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拉尔盆地贝西地区古流体势及油气运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震趋势法恢复成藏期古埋深,根据等效深度原理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古压力,结合毛细管压力对油气运移的作用,对海拉尔盆地贝西地区成藏期流体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贝西地区成藏期,油气从贝西北、贝西南次凹等流体高势区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向霍多莫尔、苏德尔特、呼和诺仁、贝西南斜坡等流体低势区运移形成构造油藏,通过断层和砂体向贝西南次凹边缘运移形成岩性-构造油藏,向贝西北次凹边缘运移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2.
河套盆地早期勘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前人也未从流体势的角度分析油气的运聚特征,为了进一步明确河套盆地的运聚规律,采用Hubbert流体势模型,恢复了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在新近纪这一关键成藏期的流体势。结果表明:在新近纪,河套盆地高势区分布范围较大,主体位于临河坳陷的西北方向,坳陷中心为供流区,斜坡带为泄流区,总体表现为由西北坳陷中心向东南斜坡带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结合河套盆地新近纪流体势分布特征,进一步将临河坳陷划分为两大油气运聚区共6个油气运聚单元,其中,Ⅰ、Ⅲ、Ⅳ、Ⅴ号运聚单元是较好的油气运聚单元。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的下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流体势场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改进的Phillipone法对泌阳凹陷地层古压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研究区的古流体势,并分析了成藏期古流体势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流体势场及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明显,在成藏关键期(廖庄组末期)油气藏基本位于流体势相对较低的区域内,并以构造油藏为主;高势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以原生型岩性油气藏为主,也是本区下一步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
流体势指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通过地震数据获得油、气、水三势,可以反映地下能量分布特征,对认识油气运聚规律、指示油气聚集有利部位、准确圈定靶区及寻找隐蔽油气藏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勘探初期钻孔之前,可有效提高钻探成功率。惠民凹陷流油势在平面上可划分出三个主要的高势带和三个低势带,低势区与油气显示非常吻合。临南洼陷是主要的生油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是中央隆起和南斜坡带。  相似文献   

5.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但由于受到盐岩的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此文系统分析了下刚果—刚果扇盆地的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该区平面上主要发育5个断裂带,纵向上主要发育上下两套断裂系统。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三个期次,相对应可将断层分为三个级别的断层。断层的形成机制主要有盐活动及盐构造、重力滑脱作用以及古地貌格局。烃源岩的排烃时间与第三期断层活动时间相匹配,非常有利于油气沿断层进行垂向和斜侧向运移。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沿断阶带—碳酸盐岩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垂向运聚成藏模式以及沿盐下砂体—盐窗和Focus点运聚成藏模式共三种成藏模式。断层封堵较好,油源断层高度决定了油气运移高度和油气田规模,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层系及规模。研究成果可指导研究区或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6.
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分布特征复杂,可动流体参数是评价流体分布和渗流特征的关键指标。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原理,辅以高压压汞、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实验,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长7储层为研究对象,对30块岩心开展可动流体测试分析,将储层划分为Ⅰ,Ⅱ和Ⅲ共3种类型,并建立了分类标准,定量评价了3类储层中不同孔隙半径孔隙内可动流体赋存量,并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类储层对应的大孔隙发育程度、孔喉连通性和可动流体赋存量依次降低,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存在较大差异,Ⅰ,Ⅱ和Ⅲ类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50.35%,42.00%和21.40%;其中Ⅰ和Ⅱ类储层可动流体参数相近,且可动流体赋存量大,是未来勘探开发的主要方向。可动流体主要赋存于孔隙半径为0.053~0.527 μm的Ⅰ和Ⅱ类储层中。渗透率和中值半径是影响储层可动流体特征的主要因素,但Ⅰ和Ⅱ类储层可动流体主要还受孔隙度、大孔隙孔隙度、分选系数、有效孔隙度和黏土矿物的影响;而Ⅲ类储层影响因素多且杂,并未发现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东部流体势场演化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流体势是控制地下孔隙流体流动的基本动力,影响流体最终的富集程度和富集部位。古流体势分析的关键在于孔隙度的演化、地层古厚度的恢复以及剥蚀厚度的计算。由模型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受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双重因素控制的吉孔隙度函数,并由此求出地层古厚度和古埋深。用“改进的Philippone公式”进行古地层压力的计算,并用今实测压力对计算的古地层压力进行校正,能获得比较合理的古流体势场。通过综合分析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二叠系油藏和侏罗系油气藏流体势场演化过程,发现流体势场演化及分布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层位有明显差异。总体上讲,油气有向相对低势区聚集的趋势,但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与流体势场的关系又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在对潜山地应力方向识别原理进行了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利用成像测井新技术结合常规测井信息,判断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方法。根据天然裂缝走向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评价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对天然裂缝的保存和次生改造作用,从而判断裂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鄂尔多斯盆地黄甫区块的致密砂岩气资源,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对区块内的砂体展布进行了解释,结果显示该区块共发育石千峰组千5砂岩、下石盒子组盒8砂岩、山西组山2砂岩和太原组太2砂岩四套砂体,估算致密砂岩气总资源量为3040.82亿m3,可优先在区块西南部的伊陕斜坡构造单元上加大勘探力度,以便早日探明该区的致密砂岩气资源和实现商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10.
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动力场,也就是地下流体势。恢复烃类形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古流体势的恢复可归结为古孔隙度、古埋深及古地层压力的恢复,介绍了这三个参数的演化模型和恢复方法。渤南坳陷沙四段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流体势分布特征表明,渤南坳陷古近系的油气藏分布与古流体势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油气藏位于流体势较低的低能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ources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Lower-Jurassic Sangonghe Formation tight sandstone oil, multiple geochem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source rocks, oil samples and sandstone particles from Wenjisang area in Turpan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al-measure source rocks have relatively higher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type-II organic matter for Xishanyao and Badaowan Formations, with the potential of liqui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il samples of Sangonghe Formatio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measure-formed oil. Higher maturity indicate the oil may be mainly generated by Lower-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source rocks. 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also reflect that hydrocarbons charged into Sangonghe Formation through continuous migration from the bottom of sand body to the top gradually. In down dip direction of Wenjisang area may develope continuous tight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Lower Jurassic.  相似文献   

12.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及储层物性等资料,对昆北断阶带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基岩储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板岩;花岗岩主要以溶蚀缝、构造缝和溶蚀孔为储集空间,板岩主要以构造缝为储集空间;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包括良好的油气源,丰富的构造裂缝、溶蚀缝和溶蚀孔等储集空间,多样的圈闭类型和良好的疏导体系;基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多期次活动的断裂和不整合面及之下的风化壳。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某油气聚集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勘探效果不明显。 在该区布设了 5 条广域电磁法测线,采用 2 n 序列伪随机信号发射源和广域电磁法油气目标识别技术,研究了该区电性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该区存在 5 个主要电性层,产气层为高电阻率特征,产气层反演电阻率是非产气层的 2 倍以上。 反演
结果与钻井及地震资料对比证明,广域电磁法对油气层识别较有效。 由于施工简单,成本低,广域电磁法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分布的影响,深入揭示盆地流体动力学过程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并预测有利油气勘探区。结果表明,盆地西北缘的边缘地带是大气水下渗淡化区,通常遭受大气水下渗淋滤破坏,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玛湖凹陷、盆1井西凹陷内部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油气可能在局部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油藏规模相对较小;西北缘断阶带、陆梁隆起区、莫索湾-莫北凸起、达巴松凸起和车拐地区等为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区,油气大量聚集,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5.
地应力是影响储层流体压力和驱动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首先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苏10区块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建立了该区块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目的层的平均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等地应力等值线分布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油气运移势场。其次,综合分析了构造应力场与流体势场数值模拟结果和气井的生产情况,发现气井的高产井区为地应力场和流体势场的低值区。由此分析认为: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油气易于从地应力场的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与富集,从流体势场的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与富集。  相似文献   

16.
下扬子黄桥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储层中共发育2期流体包裹体:Ⅰ期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早中期,主要沿颗粒加大边内侧微裂隙呈带状或线状分布;Ⅱ期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期后,主要沿切穿多个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的微裂隙呈线状/带状分布。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区间75~120℃,主要集中在75~85℃,结合热—埋藏史、生排烃史分析,龙潭组烃源岩在白垩纪末期进入主生烃期,流体充注主要为侏罗纪(188~160Ma)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60~43Ma),认为该区龙潭组油藏形成于白垩纪末期。  相似文献   

17.
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水水道体系是从大陆斜坡到深海盆地“源-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储层类型。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充填演化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盆地动力学过程的认知和提高深水储层的预测精度。通过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基于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地貌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深水沉积单元、深水水道发育类型、复合水道体系发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演化过程,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地层以最大水退面和初始水进面为层序界面,可以划分出14个四级层序,其中四级层序SQ1L,SQ2L,SQ3L,SQ4L,SQ5L,SQ6L和SQ7L是深水水道发育的主要时期。深水水道具有侵蚀界面、水道充填、内天然堤、外天然堤、末端朵体、远洋沉积和滑塌块体7类深水沉积单元,其中水道充填和末端朵体是砂质沉积单元。研究区深水水道可以划分为单期下切、单期加积、垂向加积复合、侧向迁移复合4种基本类型,其中垂向加积复合水道和侧向迁移复合水道同时出现在四级层序SQ7L内,指示了水道充填演化中“自旋回”因素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隆升是形成深水富砂水道体系的原动力,西非海平面变化控制着三级层序的发育,制约着深水水道复合体的发育规模。气候由温室转变为冰室的交替变化控制了深水砂质重力流沉积和深海泥质沉积的四级层序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18.
蜀南观音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主要为一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对储层成岩作用的描述及致密化原因分析认为:沉积时水动力强弱决定了砂体储集性能的好坏,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是原生孔隙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成岩期石英次生加大是砂岩储层致密的关键因素。砂岩中石英次生加大边包裹体温度分布在82.5~125.1 ℃,推算致密化深度介于1 725~2 864 m,发生在燕山构造活动期间。根据研究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成藏运聚期次分析,认为:初次成藏期,砂岩储层未致密,天然气可以横向长距离运移;成藏高峰期前,砂岩储层已经致密,天然气不能横向长距离运移,以河道不整合面和高压开启的微裂缝作为运移通道;喜山期定型为现今的构造-岩性复合气藏,气藏受岩性、构造共同控制,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19.
中扬子地区陡山沱组页岩储层中黄铁矿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沉积的特征矿物,是恢复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也可以指示页岩的含油气性。基于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Ar-SEM)技术获得陡山沱组页岩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图像,利用 ImageJ 软件统计和分析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探讨黄铁矿含量和吸附气含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①陡山沱组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小,代表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静水缺氧沉积环境,对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均有利,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沉积条件;②陡山沱组页岩储层中黄铁矿含量与吸附气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根据黄铁矿的含量可以预测页岩吸附气;③铁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有机质富集,而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页岩气的生成能力和赋存能力,根据平面上黄铁矿的富集程度可以预测页岩含气区。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analysis, source rock geochemistry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source reservoir allocation and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in the Linhe-Jilantai area in Hetao Basi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and the Oligocene in the study area reach the standard of fair-good source rocks, and the lithology of reservoirs is mainly feldspar sandstone and lithic feldspathic sandstone with good physical properties. Combined with vertical and lateral migration pathways, thre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s of near source, far source and inside source are propo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furthe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Hetao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