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凝Fe_(60)Cr_(27)Al_(13)合金显微结构的电镜分析孟祥敏,章靖国,吴玉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固体原子像实验室,快凝非平衡合金实验室,沈阳110015;冶金部上海钢铁研究所)电热材料Fe-Cr-Al合金用快凝法制备时因大幅度提高Cr...  相似文献   

2.
TEM研究表明,低碳(0.01-0.03wt.%C)Fe-(15.25)Cr-(4,5)Al合金经1200℃固溶处理后再于475-540℃时效时,碳化物迅速在晶界、位错等昌体缺陷处析出,晶界碳化物近于连续,晶界两侧形成析出带,析出相的衍谱与Cr23C6和Cr7C3基本吻合,在含0.4wt.%Y的FeCrAl合金中,含2相的衍射谱与六方α-Fe17Y2相的谱吻合,该相俘获碳原子的作用使合金在时效时不  相似文献   

3.
从适用于磁头芯的角度评述了软磁薄膜的新进展,最近十年研究出多种饱和磁通密度超过1.0T的合金薄膜和由普通材料Fe-Al-Si制得的薄膜以及钴基非晶态合金薄膜。几科报导的所有具有高饱和磁通密度的材料都是铁基合金、针基微晶合金和针基多层膜合金。  相似文献   

4.
Fe在高纯铝中的存在状态(固溶状态或Al3Fe,AlFeSi金属间化合物析出状态)直接影响铝在盐酸溶液中的腐蚀速度,从而对腐蚀箔的静电容量有极大影响。介绍了近年来日本专利中关于防止Fe、Si析出的轧箔工艺,即高温固溶处理后在数分钟内完成热轧,使Fe、Si来不及析出,这样,99.98%Al就其Fe、Si析出量而言,实际可达到99.99%以上铝的水平。更进一步,控制Fe、Si析出分布状态(弥散状分布)的轧箔工艺,有可能用99.93%~99.98%铝得到99.98%以上纯度铝同样静电容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SiGe合金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与较低的结晶温度,比Si更适合用作薄膜晶体管(TFT)。最近,我们已证实,利用Al2O3作多晶SiGeTFT的门绝缘子,可使界面得到显著改善。虽然已经证明,由Si缓冲层的高温氧化形成的SiO2可改善界面质量,但是还不清楚在SiGe有源层与Al2O3门电介质之间插入一α-Si缓冲层能否进一步提高界面的质量。在本研究中,对于有、无α-Si缓冲层的多晶SiGeTFT的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化学平衡法研究Sm—Fe—N体系的热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NO2的混合气体与Sm-Fe合金和Sm2O3(S)的平衡实验是Al2O3或ZrO2坩埚中进行的。合金上方的气相中氧分压是用固体电池测定的、所设计的电池为M0|M0,M0||ZrO2(MgO)‖Pt,O2|M0,与合金钐成平衡的氧化物确定为Sm2O3(S)。  相似文献   

7.
Al3T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比重小、热强性高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好等特性而引人注目,可望成为新的轻质高温结构材料。但Al3Ti具有有序四方DO22结构,很脆。用Fe、Mn、Cr、Ni等元素替代合金中一定量的Al,可将DO22结构转变成高对称性的有序立方L1...  相似文献   

8.
对用电沉积方法制备稀土-铁系金属合金功能性薄膜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从二甲亚砜溶液中电沉积La-Fe-Co合金的研究发现,镀液中La3+的含量应运高于Fe2+及Co2+的含量,才能有La沉积出来,控制镀液组成可获得含La量在3%左右的La-Fe-Co合金镀层,镀层外观为灰白色。工艺条件对镀层组成影响不大,电镀过程中,二甲亚砜也被还原使镀层含硫,镀液阴极电流效率仅为20%~30%。  相似文献   

9.
利用2kWCO2激光器对不同合Si量的AI-Si合金进行了搭接扫描熔凝处理,通过SEM和TEM对激光熔凝处理后Al-Si合金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通过测定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阳极极化曲线,讨论了激光熔凝处理对AI-si合金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处理可改善Al-Si合金在10%H2SO4和10%HNO3溶液中的耐蚀性,而对Al-Si合金在10%HCl和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阳极氧化电压谱图(AVS);I-V特性和Fiske台阶电压测量,我们研究了Nb超导量子结构中AlOx-Al厚度对其特性的影响。发现AVS中AlOx-Al与Nb电极之间的界面陡度和I-V特性取决于AlOx-Al厚度,Nb|A|Ox-Al|Nb结的最小最佳沉积Al层厚度为7nm。由Fiske台阶电压,AVS中的Al峰和I-V特性的畸变,证实了结中Al/Nb间由常态Al而引起的亲近效应的存在,并用McMillan理论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985年,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公布了固体热物理性能研究小组的报告,报告分析适用数据并给出了推荐值:Al2O3、Cu、W和Fe的比热,Cu、Si、W和Al2O3的热膨胀,Cu、Fe、W和Pt的电阻率,Al、Cu、Fe和W的热导率以及Pb、Cu和Pt的绝对热功率。研究小组组长由Y.S.Touloukian教授担任,直至1981年去世后,由Merrill Minges博士担任。自上述报告  相似文献   

12.
基于能量最小近似模型,研究了应变异质结外延材料中,产生Frank-Read源以释放失配应力所需GeSi合金缓冲层的厚度.对GexSi1-x/Si进行了具体计算,其结果表明:产生Frank-Read源时缓冲层厚度要比临界厚度大得多,Lmin=1300A是钉扎点间的最小距离.计算结果与LeGoues等的实验结果相符.就作者所知,计算产生Frank-Read源时GeSi合金缓冲层厚度的工作,以前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3.
NEC研究先进的Al┐Ge┐Cu工艺据SemicondIntl1996年第6期报道:NEC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在不断观察Ge加入Al-Cu互连后的作用,以得到一种有实际生产价值的低温回流溅射工艺。这种使用低温回流溅射和化学机械抛光金属平坦化的Al-Ge...  相似文献   

14.
刘必荣 《量子电子学》1996,13(4):336-340
通过阳极氧化电压谱图(AVS),I-V特性和Fiske台阶电压测量,我们研究了Nb超导量子结构中AlOx-Al厚度对其特性的影响。发现AVS中AlOx-Al与Nb电极之间的界面陡度和I-V特性取决于AlOx-Al厚度,Nb|AlOx-Al|Nb结的最小最佳沉积Al层厚度为7nm。  相似文献   

15.
在InP衬底上用通常用晶格匹配(y=0.53)和晶格失配(y〉0.53)In0.53Al0.46As/InyGa(1-y)As层结构同时制作p-沟和n-沟增强型异质结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HIGFET)。获得1μm栅长e型p-沟HIGFET,其阈值电压约0.66V,夹断尖锐,栅二极管开启电压0.9V,室温时非本征跨导〉20mS/mm。相邻的(互补的)n-沟HIGFET也显示e型工作(阈值Vth=0.  相似文献   

16.
Fe,Si杂质含量对电解电容顺低压阳极铝静电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e在高纯铝中的存在状态直接影响铝在盐酸溶液中的腐蚀速度,从而对腐蚀箔的静电容量有极大影响。介绍了近年来日本专利中关于防止Fe,Si析出的轧箔工艺,即高温固溶处理后在数分钟内完成热轧,使Fe,Si来不及析出,这样,99.98%Al就其Fe,Si析出量而言,实际可达到99.99%以上铝的水平,更进一步,控制Fe,Si析出分布状态的轧箔工艺,有可能用99.93%-99.98%铝得到99.98%以上纯度  相似文献   

17.
一种监测钢盘腐蚀的光波导传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学明  朱永 《激光杂志》1999,20(6):44-46,49
本文提出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钢筋腐蚀监测的光波导传感方案该方案基于用金属膜层局部取代光波导的介质包层,构成腐蚀敏感膜,从而获取金属腐蚀信息。本文依据波导理论定性分析了该方案的腐蚀传感原理,提出了在光纤表面形成与钢筋材料相同的Fe-C合金膜的电化学镀膜方法,通过引入化学镀银夹层充当电镀负极,解决了光纤与Fe-C合金亲和性差的问题。在平板波导材料上研究了电化学镀膜工艺,并研制出含有Ag夹层的Fe-C合金  相似文献   

18.
以镍包Al_2O_3粉末为原料对γ-TiAl金属间化合物合金进行激光表面合金化,制得无裂纹、表面光滑、内部组织致密、厚度可达1.0mm、以快速凝固Al_2O_3硬质相为增强相的“原位”耐磨复合材料合金层,通过预热及缓冷可以消除涂层开裂现象。涂层与基体的结合为完全冶金结合,激光表面合金化后TiAl合金硬度及在滑动磨损及磨料磨损条件下耐磨性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 Ni8OCr20、Cr_3C_2、Ar、CaF_2/BaF_2四元混合粉末为原材料,利用激光熔敷技术在r-TiAl金属间化合物合金Ti-48Al-2Cr-2Nb表面上制得了以r一NiCr为基体、以初生M_7C_3及M_(23)C_6为耐磨相、以弥散分布颗粒Ag、CaF_2或CaAgF_4为自润滑相的高温自润滑耐磨复合材料涂层,涂层显微硬度大大提高且与基体呈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20.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弱束成像技术金属间化合物FeAl超塑性变形后的位错组态,发现一种由「100」位错和「010」位错构成的倾侧小角度晶界,该晶界做了一定的迁移运动而形成一系列台阶,本文讨论了该晶界的台阶形成机制及其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超塑性变形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