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废旧聚酯(PET)纺织品为原料,加入乙二醇(EG)使其醇解,经液相增黏制得再生PET切片,由熔融模拟纺丝制备了再生PET纤维,并对再生PET切片及再生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废旧PET纺织品加入乙二醇进行醇解再增黏可制备的再生PET切片特性黏数([η])大于等于0.65dL/g;再生切片可纺性良好,所得纤维横、纵向截面均光滑、密实,无明显结构缺陷;当乙二醇和PET纺织品质量比为1∶8时,所得再生PET切片的[η]为0.713 dL/g,其纤维具有较好的结晶性能以及良好力学性能,纤维的断裂强度为3.58 cN/dtex。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废旧涤纶纺织品的产业化循环利用,在前期小试研究的基础上,以公斤级废旧涤纶纺织品为原料,通过乙二醇(EG)蒸气脱色、EG醇解、回收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BHET)纯化及缩聚制得百克级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切片,并对再生PET切片进行模拟熔融纺丝,研究了回收BHET的纯度及色度、再生PET切片的结构及性能、再生PET初生纤维的性能。结果表明:回收BHET的纯度为98.69%、色度L值为99.46,其品质优于市售石油基BHET;由回收BHET聚合制备的再生PET的特性黏数为0.681 dL/g,端羧基含量为15 mol/t,色度L值为89.59、a值为-1.82、b值为2.99,各项指标均达到纤维级切片国家标准要求;制备的再生PET初生纤维的断裂强度为0.78 cN/dtex、断裂模量为0.42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82.98%,与石油基PET初生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模量及断裂伸长率相当;本回收方法为实现废旧涤纶纺织品“纤维到纤维”的化学法循环利用提供了可行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选用废旧聚酯(PET)布料、经过致密化处理制成半熔融致密料、熔融挤出料和团粒料3种致密化原料,再将废旧PET布料及其致密化原料在相同工艺条件下醇解、再聚合制得再生PET切片;对废旧PET布料、致密化原料及其再生PET切片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形式致密化处理后,废旧纺织品中PET的特性黏数([η])降低,PET大分子均发生了热降解,其中团粒料伴随有明显的水解,而经半熔融致密化处理后废旧PET中副反应产物最少,不同致密化处理原料的再生PET切片的性能不同,其中以半熔融致密料为原料所得再生PET切片的[η]相对较高,[η]达0.699 d L/g,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为1.63,端羧基含量为33.29 mol/t,二甘醇质量分数为1.70%,热稳定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最新专利     
再生基阳离子可染涤纶长丝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CN 103132175A/公开日2013-06-05/申请人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发明以废旧聚酯为原料,采用乙二醇解聚工艺解聚废旧聚酯成对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BHET)或聚酯低聚体,通过添加间苯二甲酸-二醇酯-5-磺酸钠浆料以及再生聚酯结构改性剂原位聚合制备再生基阳离子可染聚酯,再通过纺丝制备再生基阳离子可染涤纶长丝。本发明的纤维具有常压可染性、染色性能优异、吸湿排汗、节能环保,可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合成纤维工业》2016,(4):45-48
以废旧涤纶织物为原料,采用乙二醇醇解法对废旧涤纶织物进行化学再生,制得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化学再生过程中以间苯二甲酸,1,4-丁二醇为改性单体进行共聚,制得再生低熔点共聚酯(LPET);采用皮芯复合纺丝工艺将再生LPET(皮)与再生PET(芯)按一定复合比例进行纺丝并进行拉伸后处理,制得再生低熔点PET粘合纤维。结果表明:与常规大有光PET比较,再生PET的热稳定性与之相近,再生LPET的热稳定性稍差,但不影响其加工应用;再生LPET的软化温度为76℃,熔融温度为125℃;再生LPET与再生PET按皮芯质量比为4∶6,在纺丝温度280℃,冷却风温度22℃,吹风速度1.2 m/s,纺丝速度1 100 m/min,拉伸浴槽温度60~65℃,拉伸倍数2.9的条件下进行皮芯复合纺丝制得再生低熔点PET粘合纤维,纤维的线密度为4.6 dtex,断裂强度为3.22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48.2%,干热收缩率为5.6%,回潮率为0.41%,完全达到FZ/T 52010—2014《再生涤纶短纤维》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特种降解剂和乙二醇对废旧聚酯薄膜和瓶片进行化学降解,经再聚合及熔体直接纺丝生产有色涤纶短纤维,探讨了化学降解工艺条件以及再生聚酯及纤维产品质量。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特种降解剂和极少量的乙二醇,降解温度280℃,反应压力10 MPa,反应时间1.5 min,废旧聚酯即可完全降解;经过再聚合得到的再生聚酯特性黏数达0.64 dL/g,色相好;再经熔体直接纺丝,并且在线添加色母粒与再聚合后的熔体混合,可纺性好,生产的1.56 dtex×38 mm有色涤纶短纤维与常规涤纶短纤维质量接近,断裂强度达5.5 cN/dtex,卷曲度9.0%,干热收缩率35.52%。  相似文献   

7.
《合成纤维》2016,(6):17-24
在废旧聚酯纺织品醇解试验的基础上,对摩擦造粒、布泡料半自动投料系统及立卧双釜调质调黏工艺进行优化改进,研制了生产能力为2 000 t/a的物化结合法生产超柔软再生复合涤纶短纤维的生产线。结果表明:废旧聚酯纺织品最佳的醇解条件为260℃、m(EG)∶m(PET)=2、m[Zn(AC)_2]∶m(PET)=0.002、反应时间2.5~3 h、反应压力0.4~0.5 MPa,并对醇解产物进行了表征。立卧双釜的两级过滤精度及时间分别选用初级过滤精度150目、使用5 h和二级过滤精度150目、使用16 h,过滤效果最好。立式釜为24层,多孔板间距6 mm,熔体停留时间约65 min,增黏幅度最优,改进后的立卧双釜调质调黏的熔体特性黏度达0.635~0.655 d L/g。对并列纺丝工艺及后处理工艺进行改进,并优化改造了生产超柔软再生涤纶短纤维用热定形烘箱。试验制得的再生复合涤纶短纤维手感超级柔软,无疵点,压缩弹性回复率为77%,中空率20%。  相似文献   

8.
以废旧聚酯(PET)纺织品为原料,加入不同量的乙二醇使其醇解,经液相增黏制得再生PET切片。采用毛细管流变仪对再生PET及纯PET的流变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再生PET流体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其流变行为与纯PET基本相同;在同一温度和剪切速率下,再生PET的熔体特性黏数小于纯PET熔体特性黏数;再生PET的黏流活化能(Eη)大于纯PET的Eη,最高达到246.1 kJ/mol;不同再生PET对温度有不同的敏感性,在纺丝加工时应采用不同工艺。  相似文献   

9.
冯寅  殷久鹏 《合成纤维》2011,40(11):30-32
选择无油涤纶长丝的废丝,以醋酸锌作催化剂、乙二醇作醇解剂,在220℃左右进行醇解反应,然后经过滤除去未反应的杂质,以一定量添加到预缩聚反应釜中参与缩聚反应,造粒得到质量均匀的聚酯切片。测试结果表明:醇解产物添加量在质量分数0.2%以下时,制得切片的性能达到纤维级聚酯切片标准。  相似文献   

10.
《合成纤维》2016,(8):41-45
为了探究化学法再生涤纶和原生涤纶间的差异,应用"醇解-过滤"的方法将聚酯大分子异质链节解聚出来,并经高效液相色谱测试;测试数据经基线校正、信号对齐和数据降维后,转变为两类纤维的特征向量;建立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化学法再生涤纶的计算机自动识别。结合所建立的物理法再生涤纶鉴别方法,可以建成一个再生涤纶"两步法"鉴别流程。尽管其存在步骤繁琐的缺点,但势必启发出更为高效的再生涤纶鉴别方案。  相似文献   

11.
周云  温集强 《水泥》2007,(10):29-30
我厂3号回转窑(Φ4m×60m)生产线在1996年年底由SP窑(产量912t/d)改为NSP窑(产量1320t/d),预分解系统为四级旋风预热器带离线式分解炉  相似文献   

12.
13.
陈建文 《广东化工》2006,33(6):79-81
乙烯酮(双乙烯酮)是十分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下游产品较多。江苏某化工厂开发生产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三十多个,年生产规模三万多吨,是国内以乙烯酮(双乙烯酮)为中间体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综合骨干企业。针对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废水特点,该厂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产品优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节水降耗等工作,从源头削减了污染物的生产。同时投资二千多万元新建预处理装置三套,6000m3/d废水生化处理装置一套,使全厂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的废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水泥水化热是中、低热水泥和核电工程用水泥的一项关键的技术指标。全球范围内测定水泥水化热的方法有溶解法、直接法/半绝热法、等温传导量热法三种。本文总结了中、美、欧相关方法标准,对其测试原理、仪器设备、试验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其在领域的应用做了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阐述并比较了几种加压设备在乙炔加压清净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The miscibility of various amorphous polybutadienes with mixed microstructures of 1,4 addition units (cis, 1,4 and trans 1,4) and 1,2 addition uni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udies here involved optical transparenc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small angle light scattering. It was found that a 90 percent (cis) 1, 4 addition polybutadiene was immiscible with high (91 percent) 1,2 addition polybutadiene. Reduction of the 1,2 content to 71 percent induced an upp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 (UCST) with the cis 1,4 polymer. Polybutadienes with 50 percent and 10 percent 1,2 contents were miscible above the crystalline melting temperature of the cis 1,4 polybutadiene. Immiscibility of the 91 percent 1,2 addition polymer was also found with a 10 percent 1,2 polybutadiene. The latter polymer also exhibits an UCST with the 71 percent 1,2 polymer. The results a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ends of polybutadienes of varying microstructure.  相似文献   

17.
唐蕾 《粉煤灰》2013,(5):5-6
以F类粉煤灰为例,详细介绍了测定粉煤灰中烧失量的步骤、计算数学模型、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以及各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评定,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都是影响测量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姬波  刘奇峰 《河南化工》2005,22(3):43-44
利用组件技术开发化工原理实验课件,给出了系统层、组件库层和应用层的架构划分。重点讨论了组件库的设计,给出了流体阻力这一典型实验的实现描述。实践证实,基于组件技术可以提高仿真实验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20.
Makarov  A. G.  Kiselev  S. V.  Kozlov  A. A. 《Fibre Chemistry》2021,53(2):68-72
Fibre Chemistry - Classical methods for predicting polymeric materials deformation processes are based on numerical solution of governing Boltzmann-Volterra viscoelasticity type of equations, whi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