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玲  彭学超 《石油物探》1995,34(2):57-70
本文在对万安盆地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综合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了地震层序和地震相,结合本区地质和钻井资料,对各地震层序和地震相的地质年代与沉积环境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地震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是大庆油田寻找后备储量的新领域,但由于研究程度较低,至今未取得重大突破.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成8个地震层序,即Sq<,1>--Sq<,8>.利用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结合地震反射同相轴的振幅和连续性等参数,在研究区目的层(Sq<,1>--Sq<,5...  相似文献   

3.
4.
利用在南沙中部海域所采集的大量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资料 ,对南薇西、南薇东和永暑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及地震层序划分 ,对其反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并对各地震层序的地质时代进行了探讨。在进行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进行了分析 ,这为研究该区沉积盆地的油气生储盖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在突尼斯的东部边缘,中新统灰岩、泥灰岩和硅质碎屑沉积出露差,并且缺乏具有年代特征的动物群信息。这些层系的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的细分仍没有明确地确定。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地下构造分析,对这个边缘地区(Cap Bon地区、Hammamet海湾和Sahel地区)进行了地下层序的区域性研究,因而识别了从Langhian到Messinian时期的7个三级沉积层序,这些沉积层序的边界以下超和上超/顶超关系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南海中建南盆地地震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建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部陆缘的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表明盆地内具有形成油气圈闭的生储盖条件,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利用多道地震调查资料和周边地区的地质资料对盆地进行了地震地层分析,解释了5个地震反射界面,划分出3个地震超层序和5个地震层序,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各地震层序的地质属性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盆地发育有全新统-上新统、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渐新统-上始新统、中始新统-古新统等5套地层;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早期为陆相沉积,逐渐发展为现今的浅海-半深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Cross 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划分为1 个二级层序, 5 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的顶界面为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面, 底界面为延长组的底, 最大湖泛面为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的张家滩页岩。在二级层序内部, 依据沉积间断面、湖泛面、冲刷面、沉积转换面及岩性转换面, 可识别出三级层序, 并总结了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依此特征对地震大剖面进行了层序解释, 分析了延长组地层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岩心、钻井、测井和地震等多种资料,建立了吐哈盆地前侏罗系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标志,将吐哈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划分为四个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等时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的分布。研究结果认为,构造作用是控制本区基准面旋回形成的主要因素。多种资料证实,吐哈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发育简单前陆、双前陆和背驮式前陆三类沉积凹陷;缓坡和陡坡型两类沉积模式。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三储盖层发育广泛。基准面下降早期是烃源岩的主要形成期,基准面上升期形成的下储上盖新组合是盆地最有利的储盖组合,有着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川西DY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地震相分析与沉积相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Y地区是一个构造相对复杂的勘探新区,现仅有DY1井钻遇目的层须家河组二段。以往针对该层的沉积相研究还停留在区域认识的基础上,无法为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沉积相带及有利储集区。为此针对该区目的层段,运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地表露头资料、区域沉积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以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地震数据为基础,采用地震相典型剖面人工解释与地震工作站软件平面预测相结合的手段,对其进行地震相平面展布预测,同时结合DY1井钻井资料和测井相解释结果,对沉积相带划分提出了新的认识。结果证实研究区须家河组二段地层属于三角洲沉积,主要的沉积亚相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有利储层为位于后期构造变形轴部的叠置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层致密,但裂缝发育。预测结果与DY地区正在钻探井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0.
南沙曾母盆地地震反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母盆地地震反射剖面上解释出三个地震波组:T1、T2和T5(Tg),部分地区还存在T3波组。利用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进行地震地层学解释,划分出三个反射层序。分析其地震反射波组特征、重力及磁力异常的特征,认为曾母盆地东北部的南薇南拗陷和北康台地属南沙地块,其余部分属加里曼丹地块,它们在始新世末至早渐新世缝合,曾母盆地是发育在这一缝合线附近的前陆盆地。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看,曾母盆地具理想的生储盖组合,可能是我国寻找油气资源的又一潜在的战略基地。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地震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中煤系的广泛发育对地震速度和振幅的变化造成较大的影响,使得利用地震相研究薄层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但在较密的二维测网上组合振幅异常在平面上的展布形态和延伸趋势,对于预测某些适当厚度的沉积体仍有较好的效果.根据侏罗系的各种反射标志,总结出该区八种地震相类型,解释为冲积扇、河道、三角洲、湖泊、沼泽等沉积相."湖沼相"是该区侏罗系主要的生油相带,主要的储集相为河道相.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柴达木盆地第三纪的地质背景,可以将该盆地古近系与新近系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再辅之以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在研究区的古近系与新近系地震反射剖面上可以识别出7种地震相,分别是平行席状地震相、亚平行波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充填地震相、丘状地震相、透镜状地震相和发散地震相。地震相的分布和演化受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在测井和钻井资料约束下的地震相解释能够重现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体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13.
滇西陇川盆地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陇川盆地是上第三系微型箕状断陷盆地,是在滇西区域压扭背景上产生的右旋张扭力学机制条件下,经过早期拉分作用、中期右旋张扭以及后期拉张-挤压复合作用形成的拉分-走滑盆地.这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解释云南怒江以西第三系微盆地群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云南景谷盆地中新统生油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系统的有机地化研究后认为:下中新统三号沟组暗色泥质岩系是盆地重要的烃源层,中-上中新统回环组暗色泥质岩系是潜在的烃源层。中新世良好的古气候条件和还原的沉积水介质环境有利于中新统生油岩系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地震相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水下地形地貌建立了柴达木盆地陡崖区、斜坡区、湖凹中心区地震相模式。前两区普遍发育三角洲、冲积扇、水下扇、河道砂体、河口砂坝、砂层等,是油气的储集体;后一区则主要发育泥质生油岩。在此基础上,作者绘制柴达木盆地早、中、晚、末四个阶段的地震相平面展布模式图,展示了盆地沉积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储集岩、生油岩的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30余条地面剖面,结合钻井、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演化特征。认为石炭—二叠纪为一个完整的海进至海退旋回期,在海进初期和海退末期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积时期。将石炭—二叠系划分为下石炭统(包括个别地区的下二叠统下部)混积陆棚沉积体系;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下部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下二叠统上部至上二叠统的陆源碎屑沉积体系。根据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分析化验结果以及生物组合面貌,对古地形、古温度等古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中新统分布广泛,厚达7000米,可否成为有前景的生油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以微体古生物群的组合生态为据,探讨其沉积环境,试图从一个侧面为生油层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结合准噶尔盆地的探井资料,将盆地火山岩的地震反射特征分为三类(反射良好、反射中等、无反射),它们在地质时代上有大致的对应关系。根据反射特征和火山作用的规律,指出石南1井处于火山口附近,火山的侧向喷发形式保存了较完整的火山锥形态,石南凹陷有较多的大山岩分布,上覆层以上二叠统乌尔禾组和中上三叠统为主;准噶尔盆地海西褶皱基底存在大量的中基性喷发岩和侵入岩,沉积岩的反射一般在一个小范围内存在,是基底内部相对平稳地段的泥盆-石炭系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19.
对 H盆地 L 区块下白垩统常规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相分析 ,根据地震相单元的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 ,划分出 7种主要的地震相。依据陆相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沉积体系分布模式以及钻井资料 ,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 ,预测了下白垩统沉积体系的分布 ,指出主力生储盖组合位于 A层序上段  相似文献   

20.
H盆地L区块下白垩统地震相分析及沉积体系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H盆地L区块下白垩统常规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单元的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划分出7种主要的地震相。依据陆相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沉积体系分布摸式以及钻井资料,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预测了下白垩统沉积体系的分布,指出主力生储盖组合位于A层序上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