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彬 《工程研究》2015,(1):116-118
<正>2015年1月20日,《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简称《工程研究》)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殷瑞钰院士主持,(按姓氏笔画顺序)王大洲、王佩琼、邓寿鹏、石耀霖、张柏春、张博庭、李伯聪、李洪钟、李增喜、杜澄、徐锭明、秦毅、顾基发、高随祥等委员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助理高随祥教授代表本刊主办方致欢迎辞。主编杜澄研究员回忆了本刊编委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材料、信息与制造领域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迅猛发展,在可预期的未来,"个人制造"会进入寻常百姓家,足不出户,我们就可以挑选甚至设计、制造自己"中意的"日常用品,甚至家具等大型物件;将来一周就可以盖好一栋个人风格的别墅,拎包入住也不是梦想;于是制造厂商大量消失,实体店家纷纷转行,大量富余劳动力急于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产业分工像发生了核聚变迅速整合,与此同时,环境治理面临新的严峻考验,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与形式大为改观……这就是3D打印技术可能带给我们的未来:未知、希望、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3.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工程(Engineering)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但不完全是上下游关系。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技术在先,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只是对石料进行了人为的加工,成为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器皿或武器;到了青铜器时代才有了人工合成的材料(青铜是铜与锡共熔的合金)。即使我国古代对世界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四大发明,也都属于技术的范畴。这些技术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社会文明的发展愈来愈快。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工程不仅是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的集成应用,更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工程研究也不仅因其系统性和综合性而需要工程技术界各类人士的参与,更因其实践性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而吸引了人文社科学术界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5.
《工程研究》2014,(2):222-222
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城镇化还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发动机.然而,世界各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欧美发达国家在早期探索过程中造成的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拉美国家“过度城镇化”出现的住房紧张、贫民窟、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日本“高度集中型城镇化”模式和韩国“大城市主导型城镇化”模式加重了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简称《工程研究》)杂志(邮发代号80-941)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并由北京中科工研工程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科工研公司)全权运营的期刊,是我国"跨学科工程研究"领域的第一份理论性、综合性杂志。  相似文献   

7.
前言     
今年,钱学森逝世一周年。明年,2011年迎来钱学森的百年诞辰。值此,本刊谨以专刊形式向这位工程学术大师、思想家表示深深的敬意。今天纪念钱学森先生,固然是因为他的令人感佩的爱国情怀。曾几何时,为了新中国的强盛,为了民族的崛起,他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裕生活,冲决阻挠,义无反顾地回到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祖国。感念之余,勇气可佩,精神可嘉!  相似文献   

8.
贾广社  曹丽 《工程研究》2009,1(1):14-16
现代工程是综合集成性质的,需要以跨学科的视野选择和建设工程,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统筹平衡协调,才能保证工程的多元化价值和多重目标实现,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9.
《工程研究》2013,(4):144
面向国内外工程建设和工程发展的实际,前瞻性地研究和传播工程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进展,实事求是地研究工程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多学科视角地研究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探讨工程与创新的公共政策议题,努力推动有关领域的学术发展,进而服务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周紫君  付宇  王辉 《工程研究》2013,5(4):418-427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政策法律等背景,回顾从1870年法国运输部成立至今140余年内法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第一阶段(1870年-20世纪40年代),侧重公路与铁路建设与管理;第二阶段(20世纪40-70年代),加快建设公路网,公路交通发展迅速;第三阶段(20世纪70-90年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施行铁路改革,发展一体化运输;第五阶段(2007年至今),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与生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阐述各阶段法国交通运输管理的侧重点,重点介绍了其现行行政管理架构;总结了其管理体制演变的特点,即采用大部制的形式且不断变革,趋向综合、宏观协调管理.提出对我国交通运输大部制管理与改革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周平  杨磊  渠涛 《工程研究》2011,3(3):297-304
道路交通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一直都是经济学家、城市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城市问题相继产生.因此,如何有效的结合道路交通,创造一个集约的城市空间结构,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道路...  相似文献   

12.
单菁菁 《工程研究》2011,3(3):240-248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加速聚集.从已有的国际经验看,在这一阶段城市快速发展与防灾能力不足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城市脆弱性将日益突出.作为目前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脆弱性,切实有效地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城市化安全和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借鉴...  相似文献   

13.
Du Shanshan  Han Fei 《工程研究》2011,3(3):280-287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policy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and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measures in coping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blem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工程研究》2012,4(2):171-180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n natur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nc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t also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urban spatial construc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the changes of overall spatial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in habitats, and destruction of the ecosystem cycle.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course of urban spatial renewal. Besid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from the adjustment of landscape pattern, improvement of urban habitats and ecosystem cycle so as to improve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different elements of urban spaces.  相似文献   

15.
《工程研究》2012,4(2):163-170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rural areas near big cities are facing or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evol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which lead to the gradual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urban agriculture. Moreover, urban agriculture appears as a new industry to merge into urban economic and modern life. There is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griculture and village construction, which could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become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end in urban areas. This paper firstly redefines urban agricultural concept and views the unban agriculture with dynamic perspective and puts it under the overall urban-rural system instead of the original structure (studying city on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ity, while studying country only with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untry). Second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griculture and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urban agriculture. Thirdly, it summarizes urb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path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last, the practice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Chengdu is introduced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 and advice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6.
邓波 《工程研究》2009,1(2):133-142
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研究必须把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坚持工程研究“经验转向”的立场下,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中实践与发展战略规划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分析,通过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反思,力图从工程研究的角度,来探索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思想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邓波 《工程研究》2011,3(2):132-148
本文首先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分析了城市建设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跨学科工程研究的视野,对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大虹桥”战略产生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及其历史的必然性,由此深入讨论了“大虹桥”战略的实施对于当前及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菅强  郭强 《工程研究》2011,3(3):222-232
城镇化本质上是人与土地产生新型关系的进程.因此,以何种方式聚集,怎样协调相互发生关系的人与地,便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对建立人、地合理配置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城市论和小城镇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6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小"两种发展模式都没有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人与地、人...  相似文献   

19.
李振宇 《工程研究》2011,3(2):105-112
低碳交通建设是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低碳城市交通建设刚刚起步,加上城市交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低碳发展的模式尚不十分清晰.本文首先给出了低碳城市交通的定义、内涵和特性,分析了我国低碳城市交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具体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振山  蔡建明 《工程研究》2011,3(3):233-239
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9.68%,我国城市建设已经步入关键时期,城市健康发展成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和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议题.审视过去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城市发展战略缺少全球化的视角,本文引入并阐述城市竞争力与健康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认识二者关系能够帮助城市更好地参与竞争,创造发展优势,克服或减少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