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尕斯库勒油田上干柴沟组的网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中南区。本文以录井、测井及钻井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其沉积背景、岩石类型、沉积粒度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砂体展布;识别出网状河道、网状汊道、水下网状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网状河三角洲泥等几种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并分析每种微相的沉积特征;比较了网状河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不同之处;建立了研究区网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河口坝、远砂坝等是本区的主要储集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文南油田文33断块沙二下沉积微相研究,定量得出了各小层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并分析出文33块S2下油藏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及各类相带的分布规律,为剩余油挖潜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文南油田注水开发老区投入开发时间长,一类主力层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状况,在老区开展沉积微相及相控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富集的一类相带侧翼及相带变差的区域,区域整体研究评价与局部精细解剖相结合,以小层沉积微相研究为重点,搞清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工艺技术集成进行精细调整挖潜。  相似文献   

4.
沙三中亚段是文东油田主要含油层段,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从研究沉积背景入手,在分析储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认为沙三中亚段以深湖——半深湖环境的轴向重力流沉积为主,发育有深沟道、浅沟道、近漫溢、远漫溢四种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清双河油田Ⅵ油层的储层发育特征,为该区剩余油的开发提供较为符合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对该区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划分,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分流河道间湾共六种沉积微相。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  相似文献   

6.
子长油田某区位于鄂尔多斯东部,缺乏对主要出油层系长6储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利用钻井取心、测井曲线等资料,对该区长6地层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研究表明:该区长6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呈北东一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7.
根据岩芯和钻测井资料,以地质相、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在对扶余油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单砂体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测井相模式,确定了研究区扶余油层的亚相、微相类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确定了扶余油层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通过沉积微相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打下坚地质实的基础。对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坝次之,远砂坝较差,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阿尔及利Zarzaitine油田F4油藏是一个海相环境的水下扇油藏。目前已经进入开发后期,本文通过地质静态研究和开发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油藏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关系。认为: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剩余油的分布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剩余油主要集中辫状水道侧缘和水道间微相储层内,呈零散状态分布。实践结果证实: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指导类似油田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微相研究必须依靠大量的岩芯资料和测井资料。在识别大相、亚相的前提下,岩芯资料是地下沉积相研究最重要的信息。但一个工区内所取芯的资料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借助测井的手段对沉积微相的展布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相似文献   

11.
剩余油研究,作为中后期提高油田产能的可靠途径,备受研究者关注。简要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两个因素: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同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简单探讨。最后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以提升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油页岩矿的沉积环境及油页岩资源分布情况,并介绍了国外诸多国家的油页岩开发利用现状,为中国油页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吴起油田长8沉积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起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岩石以细粒长石砂岩沉积为主。根据对研究区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垂向序列、测井曲线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成因标志综合分析,认为吴起油田长8主要为深湖相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体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2种微相类型。该区沉积微相对油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并非唯一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研究区有限的取芯资料,通过砂体的沉积特征、测井相特征及砂体的空间分布对北汉庄油田三垛组一段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三垛组一段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边滩、决口扇、泛滥平原、心滩、河道间5个微相。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单井剖面和井间剖面对比分析,研究沉积微相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并综合砂体厚度展布特征和地层厚度特征,编制了研究区内不同砂层组沉积时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结果表明,三垛组一段底部辫状河河道沉积微相沉积的VIII砂体在研究区是最好的储层。这种对储层的详细解释以及对其沉积微相的精细描述有助于优质储层的鉴别和分布预测。  相似文献   

15.
采用ICP-MS测试分析技术,对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中能指示沉积环境的敏感微量元素做了系统测试分析,采用GB/T 14506.28—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并探讨了相当硼含量、Sr/Ba、V/Ni比值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研究认为:研究区油页岩总体发育于深水湖泊中,该区油页岩磷含量普遍较高,可能由湖盆周围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带来。磷元素的输入为藻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形成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相似文献   

16.
临2—6块是受临2断层切割而形成的断鼻型油藏,Ng3^3段储层为河流相正韵律厚层砂岩,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在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Ng3^3段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挖掘难度大。为了充分挖掘剩余油,本文开展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水平井方案设计。实践表明,水平井技术对高采收程度油藏具有较大的适应性,使单元日油能力和油藏采收率大幅提高,实现了该类油藏特高含水期的高产稳产开发。  相似文献   

17.
底水锥进是导致薄层底水油藏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双层完井排水采油技术可以解放油层生产潜力。基于其原理并结合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和组K1h2^3。油藏的储层参数,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理想单井模型下油水层渗透率对排水采油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