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风景园林主观感受评价的数字量化为核心,阐述了作者提出的风景园林主观感受经由风景园林客观环境信息转译得到的原理:风景园林感受可以理解为风景园林客观环境信息被接收、转译、进而成为主观感受信息,这样一个信息编码、处理和传输的过程。阐述内容包括:风景旷奥度基本概念,风景感受的三层次空间模式,借以反映16个旷奥标准的指标测度。其中,以地形复杂度M0、景场地形起伏度M1、景场空间表面起伏度M2、景域视觉起伏度M3/景象丰富度M3'为例,给出了基于风景数字地表模型DTM数据的指标测度的数学演算公式。这一最初于30年前提出创立的原理对于今天尝试景观感受量化与量化评价研究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博  邵泽彪  孙良  刘珍 《华中建筑》2022,(7):108-113
下沉广场良好的景观体验可以缓和由地下空间环境导致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提升人们在地下空间活动的体验感。该文将客观的眼动追踪技术与主观的语义解析法相结合,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城市下沉广场景观满意度进行评价,探索下沉广场景观质量满意度分别与景观要素、视觉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下沉广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可停留性和特色性是影响下沉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客观的眼动指标与主观评价结果无差异性。此研究结果可为下沉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借鉴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街道作为城市空间极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当前城市发展和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外对街道景观压迫感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理论成果。在收集和整理近40年来国外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街景压迫感衡量指标、计算公式及缓解压迫感的方法等方面对街道景观压迫感研究作以系统总结,并从街景压迫感的研究范围、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计算公式的科学可行性等方面展望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街道公共空间品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借助街景地图可以对街道空间品质变化提供动态监测。依托百度街景地图时光机的功能,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对景山西街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品质做量化分析研究,具体对2013年和2017年夏季同一位置相同角度的街景进行取样分析,而后依据数据分析对其公共空间品质进行量化评价研究,最后对比这两年的评价结果,整理分析相关结论并给出提升景山西街公共空间品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转型到精细化调整和完善的历史阶段,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点已开始由"速度优先"向"品质追求"的理念进行转变,逐步重视城市中人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在当前城市设计的实施与评价中,急需一套综合、快速的评价体系来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文章通过综述分析,利用空间形态数据和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建立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物质空间构成与主观空间感知的双重维度出发,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街道空间承载力、街道空间吸引力、出行安全性、环境舒适性以及社会交往性5项评价指标。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空间建设评价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风景旷奥理论属于风景分析评价的基础理论。以城市湿地公园为例,基于旷奥理论,将湿地景观分解组成旷奥感受评价的客观视觉特征与主观视觉感受两个部分评价,并加入自然对于视觉感受部分的评价,对三个部分进行不同维度的总结归纳,建立了一套视觉感受的湿地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以此评价体系建立实验,利用SPSS数据分析最终确立湿地客观视觉特征与主观视觉感受间的关系,对诸视觉感受维度进一步深化,最终构建出旷奥理论下的视觉感受模型,用以指导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实践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景观空间序列作为研究对象,从视觉感受出发,探讨步行条件下的动态多空间客观环境与人们主观感受之间的联系。提出空间变化、时间变化与情感变化是景观空间序列需要讨论的3个重要方面。在对景观空间序列从物质实体层面和精神感受层面进行分析限定的基础上,将景观空间序列组织分解为空间组织、时间组织和空间意境组织3个方面,并分别进行探讨,主要采用数理分析与案例总结的方法,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景观是一种具有多感官价值的社会公共资源,但因其视觉等维度的公平性难以量化,景观公平性研究多集中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居民可达性等方向。尝试通过街道景观对路权冲突的补偿作用,来衡量其视觉公平性。研究将街道环境使用者在遭遇路权冲突时引发的情绪反应作为表征,量化街景补偿作用,从而建立街景元素、视觉补偿以及路权冲突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与情景模拟的方法识别上海市研究范围内的街景,呈现出两类明显不同的补偿作用:正向补偿与负向补偿。其中,在正向补偿型街景中,天空、绿植等街景元素与开阔度、一致性等景观特性对于缓解因路权冲突引起的愤怒情绪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还发现上海市不同区域低等级街道的街景补偿作用在不同使用者群体之间具有偏向性。因此,提出从街景补偿角度对城市低等级街道进行分类,以街景补偿对使用者情绪的影响,缓解使用者之间固有的不公平性,减少冲突,改善街道使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街道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9.
城市整体景观形象是城市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城市空间发展综合力的结果.从城市眺望体系来看,城市整体景观形象受到天际轮廓、空间形体及视觉感受的影响.经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形成对城市整体景观形象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构筑了量化评价城市整体景观形象的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香港城市天际轮廓线的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对7个典型城市的综合评价比较各项指标的理想指标,从而进一步探讨影响指标评价体系的关键性要素.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城市空间中,街道景观作为激发空间活力的积极因子,始终发挥着激发城市空间活力的作用。文章从街道景观的更新模式、生态街景和小空间的塑造三个方面探讨了当代街道景观的设计策略,旨在推动街道景观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 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 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 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 量。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动态观览评价 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并结合南京滨江型公共空间的实例研 究对评价方法加以验证,试图丰富既有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为 后续城市形态量化及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振  周霜  陈飞 《风景园林》2022,29(7):111-117
在新时代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从二维和三维两方面测度城市街景蓝绿空间感知状况,有助于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和城市绿化建设提出科学的参考依据和优化策略。以江南水乡浙江省绍兴市为例,使用街景图片数据和全卷积神经网络语义分割法,识别二环内沿街蓝绿空间,并基于遥感影像的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和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比较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蓝绿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绍兴市整体沿街绿色空间感知度较高,但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异;2)沿街蓝色空间虽然充裕,但由于路边植被、围栏等形成视觉障碍,存在不少“临水不见水”的现象;3)沿街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的比例在二维和三维方面分别呈中等程度相关和弱相关。基于此,就绍兴市沿街蓝绿空间的提升与改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周韬  郑文晖  陈启泉 《风景园林》2019,26(3):99-104
随着对城市建设问题的深入认识,人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认知已从三维空间建构转向空间体验与感受。以视觉认知为基础,采用视觉认知画面为手段,对城市街道进行量化研究。以画面占有率的数值变化反映街道景观特征,以画面占有率的样本方差值反映街道景观的连续性。以街道贴线率为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了贴线率如何对街道景观特征与连续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包瑞清   《风景园林》2022,29(9):41-47
城市街道景观指数提取为城市街景研究量化途径之一。结合已有指数,提出用全景静态图的不同数据类型,分类计算视域景观指数的优化方法;提出基于计算机视觉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的关键点邻域尺度区间频数;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指数不同的邻里尺度最优簇数、贡献度,确定分布特征重要指数组成;探索不同指数作用于不同邻里尺度的特征效应。研究发现视域景观指数具有不同邻里尺度效应。研究指数中城市街道空间的绿视率和天空开阔度(空间组成层面)、关键点邻域尺度(0,10]和(10,20]区间频数(对象尺度层面),以及色彩丰富度指数(颜色层面)是构成城市街道分布特征的重要特征指数。通过确定不同邻里尺度城市街道特征分布,可以为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质量提升、量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空间可视化的声景信息可为声景资源规划管理提供直观有效的指导。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3个时段21个样点的现场监测与公众调查数据,分析声景客观声学指标、声源主观感知指标(声源优势度、声源和谐度)以及声景愉悦度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生成的声景地图,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客观声学指标与声源和谐度对声景愉悦度的影响。依据关键声景指标的时空动态特征信息,可为森林公园声景资源的空间规划以及管理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环境舒适度的理论扩展和街景大数据的应用实践,在城市尺度下对北京和上海2座城市的街景在舒适度感知、影响舒适度的元素以及城市间街景舒适度分布差异方面进行探讨.采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依据街景元素构成特征,通过聚类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而后通过网络问卷收集街景舒适度的主观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及数据对比,成功建立了人们对于街景的...  相似文献   

17.
结合景观感知主体(人群)的多样性和时间动态性,将城市公园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叠加,构建评估模型与方法,动态评价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首先,选择基本视觉元素和视觉敏感度两方面共6项指标计算景观视觉空间分布;其次,基于实测校正ENVI-met模型,模拟2h间隔的生理等效温度(PET),再利用热感觉投票获得热舒适性的空间分布;最后,依据季节和早中晚时间序列,对于少年、青年和中老年3类人群,利用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统计,确定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的叠加权重,获得动态评价结果。针对中老年人群在重庆市沙坪公园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秋季的早中晚叠加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较为相符。该评价方法结合景观视觉和热舒适性,基于人群构成,构建了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的时间动态评价图谱,为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感知制图,以及量化测度公园的生理和心理综合感知效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江浩波  宋孟坤  肖扬 《风景园林》2022,29(10):122-129
城市滨水区品质提升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意义重大。既有滨水区品质评价研究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的主动互动视角,而基于视觉感知的人与自然环境被动互动视角的研究尚未系统展开。基于街景分析技术,构建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体系,对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进行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研究发现,上海 “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线性滨水空间的连续性有待提升。由此以期为城市高品质发展和精细化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在半围合式城市住宅中,感知密度是居住体验的重要环节。空中庭院能够缓解高密度环境中的拥挤感,优化其空间形态,是改善环境感知的建构基础。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密度感知实验,能探讨与空中庭院形态相关的视觉因素——可视性和绿视率对环境感知密度的影响。将广州万科峯境作为原型建立15组以可视性与绿视率为变量的实验模型,通过采集受试者对不同环境感知密度的主观评价,反映实验样本的空间特征,进而分析主观评价与客观量化之间的关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半围合式城市住宅空中庭院的可视性与绿视率是影响居住环境感知密度的重要因素;呈线状分布的、具有视觉层次性的空中庭院更受大众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