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乌种"杨梅果实为试材,研究了核黄素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涂膜处理对采后杨梅果实在1℃贮藏期间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一1mmol/L核黄素或1%HPMC处理均可有效抑制杨梅果实在整个贮藏期间腐烂率上升和品质劣变。核黄素复合HPMC涂膜处理则较单一处理更为显著(p0.05)的抑制了杨梅果实在贮藏期间腐烂的发生,并降低了果实呼吸速率和MDA积累,从而维持了果实品质。同时,复合处理可显著(p0.05)诱导杨梅果实在贮藏期间花色苷合成相关酶,如PAL、C4H、4-CL和DFR活性的上升,从而使经复合处理的果实中矢车菊-3-葡萄糖苷、榭皮素-3-O-芸香苷、杨梅黄酮和总花色苷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均显著(p0.05)高于单一处理水平。结果说明,核黄素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涂膜处理在采后杨梅果实保鲜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乌种"杨梅果实为试材,研究了硼(四硼酸钾)处理对采后杨梅果实在1℃贮藏期间品质、蔗糖代谢及花色苷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0 g/L为杨梅果实最大有效硼处理浓度,采用10 g/L硼处理可有效降低杨梅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率并维持果实品质;10 g/L硼处理可显著抑制果实贮藏期间AI、SPS以及SS2(蔗糖合酶合成方向)活性的上升并提高SS1(蔗糖合酶分解方向)活性;同时,经硼处理的杨梅果实中葡萄糖和蔗糖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果实,而果糖、总花色苷和矢车菊-3-葡萄糖苷含量却高于对照水平。由此推测,硼元素可通过直接调控杨梅果实采后贮藏期间蔗糖代谢酶活性来积累杨梅花色苷前体UDPG,从而为杨梅果实花色苷的合成提供底物,最终起到促进果实花色苷合成和改善贮藏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采后UV-C辐照对软枣猕猴桃贮藏期间果实品质、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果实采摘后立即用不同剂量(1.05、2.1和4.2 k J/m~2)的UV-C辐照处理,随后跟踪测定其在室温贮藏和冷藏期间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UV-C处理能够提高果实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延缓果实硬度下降,并显著促进了果实总酚、总黄酮及总花色苷的合成与积累,有效提高果实贮藏期间的抗氧化活性。室温贮藏条件下UV-C处理果实酚类物质含量达到最大时的剂量及其效应时间为4.2 k J/m~2 UV-C辐照后贮藏5 d;冷藏条件下为1.05 k J/m~2 UV-C辐照后贮藏3 d。UV-C辐照处理可作为一种安全无毒的采后处理方式改善和提高软枣猕猴桃果实品质、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乙醇熏蒸处理对杨梅果实保鲜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乙醇用量熏蒸处理对乌种杨梅果实采后腐烂、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先将果实置于20℃下用100、250、500μL/L和1000μL/L乙醇熏蒸处理3h,然后转入1℃冷藏8d。结果表明:500μL/L乙醇处理能最显著的抑制杨梅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率和细菌总数的上升,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损失,维持其较高的硬度及VC含量;同时,乙醇处理还有效抑制了杨梅果实在贮藏期间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的下降,诱导果实中主要酚类单体物质杨梅黄酮和槲皮素-3-O-芸香苷及花色苷类主要单体物质矢车菊-3-葡萄糖苷的合成,抑制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清除率和还原力的下降,从而保持较高的果实抗氧化活性。结论:乙醇处理在杨梅果实保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粉红"杨梅果实采后抗氧化活性与内源激素的关系,研究了不同成熟度果实(10±0.5)℃贮藏期间果实颜色,抗氧化特性和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杨梅果实贮藏期间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下降,维生素C含量减少。CIRG值、花色苷和酚类物质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的提高而积累增多,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增强。采后贮藏期间,杨梅果实CIRG值与果实中花色苷的积累呈显著正相关,且抗氧化能力随着果实中花色苷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也呈显著正相关。IAA和GA3含量的降低,提高了杨梅果实采后对ABA和乙烯的敏感性。同时,贮藏前期ABA含量的增加,促进了杨梅果实对低浓度乙烯的生理响应,从而促进果实花色苷的积累和抗氧化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UV-C处理对杨梅采后品质及苯丙烷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譞  姜璐璐  王焕宇  金鹏  郑永华 《食品科学》2015,36(12):255-259
以“东魁”杨梅果实为材料,研究不同剂量的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处理对杨梅果实采后品质、抗氧化活性、苯丙烷类代谢产物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杨梅果实先用0、1.5、3.0、4.5、6.0 kJ/m2剂量的UV-C照射处理,然后转入5 ℃贮藏12 d。结果表明,3.0 kJ/m2 UV-C处理显著地抑制了杨梅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的发生,延缓了果实硬度和VC含量的下降,保持了果实品质;UV-C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查尔酮异构酶和肉桂醛羟化酶等苯丙烷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加了总酚、花色苷、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的积累,保持了果实较高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211-218
该文研究贮藏温度对血橙采后花色苷积累的规律及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变化。以‘Tarocco’血橙作为试材,3组不同温度贮藏60 d,测定血橙果汁色泽、花色苷、总酚、总黄酮含量、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及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变化。结果表明,4~6℃显著提高贮藏期血橙花色苷的含量,增加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PAL、CHS、DFR、ANS、UFGT)的表达量。贮藏60 d后,4~6℃组血橙果实中花色苷含量达到28. 36 mg/L,而15~20℃组花色苷含量为11. 07 mg/L,同时4~6℃组果实的总酚、总黄酮含量高于15~20℃组,且POD,PPO活性低于15~20℃组。因此,适宜低温贮藏能增加血橙总酚、总黄酮、花色苷的含量并提高血橙的抗氧化活性,从而维持果实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8.
草酸处理对塔罗科血橙采后花色苷积累和糖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塔罗科血橙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其贮藏期间花色苷含量、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等,研究草酸(oxalic acid,OA)处理对塔罗科血橙采后花色苷积累以及糖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OA处理显著提高了血橙在贮藏过程中的花色苷含量,同时提高了血橙果实中的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Ruby,PAL,C4H和F3’5’H)的转录水平以及果糖、葡萄糖、蔗糖的含量和糖酸比,其中以质量浓度为5 g/L的草酸(OA3)处理效果最佳,贮藏至20 d时,OA3处理组血橙果汁花色苷含量为13. 34 mg/L,而CK组血橙在贮藏至20 d时果汁花色苷含量仅为6. 50 mg/L,同时OA3处理组果实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均高于CK组及其他质量浓度OA处理组。血橙采后草酸处理能够有效改善塔罗科血橙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低温贮藏蓝莓果实易于腐败的问题,探讨一种可以改善蓝莓贮藏品质的保鲜处理方法。实验以‘兔眼’蓝莓品种为试材,在(4.0±0.5)℃、相对湿度75%的贮藏条件下,采用100 mg/mL阿拉伯胶+体积分数1.5%甘油(M1)、100 mg/mL阿拉伯胶+体积分数1.5%甘油+体积分数1.5%白色玫瑰茄提取物(white roselle extract,WRE)(M2)、100 mg/mL阿拉伯胶+体积分数1.5%甘油+体积分数2.5% WRE(M3)3 种可食性涂膜液对蓝莓样品进行涂膜处理,通过分析果实理化性质、抗氧化酶活力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贮藏的条件下,阿拉伯胶复合涂膜可以显著减缓蓝莓果实质量损失、降低腐烂率和延缓硬度降低(P<0.05),并能维持果实较高的总酚、花色苷含量和较好的感官品质,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力和降低果实表面褐变程度(P<0.05);且M3涂膜剂在抑制低温贮藏蓝莓果实PPO活力、维持果实总酚和花色苷含量、改善感官品质方面具有最佳效果。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可得出,M3涂膜剂对低温贮藏蓝莓的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于军香  郑亚琴  房克艳 《食品科学》2015,36(14):271-275
以蓝莓为试材,研究冷藏、壳聚糖涂膜、冰温和壳聚糖涂膜结合冰温贮藏对蓝莓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接冷藏相比,壳聚糖涂膜、冰温以及壳聚糖涂膜结合冰温贮藏都能有效延缓蓝莓果实贮藏过程中总花色苷、VC、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下降,蓝莓果实中总花色苷、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能更好地保持蓝莓的抗氧化活性。而壳聚糖涂膜结合冰温贮藏的效果优于单独采用冰温或壳聚糖涂膜贮藏。因此,壳聚糖涂膜结合冰温贮藏能较好地保持蓝莓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蓝莓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