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灌县城西的岷江中游都江堰河段。渠首工程由分水鱼咀,飞沙堰,宝瓶口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图1)。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模拟岷江都江堰河段内的水流运动,研究了不同来流条件下都江堰河段的水流特性,如内、外江与飞沙堰、宝瓶口分流比、都江堰河道断面平均流速和河道洪水位。模拟结果表明,内江的分流比与流量成正比,而外江的分流比则与流量成反比。这与常规认识的内、外江分流规律相悖。宝瓶口分流规律与实际观测情况相符,其分流比与流量成反比关系,并且其分流比例较低,保证成都平原的防洪安全。上游来流大小的改变对都江堰河道断面平均流速、洪水位影响不尽相同。每一级流量下的河道断面平均流速沿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同一断面平均流速总体上随着来流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河段水位均随流量的增大而升高,但变化的幅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都江堰--我国传统治水文化的璀璨明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各部分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完善的整体,通过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达到自动分水、泄洪、排沙、沉沙、稳定引水量的目的.工程布局合理,配合巧妙,功效显著,蕴涵着丰富、精深的科学哲理.都江堰工程的建成,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使之无论在分裂还是在统一时期,都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中心,灌区的经济地位一直维持至今.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与发展的都江堰治水科技与文化,具有我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普遍特点,显示了我国传统科技的优越性.它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想,而这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深刻的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之上的.都江堰是我国传统治水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具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岷江是一条多泥沙的山区河流,2200多年前李冰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成功解决了引水灌溉问题。后人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有关低作堰的道理比较明白,无歧义;对深淘滩的做法,虽然继承下来,年年岁修在凤栖窝清淤,但对深淘滩的理由,多数著述均无涉及。本文根据地形条件,飞沙堰下游又有一弯道水流,虎头岩—凤栖窝河段处于凸岸,是泥沙聚集淤积区,在此清淤进一步减少了经宝瓶口进入灌区的泥沙。  相似文献   

5.
许志方 《中国水利》2004,(18):25-26
首先谈谈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技术特点. 第一,都江堰工程符合现代水利科技原理. 都江堰枢纽的主要组成是三大部分,即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它们的位置、结构、尺寸、方向等的安排,与岷江的河势、周围的地理条件、上游的来水来沙条件等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的、完善的整体,达到巧妙引水、分水、泄洪、排沙等目的.  相似文献   

6.
夜游珠江     
李微 《水利天地》2014,(9):44-44
<正>上初中时,我就知道珠江长2 124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河流。从那时起,珠江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从朋友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中见过珠江的亮丽风姿,照片上的珠江碧水潋滟,华灯闪烁,犹如七色明珠镶嵌,汇成一条异彩纷呈的彩虹。看到照片之后,我更加魂牵梦萦,渴望有机会能亲睹珠江。今年七月机会终于来了。那天晚上,在朋友的带领下,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登上了"中国银行号"游船。坐在游船的最顶层,敞篷式  相似文献   

7.
<正>一、金马河概况岷江为长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岷山南麓郎架岭,流至都江堰后被鱼嘴分为内江与外江,内江即流经宝瓶口的河系,外江即岷江干流。岷江外江自都江堰鱼嘴至青城大桥之间的河段长3.0 km,属都江堰渠首区,自青城大桥至新津岷江大桥之间的河段长70.6 km,当地称金马河,金马河流经成都市所辖的都江堰市、崇州市、温江区、双流县、新津县,两岸有113个镇(乡)、180万亩(1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阻力等效原理,对水流阻力分析,提出用对数正态分布的数学模型,模拟都江堰河段床面阻力与河床质粒径的关系曲线。文中引用岷江二王庙水文站、宝瓶口水文站和长江寸滩水文站的原型观测资料,验证了数学  相似文献   

9.
<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工程遭水毁一事,引起了当时朝廷各方的争论,且争论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褒贬不一。从历代都江堰大修的历史以及现代水利工程的角度,来对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五个问题,即岷江洪水的水情与灾情、人字堤功能及塌垮问题、"笼石"与"砌石"之争、都江堰鱼嘴位置以及光绪三年都江堰大修工程的经费问题分别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枢纽,至今已逾2 000余年。2 000多年来,遵循"道法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都江堰持续发展、历久弥新,至今仍"砥柱巍然",润泽和造福着天府人民,这不仅是我国水利史、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世界遗产委员会赞誉都江堰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  相似文献   

11.
<正>都江堰是个传奇。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这座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水利工程,这座象征着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千年古堰,这座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典范的传世之作,究竟有何神奇?2019年12月,记者与参加都江堰建堰2275周年研讨活动的专家们一起"拜水"都江堰。  相似文献   

12.
当我刚刚收到参加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纪念会暨国际学术论坛的邀请函时,以为出现了印刷错误:数字"2"被错误地印了两次,而应该是都江堰260年庆典.但当我在网上查找时,我找到的答案是这样的: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并号称世界最古老的仍在发挥作用的灌溉工程,她灌溉了超过67万hm2的良田.这不只是世界上最早的灌溉工程,还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与这项工程同一时代的古罗马运河以及古埃及的灌溉工程都早已荒废了,但都江堰工程却仍然存在.都江堰工程确实是世界的一个奇迹,它也于2000年当之无愧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人们所熟知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还包括由渠首辐射出来密如蛛网的河渠。东风渠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输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及水库灌区输水任务,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时悠久,效益巨大,被誉为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侧重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视角下对都江堰工程及其价值进行阐释,在科技价值方面,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规划选址、工程布局、测量技术、水工结构及管理科技方面均体现出了时代的领先性;在文化价值方面,都江堰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水利衍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四川省的文学、宗教、建筑、民俗等诸多方面;在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都江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提出了都江堰灌溉工程体系遗产保护策略,在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为都江堰灌区注入新的生态内涵。  相似文献   

15.
彭述明 《中国水利》2004,(18):15-18
都江堰在226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孕育出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快速发展,都江堰已经成为当代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在近10年的发展中,都江堰又在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化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面对水危机的挑战,都江堰水利人将传承"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弘扬李冰治水精神,在技术、制度、主体三个层面上推进水利现代化,为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相传蜀郡守李冰创建都江堰工程之后,遗留下来了治堰准则“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明代正德年间水利佥事卢翊把“深淘淖,浅包鄢”改为“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大书于伏龙观大殿后的观澜亭上。深淘滩,指内江河段每年岁修清淤时,要淘到足够的深度,才能保证宝瓶口引进足够的水量,达到“稻田水足慰农心”。低作堰,指飞沙堰顶不宜筑得太高,以免影响飞沙堰泄洪排沙的效果,导水入宝瓶口时,又不致把过量洪水引入内江灌区。深淘滩要深到什么标准,低作堰要低到什么程度,古代人经过实践,确定了用“卧铁”“铜标”“标准台”作为淘滩、作堰的标志。卧铁。古代在飞沙堰对岸凤栖窝河床下埋石马作  相似文献   

17.
在都江离堆,曾有过一处鲜为人知的名胜——象鼻岩,如今却杳然无存了。上边这幅摄于三十年代末的珍贵照片,是其真实的记录。我们看到的那根位于离堆山趾处的岩柱,其顶部与底部均同离堆相连,酷似象鼻,故俗名称“象鼻岩”。据光绪《增修灌县志》记载,象鼻与离堆相离最宽处为3~4米,可容1~2人,高约30余米,其位置在离堆伏龙观山脚下,宝瓶口进水段右侧。湍急的泯江水进入宝瓶口束窄处往往形成“一波三折”的“花洲,”即环向水流区。象鼻日夜迎水,主流直冲岩柱后,再向左折入宝瓶口,激起滚滚波浪。如有竹、木筏下行,则迅如飞箭,惊险异常。  相似文献   

18.
正2002年秋天,豫东睢县,我高考后第一次复读就是在这个小城里,有一天上课前,语文老师说起从当地走出去的著名诗人苏金伞,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十四年后的一天,同样也是秋天,我跟诗人蓝蓝约定采访时,她说了两个时间,一个是9月初她和希腊女摄影家泽利在北京798的诗歌摄影展,一个是9月11日在睢县举行的纪念苏金伞诗会。当"苏金伞"这三个字跳出来时,我下意识地想起十四年前的那一幕,即刻就定下了这个时间,丝毫没有一点犹豫。  相似文献   

19.
<正>古人云:"吾道一以贯之";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都江堰2270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哪些因素贯穿始终,不变如常?又有哪些因素随着时与势的更易而不断变化?让我们从都江堰的"变化"与"永恒"两个方面,来探求都江堰的发展轨迹,阐释建设与保护都江堰的辩证关系,从而对我们更好地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冯广宏 《中国水利》2004,(18):79-83
都江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目标综合利用水工程.从建设、管理、改革、更新等多方面可以看出,古堰自始至终均保持发展态势,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精神.不断自我更新的都江堰被人称为"都江堰现象",都江堰已不仅仅是一个世代造福子孙的水利工程,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