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济阳坳陷古生界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层序地层理论与基准面旋回分析方法,结合钻井、地震、测井方法,将济阳坳陷古生界划分为3个超层序、14个三级层序,即馒头组-亮甲山组超层序A、下马家沟组-八陡组超层序B和本溪组-石千峰组超层序C。根据层序在区域地震剖面上标定结果,追踪解释4个超层序界面,建立了济阳坳陷古生界等时地层格架。测井约束反演剖面上,超层序显示清楚,自下而上呈现低阻抗、高阻抗、低阻抗三分现象。层序界面的主要识别标志有不整合面、岩电性突变面、河流冲刷面、颜色突变面,其中不整合界面为超层序分界面,其余可作为三级层序的分界面。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济阳坳陷地震层序的划分标准,建立了济阳坳陷古生界层序地层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
塔中地区前中生界层序地层特征与非构造圈闭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前中生界发育4级不整合面。根据不整合面发育特征,将震旦系-二叠系划分为3个I级层序、9个Ⅱ级层序和19个Ⅲ级层序。塔中地区古生界各种类型非构造圈闭的发育均与多期重大不整合面(地层削截面、超覆面、缺失面等)及层序界面密切相关,可划分为三大类10个亚类,主要分布在I级层序震旦系-下奥陶统巨层序(MSI)和中、上奥陶统-泥盆系巨层序(MS2)顶面的上、下岩性段内,规模很大,是寻找非构造油气田(藏)的重要勘探领域。图3表1参8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普光气田主体碳酸岩沉积体系和各种微相特征深入研究,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对普光气田主体井层序界面进行识别与划分。研究表明:主要发育有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面、水下沉积间断层序不整合面、局部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和岩性岩相转换界面等五种三级层序界面,同时发育岩性的突变面、沉积相转换面、GR值正向漂移和成岩作用变化等四种四级层序界面。普光102-1井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可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两个三级层序和九个四级层序,并对其中可作为有利储层的层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层序地层格架。依据区域性不整合面、沉积相突变界面及地层叠置样式转变面,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将巴什基奇克组划分为由一个完整的湖平面升降旋回构成的二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其内部可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及地震资料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了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扇三角洲主要为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为进积型和退积型2类;分析了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了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依据,对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该区侏罗系沉积韵律及基准面旋回清楚。通过对区内约200口井测井曲线特征、岩性特征、沉积微相变化的分析研究认为,其侏罗系可划分为6个长期旋回、18个中期旋回和若干个短期旋回。其中长期旋回界面基本上以地层系、统、组为单位,层组间的界线多为不整合面,可见大型冲刷间断面或侵蚀面和岩性、岩相突变面,但在研究区则多为整合接触,表现为一套具有较大水深变化幅度的、彼此间有成因联系的地层所组成的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序列;中期旋回界面为一套水深变化幅度不大的、彼此间成因联系密切的地层叠加所组成的湖进—湖退沉积序列,反映同一沉积体系中相似或相邻相序的进积—退积组合的测井相转换面和突变面,可见间歇暴露面,较大规模的冲刷面和岩性、岩相的突变面或均变面。经上述分析后认为,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侏罗系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层位为三工河组(LS3)和头屯河组(LS5)。  相似文献   

6.
渤中凹陷古近系构造层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构造发育史和沉积特征,渤中凹陷古近系可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及9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界面为区域不整合面,三级层序界面在凹陷不同部位分别为局部不整合面、顶超面、下超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根据边界断层和古地貌特征,渤中凹陷斜坡带层序构型分为陡坡型、缓坡型、断阶型,分别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系。构造演化阶段性、边界断层、斜坡带古地貌是控制渤中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和层序构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塔中地区古生界层序地层学与非构造圈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地区古生界发育4级不整合面。根据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将塔中地区古生界划分为3个巨层序、8个超层序和19个三级层序。不同类型的非构造圈闭均与多期重大不整合面(地层削截面、超覆面、缺失面等)和层序界面的分布相关。将塔中地区古生界非构造圈闭划分为三大类、10个亚类,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非构造圈闭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各种非构造圈闭主要集中在一级层序MS1、MS2顶面的上下岩性段内,且规模很大,是塔中地区勘探的重要领域。此研究对在塔中地区寻找非构造圈闭油气藏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Cross 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划分为1 个二级层序, 5 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的顶界面为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面, 底界面为延长组的底, 最大湖泛面为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的张家滩页岩。在二级层序内部, 依据沉积间断面、湖泛面、冲刷面、沉积转换面及岩性转换面, 可识别出三级层序, 并总结了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依此特征对地震大剖面进行了层序解释, 分析了延长组地层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纵向上,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中可识别出了18个三级层序、5个超层序和2个超层序组。平面上同,由西往东奥陶系沉积由碳酸盐台地依次过渡为斜坡相和盆地相,其层序的发育呈现由西向东的不断前积,一系列呈前积型的层序向东下超在一个较大规模的下超面上。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三级层序界面导致的短暂暴露及其同生期的成岩作用对台地边缘礁滩相储集体的改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与高级别层序界面相对应的大型不整合面是控制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两条实测剖面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分析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荆门-当阳盆地厚度约为1200m的上三叠统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不整合面、岩性岩相转换面、河流冲刷侵蚀作用面等.从TS1-TS2到TS3-TS4沉积物组构从低能到高能的变化,表明层序发育特征受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等因素的共同控制,研究区经历了从湖沼体系到冲积体系的转变.九里岗组以湖沼体系薄基底型含煤细粒沉积旋回为特征.盆地物源供应相对不足;王龙滩组以发育冲积体系厚基底型砂岩为主的沉积旋回为主,代表构造活动加强,盆地处于过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11.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对震旦系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大川中地区近期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与盆地周边露头资料,探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不同时期不整合发育特征,研究古隆起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发育震旦系不整合、古生界不整合、中生界不整合等重要区域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发育特征和剥蚀量,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雏形期、发育期、稳定埋藏期和调整定型期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古隆起构造演化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整合控制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古岩溶储集层的发育;古隆起构造演化控制了有机质热演化及油气运聚过程;古隆起形态变迁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消亡。  相似文献   

12.
论沉积层序级别的划分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沉积层序的级别有2种划分系统,分别以基准面变化的相对频率和相对振幅为基础。介绍与评述了这2种划分系统,并提出了针对塔里木盆地沉积层序级别划分的建议。在塔里木盆地已识别出来的24个3级层序的基础上,按不整合面积占层序边界面积的不同比例,将震旦系到第四系地层划分为6个1级层序和14个2级层序。古生界地层的1级层序与构造层不一致,反映了塔里木克拉通盆地阶段除构造活动外,还存在海平面变化的强烈影响;中、新生界地层的1级层序与构造层相符,反映了塔里木前陆盆地阶段构造活动对层序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构造活动是形成1级至3级层序的主控因素之一,而不同盆地的构造背景和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活动强度大都不同,因此,各盆地都有其独特层序级别系统。图5表1参11(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3.
Phanerozoic deposits on the East-European platform are represented by four megasequences: Lower Paleozoic, Middle-Upper Paleozoic. Mesozoic and Cenozoic. Each megacycle includes several depositional cycles. A correlation may be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source rocks and commercial production and the depositional and geotectonic megacycles and cycles. The formation of major gasfields (Orenburg, Shebelinka, Astrakhan and Vuktyl) during the periods of upward tectonic movement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Various orders of sequence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Tarim Basin from unconformities. Three mega-sequence groups, six mega-sequences, sixteen super-sequences and forty-two sequences were determined from the Sinian to the Quaternary. The mega-sequences and super-sequence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cally tectonic events occurring in both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margins of the Tarim plate. The global sea level changes only worked to control formations in the tectonically stable periods or in the low order sequences. The sequences had close relationship to the source rocks, reservoirs and cap rocks, and the tectonic events determined the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The three mega-sequence group cycles, including the early cycle-the Sinian-middle Devonian, the middle cycle-the upper Devonian-Triassic, and the late cycle-the Jurassic-Quaternary, corresponded to three reservoir formation cycles. So,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local tectonic events controlled both the sequen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Tarim Basin.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研究大量地震反射剖面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地质成果,进行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将塔里木古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划分为震旦—奥陶系、志留—泥盆系和石炭—二叠系等3个超层序,进一步划分出9个层序,确定并讨论了每个层序的地质属性、地质时代、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样式。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古隆起的厘定、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隆起对于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具有重要意义,沉积盆地边缘的古隆起是探讨盆地构造-沉积分异与造山带演化的重要窗口。基于新的二维、三维地震与深钻井资料,从不整合面解析与古构造复原的角度,发现与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的马家滩古隆起,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在浅层(石炭系之上)冲断滑脱构造变形系统之下的原地系统中发育古隆起,为基底凸起之上的同沉积隆起,与之相关的不整合主要发育在长城系与蓟县系、蓟县系与中-下寒武统、寒武系与中-下奥陶统、奥陶系与上石炭统之间。马家滩古隆起发生了3次较大幅度的隆升剥蚀,缺失青白口系、震旦系、上寒武统、上奥陶统、志留系-下石炭统。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底部不整合面的时间间隔分别约为94.0 Ma、18.7 Ma与152.9 Ma。长城纪以来,马家滩古隆起经历了3期伸展-聚敛旋回,但拉张与挤压程度不大。长城纪中期正断层活动形成古隆起雏形,蓟县系向其超覆,蓟县纪末期隆升剥蚀并定型;古生代下沉与隆升幕式发展;上石炭统-二叠系的稳定沉积使其埋藏,表现为继承性古隆起。马家滩古隆起对寒武系-奥陶系高能相带及白云岩、岩溶等储集体的发育有重要控制作用,中元古界油气成藏组合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组合为有利的远景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巴楚—麦盖提地区不整合面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巴楚-麦盖提区块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而这些不整合面与油气藏的形成密切相关。迄今为止,该区块发现的岛山气藏与和田河气均与不整合面有关。通过对巴楚-麦盖提区块主要不整合面发育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共发育6个不整合面,其中主要的不整合面为奥陶系顶、三叠系顶和上新统底部的3个不整合面,按不整合面的性质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可划分为4种类型,它们均不同程度地控制着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里东古隆起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震旦系及下古生界重要的含气领域,近年来在该区连续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为厘清该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该古隆起自发育以来,经历了震旦纪晚期的整体掀斜与雏形发育、寒武纪—奥陶纪的同沉积隆升、志留纪的联合隆升、泥盆纪—石炭纪的长期隆升剥蚀、二叠纪的整体沉降沉积与区域盖层形成、三叠纪—侏罗纪的古隆起东段高点南迁、白垩纪—新近纪的古隆起西段强烈变形等7个主要演化阶段;②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油气聚集,经历了志留纪—三叠纪古油藏形成、侏罗纪—渐新世古气藏发育与中新世以来的气藏差异演化等3个主要时期;③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和古气藏主要发育于乐山—资阳—高石梯—龙女寺一带及其以北地区,尤其是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古隆起西段构造运动强烈,而古隆起东段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更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结论认为,高石梯—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及其北翼,不仅是下古生界构造圈闭型气藏最有利的发育区,而且也是寒武系与奥陶系顶部岩溶型岩性圈闭气藏最有利的发育区;后者将成为该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