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与X线腹部平片在肠梗阻中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肠梗阻患者78例,采用数字标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X线腹部平片进行检测诊断,观察组39例,则在X线腹部平片检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螺旋CT配合诊断,对比两组肠梗阻疾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检查诊断肠梗阻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0.8593,P=0.0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检查肠梗阻病症中应用螺旋CT与X线腹部平片具有极大的诊断价值,两种检查方式配合诊断促进了对梗阻位置、原因、性质等正确判断,利用临床医生及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降低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选择4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前均行X线腹部平片及腹部CT检查,分析比较两种影像检查方式对明确梗阻诊断的正确率、梗阻部位准确率及影片质量的差异。结果: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正确率、梗阻部位准确率及影片质量均高于X线平片。结论: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肠梗阻疾病通过腹部X线平片以及CT进行诊断的方法以及诊断价值,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所收治的通过手术以及临床证实,同时采取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的肠梗阻患者资料60例开展回顾性分析,比较60例患者的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结果。结果:60例患者中肠套叠3例,肠肿瘤22例,结核性腹膜炎2例,肠粘连21例,麻痹性10例,粪石性2例;60例患者通过腹部X线平片得到诊断42例,诊断率为70.0%,通过CT诊断54例,诊断率为90.0%;肠梗阻疾病通过CT检查能够显示扩张肠袢以及萎陷肠断移行区,属于判断梗阻的可靠征象,针对绞窄性肠梗阻通过CT诊断优于X线平片诊断,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肠梗阻疾病通过CT诊断比腹部X线平片诊断存在更高的准确率以及诊断价值,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记录两种不同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患者的吻合性,比较肠梗阻原因的检查率。结果:多层螺旋CT的梗阻诊断率为97.6%,高于腹部X线平片的85.4%(P0.05);在梗阻部位的确定方面,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的吻合性最高(P0.05)。在肿瘤、炎症感染、肠粘连方面,多层螺旋CT检查梗阻原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X线平片(P0.05)。结论:在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检查较腹部X线平片检查更具优势,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讨论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肠梗阻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43.5±11.5岁。通过与手术病理的对照,分析腹部CT和X线平片检查在判断有无肠梗阻及其类型、部位及病因的准确性。结果:在50例肠梗阻病例中,判断肠梗阻是否存在:CT检查诊断49例(98%),X线平片诊断41例(91.1%)(P0.05)。诊断肠梗阻部位:CT正确诊断45例(90%),X线平片正确诊断34例(68%)(P0.05)。判断肠梗阻类型:其中单纯机械性肠梗阻有36例,CT正确诊断33例(91.6%),X线平片正确诊断32例(88.8%)(P0.05);绞窄性肠梗阻有8例:CT正确诊断7例(87.5%),X线平片正确诊断诊断(12.5%)(P0.05);动力性肠梗阻有6例,CT正确诊断5例(83.3%),X线平片正确诊断4例(66.7%)(P0.05)。判断肠梗阻的病因:CT正确诊断45例(90%),X线平片正确诊断26例(52%)(P0.05)。结论:CT检查和腹部X线平片均能对肠梗阻是否存在做出准确判断,但是,相较于腹部X线平片,CT诊断肠梗阻部位、类型、病因方面准确率和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梗阻临床诊断中,腹部X线平片(KUB)、腹部超声以及螺旋CT的诊断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肠梗阻患者124例,术前安排患者接受超声、KUB、CT诊断,并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判断依据。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肠梗阻;CT在梗阻诊断、梗阻部位、梗阻病因、肠绞窄诊断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超声与KUB;超声的诊断符合率高于KUB,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肠梗阻诊断中,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其次为超声,最后为腹部X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研究在诊断肠梗阻中超声诊断、螺旋CT诊断、腹部X线诊断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参与诊治的经手术证实的肠梗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实行超声诊断、螺旋CT诊断、腹部X线诊断,比较分析超声诊断、螺旋CT诊断、腹部X线诊断的符合率。结果:数据显示,在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肠梗阻、梗阻原因中,螺旋CT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符合率,统计学具有显著组间数据参比意义(P0.05)。在诊断肠梗阻原因中,螺旋CT诊断符合率82.00%高于超声诊断符合率62.00%,统计学具有显著组间数据参比意义(P0.05),但在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梗阻中超声与螺旋CT之间,统计学不具有数据分析参比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肠梗阻中超声是有效的一种诊断方式,也是实时监测的最佳措施,与螺旋CT结合诊断检查,可为医师确定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及X线在股骨头坏死分期中的诊断准确性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6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X线检查,行CT检查的为CT组,行X线检查的为X线组。比较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阳性检出率及0期、I期、II期、III期、IV期分期诊断检出率。结果:CT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82.6%)显著高于X线组(6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9,P0.05);且CT组患者在0期、I期、II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高于X线组(均P0.05),而在III期、IV期的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对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较X线高,且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中较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X线平片以及CT影像对于骨盆骨折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5例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X线平片以及CT影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CT影像在骨盆骨折的诊断效果方面明显的优于X线平片的诊断效果,所有差异为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盆骨折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使用CT影像能够更加准确的对于患者进行诊断,敏感性更高,在临床上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X线平片与MR影像诊断的比较。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14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X线平片检查(X线组)和MR影像检查(MR组)方法进行诊断,以关节镜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X线平片和MR影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在韧带退变、软骨下囊变、关节腔隙狭窄、关节软骨退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等方面,两种检测方法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关节积液、滑膜增厚改变、关节腔内游离体、半月板退变及损伤等方面,RM影像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平片(P0.05)。结论 :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当中,X线平片和MR影像均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其中MR影像的能够诊断出更多阳性病变,可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CT三维重建成像分型诊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诊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X线平片检查,观察组采用螺旋CT合并三维成像技术诊断,比较分析两项检查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Ⅰ、Ⅱ、Ⅲ型骨折检出率(75%)、(83.33%)、(80%)明显高于对照组(25%)、(50%)、(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踝间隆突骨折及并腓骨小头骨折检出率(91.67%)、(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5%)、(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X线平片检查胫骨平台骨折,螺旋CT合并三维成像技术诊断能够有效提升分型诊断准确率,应用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MRI、CT、X线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01-2018.12间我院接收的早期AS患者共100例,根据检查方式分成X线组41例、CT组30例及MRI组29例,对三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结果:MRI组检出率明显较X线组和CT组高,MRI在骶髂关节各方面的诊断结果均优于X线组和CT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CT、X线均可应用于诊断早期AS,但MRI较CT、X线检出率更高,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在肺结核治疗后复查病例诊断中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与X线胸片技术检查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X线组,CT组30例患者均采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检查,X线组30例患者均采用X线胸片技术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肺栓塞患者行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两组分别采用X线及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CT组栓塞位于主肺动脉者占比为31.25%、位于肺叶动脉者占34.38%、位于肺段动脉者占18.75%、位于亚段动脉者占15.63%。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可明确栓子所处区域,提高疾病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和CT检查,42例行MRI检查。结果:7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交感神经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椎动脉型颈椎;9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脊髓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移位—变形;6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神经根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神经根受压—移位;6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椎动脉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钩突肥大、横突孔变小—分隔;5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食管型颈椎;27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混合型颈椎。结论:CT、MRI检查对行X线平片诊断较难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常规X线片与螺旋CT在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脊柱骨折患者分别行常规X线片与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常规X线片与螺旋CT在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参照手术证实脊柱骨折情况,螺旋CT技术脊柱骨折检出符合率(98.08%)显著高于常规X线片检查(84.61%),P0.05。结论:X线片与螺旋CT在临床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X线片成为临床骨折患者首选基础检查手段,但对轻度骨折及椎体小关节骨折、脊柱后柱结构骨折X线片的分辨率较低,而CT进行检查对细小组织结构变化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弥补X线片检查不足,临床检查应该结合应用X线片与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方波 《影像技术》2014,(2):38-39,20
目的:通过患者临床表现,结合X线摄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探究其诊断结果对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进行颈椎病诊治的患者12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X线摄片及CT扫描,根据影像学结果,分析两组的诊断水平。结果:X线平片可良好地展示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及骨质改变,而CT对椎间盘、黄韧带、后纵韧带、椎体形态程度及病变部位具有良好地诊断作用,故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影像学检查,提高诊断意义。结论:临床诊断颈椎病,X线摄片常为首选检查方法,但只能显示部分颈椎病变,CT扫描诊断颈椎管及椎间盘的准确性高于X线摄片,故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根据病情选取检查方法,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T和X线平片良性骨病变在影像学上出现的侵袭性征象及其对诊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016年间凌云县人民医院通过CT和X线平片良性骨病变出现侵袭征象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CT组(40例)和X线平片组(40例)。观察记录两组各病例的诊断与病理的符合率。结果:两组良性骨病变的侵袭征象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良恶性符合率作X2检验统计分析及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统计分析,两组数据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性骨病变在影像学上出现的侵袭性征象多种多样,仅依靠单一的检查方法,容易导致良恶性诊断的混淆,出现误诊。应考虑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方面的诊断价值与相关应用。方法:抽取选取2003年2月-2010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114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男64例,女50例。本组2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都采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平扫,扫描层厚5-10mm,根据一系列的CT影像,如仿真内窥镜、重建影像、多平面图像等,临床诊断根据随访、病理、手术探查、体征、病史、影像学检查(包括MRI、CT、X线平片、超声等)、实验室检验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结果:本组的114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中,有104例患者的临床诊断与CT影像诊断相同,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意义,P=0.0142,这充分说明临床诊断与CT影像诊断基本是相一致。结论: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为及时、准确诊断急性肠梗阻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属于首选诊断急性肠梗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中胸部CT与X线高仟伏胸片在尘肺病患者中诊断效果的比较结果。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经常接触粉尘工作并且已经确诊为尘肺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的X线检查,实验组患者行CT扫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后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行X线检查后的诊断结果中,优片率为73.5%。实验组患者行CT扫描检查后的诊断结果中,优片率为85.3%。CT扫描检查较X线检查更能够观察大阴影的分布范围,在小阴影前后检出率方面更能够有所提升。CT扫描检查对不规则小阴影的敏感程度要明显高于X线检查。CT扫描检查的整体诊断效果要优于X线检查的整体诊断效果。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检查在临床中,对于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扩张、胸膜腔积液等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为临床中诊断尘肺病提供了更高准确性,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