)和较高的C24/C23三环萜烷(0.472~0.684)均为湖相沉积环境提供了有机地球化学方面证据|正构烷烃ΣC21-/ΣC22+值(0.54~2.47)、规则甾烷分布规律(C29>C27>C28和C29>C28>C27)及甾烷/藿烷(0.06~0.20)等指标均显示有机母质输入既有陆生高等植物,同时也存在大量细菌与藻类等水生生物。  相似文献   

17.
针对M油田目的层油藏物性差、非均质强、矿化度高等问题,研究了新型双烷基甘油醚衍生表面活性剂(diGE-EO)的耐温抗盐性能,并利用霍尔曲线对比研究了聚合物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抗盐体系的注入性能,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抗盐体系提高M油田目的层原油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双烷基甘油醚衍生表面活性剂(diGE-EO)在质量浓度高于3 500 mg/L时依然保持较好的抗盐性能,在85℃条件下放置超过45 d,仍能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5.73×10-3mN/m,处于超低界面张力范围,可满足高矿化度油藏开发的要求。同时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抗盐体系的注入性能。结果表明,当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达到1 500 mg/L、岩心渗透率低于200 mD时,单独注入聚合物难度增大;存在表面活性剂情况下,注入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该结果为M油田二元复合驱项目方案设计及现场实施提供了室内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阴-非Gemini聚醚磺酸盐以不同氧乙烯(EO)结构单元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AEO-5、AEO-7)、1,2-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马来酸酐等为原料合成。结构式命名为ANG n-m-n,n=3、5、7(分别代表C12H25O(C2H4O)3H、C12H25O(C2H4O)5H、C12H25O(C2H4O)7H),m=Ⅱ、Ⅲ、Ⅳ(分别代表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测定了9种不同结构的阴-非Gemini聚醚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能。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0.2%、EO结构单元相同时,随着链接基链长的增加,起泡高度逐渐增大;链接基相同时,随EO结构单元的增加,起泡高度逐渐增大,总体上链接基越短,泡沫稳定性越好。随着盐浓度增加,ANG 7-Ⅳ-7起泡高度和半衰期(t1/2)先增加后降低。NaCl质量浓度为20g/L时的起泡高度为167.2 cm,t1/2为1163 s;CaCl2质量浓度为1 g/L时的起泡高度为161.4cm,t1/2为1131 s。随着温度升高,起泡高度先增加后减小,在50C时达到最大值151.5cm,t1/2逐渐降低。随着不同醇体积分数增加,起泡高度和t1/2先增加后降低,最佳醇加量为乙醇4%、异丙醇3%、正丁醇2%。  相似文献   

19.
以茂金属化合物Ph2C(C5H4)(C29H36)ZrCl2为主催化剂,有机硼化物[Ph3C][B(C6F5)4]和Al(i-Bu)3为助催化剂,通过连续溶液聚合催化乙烯/1-辛烯共聚,利用NMR、通过改变聚合工艺条件研究了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Ph2C(C5H4)(C29H36)ZrCl2/[Ph3C][B(C6F5)4]/Al(i-Bu)3催化体系下,乙烯/1-辛烯共聚符合一阶马尔可夫模型;乙烯/1-辛烯共聚物呈随机分布,随反应温度的升高,乙烯竞聚率逐渐增大,1-辛烯竞聚率基本不变,提高反应温度可以提高...  相似文献   

20.
TQ423.99 JSH9909201阳离子和两性离子可聚合表面活性剂:二烷基马来酸季按。1.合成及特性=eationiC and zwitterionie surfac-tants:Quaternary ammonium dialkyl maleates.1.Syn-thesis and。haraeterization〔刊,英〕/AbeleS…// Lang-muir.一1999,15(4).一1033~ 1044 合成了用作间歇和接种乳液共聚(如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酷共聚)中稳定剂,具有不同疏水链长度(R一C10HZI、C工2H25、C,6H33和C:sH37)的阳离子和两性离子活性二烷基马来酸盐和不带双键的相似表面活性剂。所制得的表面活性剂分三步合成:先将马来酸配开环,然后用氨基烷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