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岩土工程界》2007,10(11):14-14
10月中旬新中国成立以来玉溪市投资最大的工程——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历经4年艰苦施工,在九溪段挖通后,实现了从星云湖西岸至红塔区的全线大贯通。预计11月15日可实现通水,届时,抚仙湖的水将能倒灌进星云湖,其Ⅰ类水质将能改善星云湖劣Ⅴ类水质。此外,星云湖可以摆脱高水位运行带来的防洪压力,流出的水通过湿地净化将可变为Ⅲ类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为保障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在江苏平原地区陆续兴建众多生态水源地工程,运用生态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改善水源。以连云港市应急水源地工程(蔷薇湖水库)为例,对蔷薇湖水环境特点、水质维护技术线路进行了介绍,对水质常态维护管理及富营养化应急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开展了引江济太和引江济巢工程对太湖和巢湖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关键指标TN和T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太湖贡湖湾超过Ⅲ类地表水标准的指标为TN、BOD5和TP,引水期长江及入湖的TN和TP浓度基本高于贡湖湾;巢湖东半湖超过Ⅲ类地表水标准的指标为TP,长江水的TP和TN年均浓度均高于巢湖东半湖;在长江现状调水水质下,引长江水入太湖和巢湖不能有效降低两湖水源地TN和TP浓度。可见,外调水源虽增加了水量,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富营养化问题,必须坚持水量与水质并重,持之以恒地进行入湖及内源污染治理,从根本上实现湖体及水源地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4.
城市受污染景观湖的治理,是提升城市整体水环境质量面临的重大挑战。深圳市荔枝湖为人工景观湖,湖水为地表Ⅴ类水质,通过制定“岸水统筹、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清淤、生态修复、应急保障恢复和长效运维”五大工程措施,实现了湖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面源污染逐渐成为我国地表水体的主要污染源,采取工程措施对其进行控制,有利于保护湖库水质及防止富营养化。随着人工湿地技术的兴起,将其运用于面源污染控制与湖库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结合重庆市南湖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的设计,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水质与水量确定、工艺流程及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和特点,并对其运行费用和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类似水源地保护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军  林艳  张媛  刘淼  胡玲 《市政技术》2007,25(6):467-470
通过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人工湖2006年全年的水质检测分析,选用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为聚类指标,采用灰色聚类法对人工湖春、夏、秋、冬四季的水体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湖成湖一年内,湖水年平均水平处于中营养级状态,其中,春、秋、冬3个季节湖水处于中营养级状态,且水质已与富营养化水质接近,而夏季湖水已经达到了富营养化水平。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揭示了其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为人工湖以后的水质保持及富营养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新薛河入湖口人工湿地工程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流域入湖河流和湖泊水体污染严重、湖滨湿地功能退化等问题,设计了新薛河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采用生态滞留塘+多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工艺。运行结果表明,工艺出水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保证了南四湖入湖河水水质,同时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恢复了湖滨带湿地的生态功能,并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某河道为饮用水源地水库入库河流,由于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入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要求。为有效控制和治理河道面源污染,启动了河流水环境治理工程,根据流域面源污染源分布特点,进行分类、分区的综合整治:清水产流区设置截洪沟将山体干净的初雨直接导入水库;污控净化区内上游居住区、工业区设置初雨径流的调蓄和处理设施,下游农田区设置生态沟渠和滞留塘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出流缓冲区,采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建设生态型护岸,削减入河面源污染负荷;入库段设置入库库湾林和水库前置库,最终确保入库水质达标。工程完工后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河流入库水质已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磁湖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综合水质为V类。针对磁湖水质现状,分析各种人工湿地的优缺点,确定去除有机物效果更好的平流潜流人工湿地作为本次可行性研究模型。在南半湖的西南角李家坊附近建立总面积为40000m2的平流潜流人工湿地技术对湖水进行净化,即8个5000m2的人工湿地单元进行组合,每天净化10000m3湖水,人工湿地水力负荷为0.25m3/(m2·d)。湖泊原水通过布水系统进入湿地之后,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出水中的各类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NH3-N,49.9%;BOD5,34.5%;CODMn,34.9%;TN,46.2%;TP,61.2%。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均可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0.
某公园人工湖水质富营养化严重,采用异位净化、原位修复和水力循环为主的技术体系进行水质改善,工程运行至今,除总氮外,其余人工湖湖水水质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Ⅴ类水体要求。实践证明,采用异位净化、原位修复和水力循环为主的技术体系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水质改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阳澄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对策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阳澄湖湖体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维持在Ⅲ类、总氮指标长期为劣Ⅴ类、总磷指标为Ⅳ~Ⅴ类,湖体水质呈现富营养化,饮用水源地水质存在安全隐患。分析表明,该流域水质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给流域带来的巨大压力;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面源作为主要的氮、磷排放源未引起足够重视;已有的研究多按政府职能分别立项,以流域为对象的一体化系统研究不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协调不够等。针对阳澄湖水环境整治的紧迫性,提出了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措施、面源污染的治理对策,此外在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强调了同步实施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理市洱海水质改善面临的技术考验,在《洱海环湖截污工程PPP项目》的基础上,研究了洱海面源污染调蓄处理技术方案,首次提出面源污染控制空间格局和污染源多级阻力面理念.该方案以海绵蓄渗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态塘库、生态湿地构建了城镇面源污染控制四级调蓄处理系统;以生态塘库、生态河流、湖滨生态带构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饮用水源污染日益严重、在无自来水设施的地区生活用水水质得不到保障的现状,采用电凝聚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考察了其对水源水中细菌、浊度、CODMn的去除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便携式电凝夥膜一体化装置,采用该装置对东湖水和长江水进行了处理.出水水质符合城镇供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嘉兴市地处杭嘉湖平原,饮用水水源为地表河网水,历史上受到严重的污染。回顾了近40年来,随着水源水质的变化和饮用水标准的不断提高,嘉兴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应对措施和发展历程,总结了从常规处理工艺到生物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以及水源湿地技术的发展必要性和特点,尤其是根据科学原理,以工程技术措施系统解决冬季低温期除氨氮的难题,为饮用水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5.
竹皮河为季节性雨源型城市河流,存在污水直排、底泥淤积、季节性干涸等诸多水环境问题,导致其水质恶化严重,水生态系统受损,自净能力较弱。为恢复竹皮河生态系统多样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水质长效保持,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湿地、原位微生物修复、生态砾石河床、水生植物恢复等多种生态治理技术集成,实施河道生态补水、生态净化、生态修复三大工程,重建生态系统多样性,实现水质自然净化。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竹皮河城区段下游水体水质逐步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工程设计为雨源型城市河流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昆山市给水工程改善水质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昆山市的供水现状以及已实施的、将要实施的一系列改善水质的措施,包括:在全市实施区域供水,逐步用以阳澄湖为水源的规模化水厂替代分散在各镇、村的以地下水和内河、湖泊水为水源的水厂;实施水源生态保护工程,改善原水水质;改进水处理工艺,提高供水水质;对受到微污染的原水采用生物预处理和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实施分质供水。  相似文献   

17.
巢湖饮用水水源污染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巢湖饮用水水源区受污染的状况,分析了水源污染给城市供水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供水企业在改善水源水质、提高工艺技术、加强生产管理等应对污染的方法和技术.生产实践表明,减少排入水源区的污水量、改善取水条件、原水预氯化杀藻、引入优质水源作为应急对策等措施可有效改善原水水质,粉末活性炭投加、生物膜接触氧化法、化学法除氨氮等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净化效果,确保了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8.
改善南四湖水质的关键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落实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战略规划,南四湖地区已积极开展了“治、用、保”并举的小流域综合治污计划,根据目前南四湖流域治污工程的建成率及南四湖水质现状,通过分析现有资料数据和总结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工业污染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经费、面源污染、考核督办机制等6项影响南四湖水质改善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陵明珠”玄武湖作为南京的核心生态斑块与重 要游憩地,其水环境治理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 玄武湖周边城市建设前后的水文过程差异,聚焦水系水域、 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方面解读玄武湖水环境系统退化的成 因,针对湖泊水环境的状况,采取生态恢复法则,探索城市 湖泊水环境生态恢复的路径,旨在最大限度改善湖泊小流域 自然水文过程,结合拟自然的代偿性工程措施作为补充,运 用生态智慧修复、优化城市湖泊水环境,对于众多城市湖泊 面临的共性问题具有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金陵明珠"玄武湖作为南京的核心生态斑块与重要游憩地,其水环境治理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玄武湖周边城市建设前后的水文过程差异,聚焦水系水域、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方面解读玄武湖水环境系统退化的成因,针对湖泊水环境的状况,采取生态恢复法则,探索城市湖泊水环境生态恢复的路径,旨在最大限度改善湖泊小流域自然水文过程,结合拟自然的代偿性工程措施作为补充,运用生态智慧修复、优化城市湖泊水环境,对于众多城市湖泊面临的共性问题具有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