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建筑空间信息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空间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的紧凑特征进行评价,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研究使用的建筑信息提取和分类方法简单易行,获取的城市建筑空间属性信息准确,能有效应用于城市空间紧凑度的分析;(2)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表征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物理空间、功能布局以及社会组织紧凑程度的差异;其中,人口净密度是评价城市空间紧凑度的关键指标;(3)产业密集的工商业地区以及交通主干道附近区域的空间紧凑度更高,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适度混合有助于提高城市空间的紧凑度。城市各功能区空间紧凑度大小依次是中心商业区次级商业区普通商业区一般街区。 相似文献
2.
影响轨道系统吸引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距离、建筑密度、土地多样性、可达性和步行系统完善程度等是重要的空间因素。考察已经完成的香港港铁站周边站域空间的居住单元和城市功能设施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是高乘坐量轨道站的基本特征。结合香港案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深圳为案例的比较研究验证了站域空间的紧凑形态影响轨道系统分担城市总出行比例,同时在轨道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从规划原则、土地开发策略和完善步行系统等方面归纳出了影响紧凑空间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 相似文献
3.
城镇建成环境通过改变城镇空间要素属性和布局逐渐适应城镇气候环境系统,是影响城镇气候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协调度分析为评价方法,构建城镇街区空间形态与其气候背景适应性的量化评价方法体系。以浙江省长兴县典型街区空间紧凑度为例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气温对研究区气候系统的温和湿润程度综合贡献最大,达到64%,土地开发强度、土地集约利用对街区空间紧凑程度影响最大,达到60%。(2)就促进系统协调度而言,地域气候的温和湿润程度与街区空间紧凑程度均存在临界值。 相似文献
4.
5.
在当前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挖掘城镇空间土地资源的潜力成为缓解用地粗放低效、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县域城镇空间对于优化国土资源配置、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也起着直接作用。结合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确定用地结构、空间效率、空间品质三个维度的指标,创新构建县域城镇空间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并以黄梅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筛选出用地结构与人口规模、经济支撑基础、城镇化水平三类主要指标,结果表明黄梅县城和小池滨江新区土地利用潜力最大。针对黄梅县城、滨江新区、依山滨湖型乡镇三类城镇空间,分别提出优化用地结构、集聚产业空间、提升空间品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紧凑城市的理论兴起于西方国家,它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转向紧凑的城市建设模式,制止城市蔓延,试图从城市形态角度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我国大部分城市化地区正面临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土地资源迅速消耗的困境.本文以昆山为对象,主要分析它的用地布局和工业用地的发展模式,以及对城市风貌的影响,希望借鉴紧凑城市的相关理念来改善城市... 相似文献
7.
巴彦县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管治规划体系为"双心、三轴、五片".支撑空间管治实施的路径为建立规划管理机制、乡镇撤并、强化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与集约利用,以及建立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机制,进行区域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形态理论和职住空间关系理论,以问卷数据和质性访谈数据为依据,运用分层回归研究法和质性研究法考察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的影响,辅以北京市大栅栏社区、草厂社区和天通苑小区3个分别位于北京市老城区胡同和中心城区外围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访谈。研究发现:(1)北京市通勤碳排放呈现出中心低碳化、外围高碳化的空间分布特征。(2)公交供给和轨道交通对降低通勤碳排放有显著作用。职住相对平衡的街道、轨道和公交网络密度较高的街道,其通勤碳排放也相对较低。(3)不仅居住地建成环境特征会影响通勤碳排放,通勤过程中的附加活动需求与换乘便利程度对通勤碳排放也有间接影响。因而,建成环境对通勤碳排放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物质空间因素,还包括间接的个体视角。以期为超大城市制定因地制宜的减碳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当代中国的地域建筑与传统聚落正以蓬勃的姿态不断更新发展,江南水乡城镇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更是走在前沿。我国当前的江南水乡城镇,最主要的发展策略为旅游开发,因此对这一类型地域城镇空间文化进行综合考究,科学性的分析其空间特点,将更有利于引导古镇可持续的发展。本次研究将结合国内现有水乡城镇空间文化特点及案例,以笔者实际调研过的朱家角古镇为研究对象,浅谈这类水乡城镇的空间文化及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控制碳排放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县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对中国实现控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72个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法,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一、县域碳排放总量与经济总量和工业化水平高度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碳生产力,降低碳排放强度;二、县域内工业的集聚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但服务业的聚集将会导致县域碳排放水平的上升。基于此,建议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加强县域工业用地的集中布局,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2.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源头集中区域,城市规划建设是实现控制碳排放的关键政策领域。控制城市化过程中的碳排放,需要采取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在当前我国各地政府都要建设低碳城市之际,对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十分必要。城市政策手段必然有其成本,而政策手段带来的效益也需要有科学客观的分析,才能在制定政策及建设项目时提高社会整体资源效率,达到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目的。本文提出有必要建立一套低碳城市成本效益理论和方法,评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政策和投资决定。 相似文献
13.
14.
在浙江省西南部,浙、赣、闽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处“文化飞地”——廿八都古镇;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深厚独特的人文背景,近年来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通过多次调研考察,已发掘出其巨大的建筑文化价值。在简介廿八都镇概况和总体建筑特色的基础上,以古镇民居院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院落特征分析和典型院落空间赏析,揭示出廿八都镇民居院落“咫尺空间,别有天地”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当前城市规划的重点与方向出现转变,由之前的以用地扩张为主的增量规划,转变到现在的以老城更新改造为主的存量规划。老城更新改造的内容一般包括建筑风貌更新改造,传统特色空间更新改造,街道与其他市政设施的整治与升级等方面。基于这一背景,选取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原堰桥镇)老镇区作为实证案例,运用空间句法的相关理论,主要是基于轴线的空间构形分析和基于视区的空间构形分析,对堰桥老镇区的街道、入口、绿地、广场、老厂房区、传统居住街坊等空间进行定量分析,为城市老镇区空间更新改造规划提供可供借鉴的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葛沽镇是天津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该镇有着较丰富的历史资源。本文对该镇保护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从保护和更新的角度,阐述了该镇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并针对其空间结构的重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演变及生态优化研究,对于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意义。以县域城镇绵竹市为样本,在“多规合一”国家级试点平台的规划背景下,对2008—2019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评价,耦合土地利用阻力-潜力适宜性模型和CA-Markov模拟模型,对绵竹市城镇用地开发适宜性及城镇建设用地演变发展进行探索,针对生态承载力评价、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城镇建设用地未来发展模拟结果,结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平台,分别提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以期为国内县域城镇“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被挤压乃至消解,是历史古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具体表现在非遗传承断层与文化空间失活、非遗过度产业化和空间文化性丧失、文化空间同质化与非遗认同感降低等方面。厘清非遗与文化空间之间“空间、要素、主体”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非遗文化—生产主体—空间”三元辩证的文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以崇州怀远古镇为例,对民间力量主导下的自发建构、政府与本土企业合作的资源集聚,以及借助外力对文化空间符号化与商业化拓展构想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与实践结果进行剖析;从文化空间演化、文化空间符号化逻辑、文化生产参与主体三个方面,揭示了历史古镇文化空间生产过程的典型机制。对历史古镇构建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化空间格局和场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2009—2018年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测算的基础上,构建STRIPAT扩展模型深入研究其驱动因素筛选出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碳排放源。结果显示:一、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增长率205.8%,年平均增速0.12%,但是人居环境碳排放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单位GDP的碳排放量由2005年的0.99t/万元下降到2018年的0.29t/万元;二、农村人居环境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及系数由大到小分别是:机械化程度(0.9527)、人均总支出(0.9446)、固定资产投入(0.9266)、人均总收入(0.9233);三、农村主要碳排放源为:农业系统(农业机械能源消耗、化肥农药使用)、居民生活系统(工程项目建造过程、建筑运营管理能源消费、交通出行能源消费);四、传统基于终端能耗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并不能准确指导低碳用地规划,而基于碳排放清单对于农村不同用地类型碳排放强度实地调研是未来农村低碳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