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湖地”代表一类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范式。选取嘉兴烟雨楼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影像,得到烟雨楼风景名胜的景观流变过程与成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总结烟雨楼“江湖地”的城市风景营造机制:以水事构建、农事驱动、地方认同营造“园 - 城”风景;以因水而胜、借水兴游营造“园 - 湖”风景;以登高借景、围池增景、文化富景营造“园 - 水”风景。并以烟雨楼个案补充对“江湖地”园林的理论研究,旨在为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扩张与人口增长,当代城市环境中的固废处理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冲突亦日益增长;同时,前固废设施场地又具备较高潜质转变为城市开放空间。鉴于此背景,提出“城市固废景观”概念,将特定城市范围中主要固废处理设施集群的时空演变与再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棕地再生的“压力—动力”驱动机制,通过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当代固废处理设施体系的演变及其再生的案例研究,阐释其“城市固废景观”的再生机制。归纳其固废处理设施的三阶段演变历程与由聚集转向分散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合固废设施演变进程中垃圾填埋场集群向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转型的特征、政府管理导向与政策计划解析,阐述推动其“城市固废景观”可持续演变的区域性机制。从城市角度认知与研究固废处理设施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土地再生的新视角,旨在为当下中国城市塑造更加“生态-社会”双维度可持续的“城市固废景观”体系提供研究路径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5)
绘画创作中的"视觉式样"是绘画语言要素之一。在绘画作品形成过程中,根据格式塔理论,"经验中的整体"有助于绘画创作"视觉式样"四个层次的营造。"视觉式样"四个层次的营造体现着创作者不同的审美意向、个性,能够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4.
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城市可食地景对解决中国当下城市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有积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优秀社区可食地景案例的分析,从菜地美学设计、长效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归纳总结相关设计管理方法,为将来中国城市社区可食地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棕地再生带来了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和工程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当此类用地受到严重污染或者涉及需要彻底改变此类场地的用地性质时。然而,这些棕地通常与现有交通站点紧密相连,且临近就业或商业节点。风景园林师通过运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践方法,处于引领棕地再生的有利位置,此类方法更倾向于协议、策略和导则,而非固化的总图,并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学、可持续性策略和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6.
叶轶  黄锡生 《中国园林》2012,28(9):14-18
当前,我国出现一轮"圈占"自然资源热,国有重点自然资源多由管理区(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各种国家公园等)以"特许"方式转让,集体自然资源通过"四荒"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以低价分割"圈占"。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美誉,境内多处被列为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风景名胜等资源"圈占"情况相当突出。资源"圈占"不仅关系云南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也关乎公平正义。规制自然资源"圈占"不仅要贯彻科学发展、完善法律制度、科学编制规划、强化监督机制,更要鼓励引导支持公众参与,推进集体资源自主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上海创智天地项目的选址原因及营造挑战,重点介绍了创智天地应对的社区理念及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中营造野态环境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建设生态型、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城市湿地公园、自然生态公园等公园类型应运而生,体现新的园林美学思想的荒地沼泽景观在城市园林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野态环境的营造实践应成为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反映出风景园林师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它拥有哲学、美学和社会意义。其营造过程需要精心设计、科学管理和充足的科研支撑,并需要全方位考虑游人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晖  刘永  许博文  曹朔  左翔 《中国园林》2022,38(2):6-11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化发展促使不透水下垫面的扩张和连续,引发内涝,而快排式城市雨水管网浪费稀少的水资源,城市中雨水产汇流过程与绿地布局及绿化设计在时空上缺少合理匹配。自然界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精准地选择在地表汇水低洼及背风、背光坡向的立地条件,也造就了地带性植物的耐旱习性。据此提出干旱半干旱区城市街区建设地块中“水绿时空耦合”绿地“蓄用协同”生境营造的技术路径,构建基于街区竖向关系产汇流分区、优化土壤持水能力、选取适宜的植物配置结构类型与植物品种及设置相应的辅助设施等系列技术方法体系,并通过案例说明该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刘哲  常艳  华欣 《华中建筑》2015,(2):70-74
民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民居特征。该文在详细勘探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文化因素以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从传统民居与自然、人文环境关系的角度出发,从适宜性、包容性和独特性三个方面来探讨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营造技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周围地区民居形态的包容关系以及自身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的独特性,对现代居住建筑设计的启迪及借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佟裕哲  刘晖 《中国园林》2003,19(8):31-38
中国地景建筑理论起源于西部秦朝时代,到隋唐时期已形成系统理论。地景学主要是研究人工工程建设中如何去结合自然,因藉自然,中国地景建筑理论有两大特征,一是天人合一观,景观、生态与人文相和谐:二是景观设计美学与数学、哲学相融合。继承传统理论用于现代,希望达到地景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互融合.提高现代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刘彤彤  陈芬芳 《中国园林》2012,28(9):108-113
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个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造园史的研究团体。通过对比营造学社与同时代其他研究者的工作,发现营造学社具有研究深入、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对工作思路、研究内容的分析表明,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在古代造园研究史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某一相同形态,城市形象发展规划已逐渐交给了当地的开发商。城市的更新发展,除了注重物质环境更新和审美的目标外,更着眼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满足人的需求。成功的营造城市空间可以让众人不断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武汉天地给了我们一个成功的范例,利用小规模改造带来的灵活性,给人带来强烈地方特色,延续了武汉近代的历史文脉,当地习俗、城市文脉和肌理都得到了适当的体现。武汉天地在营造场所、景观、建筑等方面可以为我们营造城市空间提供有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陈媛   《中国园林》2022,38(8):24
在国际范围内荒野保护运动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 的荒野保护体系正在稳步建立。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 速,城市中自然荒野空间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不断扩 张的城市范围内尽可能保留与规划荒野景观,已经成为国内风 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问题。在梳理了城市荒野课题相关背景和 研究进展后,探索了荷兰的城市荒野实践经验,并选取3个不 同尺度和类型的代表性案例,分别对案例的项目背景、设计要 点和场地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然优先、野性保护、 控制扰动和公众参与4点原则,并辩证地提取了可指导中国背 景下不同尺度城市荒野景观营造的策略,为构建中国荒野体系 提供了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7.
靳维  张险峰 《城市建筑》2014,(32):56-56
本文以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审视了国内地景建筑外界面活力不足、空间品质不高的现状,探讨了环境行为学与地景建筑外界面活力营造的关联机制,从人们行为模式的目的性、复杂性及细节性三个层面,建构了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地景建筑外界面活力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8.
“营造法式小木作”包含版门、乌头门、软门、破子棂窗、睒电窗、版檽窗、截间版帐、照壁屏风骨、隔截横钤立旌等廿七项制作制度,种类繁多,名件(构件)复杂,了解和应用实属不易。但如果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研究,即可发现不同的门、窗等都有很多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区域自然山水对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具有根本性作用,探究传统智慧中基于自然山水格局的都市区域景观营造的理论方法至关重要,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是综合性、区域性考虑的典范。首先研究关中自然山水空间内外层次与组织结构,然后将研究区分为外圈边界关隘层、中圈水利农田层、内圈城市本体层,从结构、模式、分区、选址、朝对关系、借景、轴线等角度讨论结合关中自然山水格局的区域景观营造方法。研究所得结果显示:山、塬、原、滩、河嵌套穿插的山水空间,4类关隘景观,6类水利农田景观区,"高敞-六爻"模式的空间规划原则,以南山为阙的朝对关系,融合南山峰谷与功能需求的非均衡复合轴线景观等。对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的方法措施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区域空间规划等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中国城市的建筑"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乡村也受到了影响。由于其过去相对封闭、清净的特点被破坏,乡村的建筑"同质化"问题也相对加重。因此,如今乡村的公共建筑营建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摆脱"同质化"问题,并且能够具有当地乡村特色,是文章所要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