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ECAP和ARB2种剧烈塑性变形方法对L2纯铝进行加工,对比分析了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ECAP和ARB都能细化晶粒、增加硬度、提高抗拉强度。但由于ECAP和ARB细化晶粒的机理不同,所以经过相同变形量后纯铝的晶粒细化程度不同,显微硬度和抗拉强度的增幅也不同。ECAP10道次后等轴晶均匀,晶粒大小约为1μm;ARB轧制7道次后超细晶增多,晶粒最小可以细化到500nm左右。  相似文献   

2.
对铸态Mg-0.6%Zr合金进行了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变形,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变形后合金的显微组织,并对不同温度、不同道次变形后的合金进行了显微硬度、抗拉强度及阻尼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合金经过ECAP变形后,发生了动态再结晶,晶粒显著细化,但随挤压温度的升高发生晶粒长大;显微硬度随挤压道次的增加而增大,抗拉强度在300℃挤压6道次时达到最大值187.80 MPa;合金经400℃挤压1道次后的阻尼性能优于铸态合金的,其他条件下均低于铸态合金的。  相似文献   

3.
ECAP变形对超低碳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c方式等径弯曲通道变形(ECAP)对超低碳钢进行了4道次变形,对不同道次的显微组织与硬度进行了分析与测定。结果表明:经4道次ECAP变形后出现等轴亚微米晶粒,晶粒平均尺寸达到0.3μm;显微组织主要为具有大角度晶界的等轴晶组织;硬度随变形道次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累积轧制(ARB)技术在室温下对1060工业纯铝进行轧制试验,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拉伸试验机研究分析了变形前及不同道次后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材料经轧制后,获得小于1μm的细晶粒,在ARB 7道次后得到了平均晶粒尺寸为520 nm的超细晶组织;随着ARB道次的增加,材料的抗拉强度在ARB 4道次后达到最大值197 MPa,之后略有降低;硬度值上升,在ARB 4道次后变化平缓;伸长率在ARB前3道次过程中从23%下降到9%,随着ARB道次的增加,伸长率回升,在ARB 7道次后为16%。  相似文献   

5.
采用累积叠轧焊方法(ARB)对MB2镁合金和1060工业纯铝进行试验,分析了它们变形前后内部微观组织结构的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MB2镁合金平均晶粒细化到1.2μm,抗拉强度由轧制前的235 MPa提高到300 MPa;1060工业纯铝晶粒细化到约400 nm,抗拉强度由轧制前的87MPa提高到220 MPa,硬度由轧制前的37 HV提高到83 HV;2种材料的延伸率在ARB 1道次后下降,并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材料组织均匀程度提高,抗拉强度变化平缓;MB2镁合金的延伸率回升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在室温下对纯度为99.99%的锻态纯锡板进行不同道次(0~20道次)的等径角挤压(ECAP),研究ECAP道次对纯锡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CAP的剧烈剪切作用下纯锡晶粒中产生孪晶,并发生孪晶诱导再结晶,晶粒显著细化,当ECAP道次超过12道次时,晶粒细化效果减弱;随着ECAP道次的增加,纯锡的织构强度和最大取向密度降低,硬度、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增大;与锻态纯锡相比,经20道次ECAP后的硬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提高了9.09%,5.14%,32.08%,144.19%;当ECAP道次数少于8道次时,纯锡的主要强化机制为加工硬化,而当ECAP道次数多于8道次时,主要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  相似文献   

7.
在室温下对铸态7085铝合金实施了道次等效应变约为0.5的等通道转角变形(Equalchannel angular pressing-ECAP),对其夹杂物的分布、碎化和合金的硬度进行了考察;并对铝合金进行了470℃/2h+480℃/2h+490℃/2h+淬火三级固溶加T6时效处理.结果表明,ECAP加工将几乎呈连续分布的AIFeCu夹杂物折断碎化并分散开,明显提高了合金的致密性、抗蚀性,并引入了大量位错于铝合金中,提高硬度的幅度达到55.9%;固溶加时效处理后铝合金组织更加致密均匀夹杂物也明显的减少.由的试验结果说明了ECAP+强化固溶+低温人工时效是提升常规7085铝合金的强度、制取超高强铝合金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等径角挤(ECAP)处理对Cu-Ni-Be合金时效前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8道次后,得到了均匀、细小的蠕虫状最粒,其晶粒尺寸宽为0.5μm左右;等径角挤压后的材料硬度明显升高,挤压8道次后其硬度达198 HB;时效前进行ECAP处理可以加速第二相的析出,明显地提高合金的硬度;经ECAP处理后合金的热稳定性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高速硬态切削工件表层显微硬度与白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和硬态切削使得工件已加工表面及其表层中出现特有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切削速度和材料硬度是决定高速和硬态切削工件已加工表面及其表层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切削热使被切削材料产生高温软化,刀具挤压摩擦使被切削材料变形加剧,工件表层材料显微硬度分布发生改变,出现了硬脆的白层组织,白层组织的出现将对零件的使用将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切削用量和材料硬度增大,切削变形增大,切削温度升高,白层厚度增大,工件表层材料显微硬度提高.抑制白层组织产生的措施是对工件降温.  相似文献   

10.
采用等通道转角挤压工艺(ECAP)细化了Al-26%Si合金中的组织,研究了该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冲击性能及断口形貌。结果表明:ECAP能有效细化该合金的晶粒,块状初晶硅尺寸明显减小且棱角钝化,针状共晶硅呈颗粒状弥散分布于基体中,300℃下挤压16道次后合金的室温(11℃)冲击功约为铸态的5倍;低温下,挤压16道次后合金的冲击性能随温度下降变化不大;当冲击温度由室温升高至100℃时,合金的冲击性能有所下降;铸态试样的断裂机制以脆性断裂为主,挤压后试样的断裂机制以韧性断裂为主。  相似文献   

11.
MEMS研究的新进展——微型系统及其发展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简要叙述了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研究中的多单元综合体--微型系统,包括它的种类、结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特性。对其应用前景作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超前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数控手工编程中的数学处理,通常有尺寸的求解和基点(或节点)坐标的求解,基点坐标的求解方法有作图计算法(也称几何作图法)、代数计算法、平面几何计算法、三角函数计算法和平面解析几何计算法等。而用CAD绘图并采用查询法求基点坐标,可省去许多计算的繁琐。  相似文献   

13.
以"2 000 t印染污水资源化成套设备"为例,从需求背景、系统方案、控制系统等方面介绍了基于反渗透膜的印染污水再生处理技术、工艺与设备。该成套设备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目前通过建设"杭州湾新区印染污水资源化示范园"实现了产业化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强 《机电工程》2010,27(11):29-32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冶金企业面临高能耗和用电紧张的严峻挑战,为了缓解企业面临的成本等压力,深入分析、比较了40 000 m3/h制氧机组空压机采用汽轮机或电机拖动的优缺点,通过对比目前电网及蒸汽的实际现状以及两种拖动方式的投资分析,运行成本分析,安全运行经济性、可靠性分析,得出了具有一定工程指导价值的结论。其结果表明,该分析研究为大型设备进一步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纳米科技的基本概念,针对纳米材料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联系现代仪器仪表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纳米科技在现代仪器仪表领域的应用和前景,目的在于探索高新科技如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广大同行共同推动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精密小孔的加工越来越多,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精密小孔的加工和测量都比较困难,要想达到精密小孔要求的尺寸精度、形状和位置精度,就要在加工过程中根据实际加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其中使用精度较高的仪器进行测量,是保证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关键.为此,设计出一种精密小孔测量仪.  相似文献   

17.
针对市场上各种新型材料及新结构型式刀具的出现,结合国内低加工制造成本的现实,对未来刀具行业将迎来的机遇和市场作出了预期,同时认为新型刀具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高速切削技术的迅猛发展,并通过对切削刀具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现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基于ADμC812型单片机和TMS320F206型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双CPU结构的多传感器融合与控制系统,介绍了其体系结构、硬件配置、接口电路、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该系统实现了传感器信息融合的高速高精度采集、复杂算法的大数据量实时计算以及模拟量与开关量并有的多控制通道等功能,系统硬件结构简单,可作为泵、马达综合试验台的子系统用于泵、马达性能试验。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试验要求,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19.
微型机械及相关理论和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微型机械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发展十分迅速,本文介绍了微型机械的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和技术以及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20.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和管理能够更深层次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加强实践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在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中,以电工电子学实验室为依托,运用新的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认真做好实验过程的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探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和管理;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