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庇古的完全市场经济下存在的外部性与公共物品问题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这必然对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采用交易成本和产权对制度进行分析,高度重视制度对于经济的发展作用,这种思想对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很大借鉴意义。以交易成本和产权的研究为线索,回顾了西方城市规划学者将新制度经济学引入城市规划领域的文献,以期对我国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以水污染为代表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首先简要分析环境经济学对控制城市环境污染的作为和城市规划管理的经济学实质,然后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对城市规划管理中的环境保护制度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控制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策活动,是各种主体基于不同利益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新古典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不断地发展和修正"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自利假设为我们理解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提供新的认识视角.在新制度环境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应该基于"主体利益相关性"确定参与规划过程的主体、内容和程度.  相似文献   

4.
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   总被引:55,自引:8,他引:47  
陈锦富 《城市规划》2000,24(7):54-57
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 ,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 ,阐述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的必要性 ,提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决策模式和制度框架 ,并对城市规划制度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燕菁 《城市规划》2005,29(7):17-27
6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一:政府的市场角色具体到城市规划,就是要明晰规划活动中不同的产权所有者和原始的产权分配,然后用客观的经济基准,替代主观的道德基准,研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从一种资源配置向更优资源配置转换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解释城市规划中不同主体的行为和角色,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重新解释“政府的本质”。因为政府是城市规划最主要的“消费者”,如果政府的行为模式是非经济甚至是反经济的,经济学的工具在城市规划里就会毫无用武之地。也就是说,如果要在城市规划中应用新制度…  相似文献   

6.
试图将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城市规划领域中运用的理论与Giddens的结构化社会学理论相结合,建立一个用来解析中国城市规划实施有效性的模型。根据这个理论模型,分析并提出现行城市规划实施有效性存在的六大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偏重物质形态和技术方案,经济学研究相对较少。大量的城市规划试图采用理论上或图纸上的最优空间方案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往往造成方案无法实施,或是实施后效果不好的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环境,重构城市规划理论的经济学基础十分必要而迫切。从产权概念出发,介绍了以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方法为理论基础的新视角,来重新解读一些城市规划问题。但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应采取批判的态度,将其作为研究方法加以应用,而不是全盘接收。  相似文献   

8.
试图将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城市规划领域中运用的理论与Giddens的结构化社会学理论相结合,建立一个用来解析中国城市规划实施有效性的模型.根据这个理论模型,分析并提出现行城市规划实施有效性存在的六大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制度是与一定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关,城市发展有不一致、不平衡性。城市规划作为是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运作范围内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因此,这些因素对城市规划具有决定性。在研究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时,需从具体的社会背景开始,揭示城市规划理论在社会体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用以指导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本文对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界定城市规划理论的概念内涵出发,回顾了西方近现代百年期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并将规划理论的演进过程与其时代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社会思潮的更替联系在一起分析,指出各时期规划理论中蕴含的主要社会思想,以及思想转变的历史原因,以期探寻出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历史规律,从而对规划理论及其发展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分析中(哈耶克与诺斯)两条不同的分析理路,力求从长时空探求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历史发展演变的深层内在逻辑.在对其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回顾分析后,指出制度变迁中"外生力量的内生化"是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必须在中国当前的问题语境中对两条分析理路进行适当的"反思平衡".  相似文献   

12.
贺辉文  耿磊 《城市规划》2019,43(4):9-14,23
城市规划是一种具有“社会契约”性质的公共政策,理应接受信用程度的检讨。在当前我国公共讨论中,城市规划获得的认可和支持度都较低,表征的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信用不足问题。本文探讨了中国城市规划的信用不足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的“制度模糊”,以及制度演变的路径依赖,造成规划的信用下滑;二,不同尺度的规划信用不同,并且,具有创新潜力的小尺度城市规划也面临信用危机;三,城市规划制度变迁和不同尺度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同时缺位是决定性因素。因而,需要以提升城市规划的信用绩效为目标,调整城市规划的“制度性”设计:城市规划应是约束社会主体的规划;强化向权利讲述真理;推动制度完善下的治理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城市规划制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入手,以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为指导,分析了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功能的发挥及作用方式的演变并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城市规划制度所面临的特殊困境及制度根源,进而指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是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提出当前城市规划学科存在生态失效的观点,认为技术体系本身和外部制度环境对生态忽视是最主要的原因,提出针对现行规划技术体系革新的观点,并从部门协作、法律、经济手段等方面提出规划制度环境革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转型和制度革新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的重要政策调控工具,将有力地支撑国家的转型发展。本文认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成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国土空间规划应在优化配置供给侧要素、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实现全要素管理自然资源等三个方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点应包括城乡空间发展、城市品质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析大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大林 《规划师》2003,19(12):119-121
大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管治模式转变两个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应对全球城市/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应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和内容,赋予战略规划生机与活力;尽快制定更广泛、更长远的战略规划;提高公众参与的集体理性,保护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建立协调型的规划体制;进行针对性的重点问题规划,提高战略规划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professional planning in China is relatively new, Chinese urban planning has roots in governance practices that predate both Mao and the current era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Government and social responses to the unprecedented contradictions caused by current reforms suggest some likely future directions for planning in China. I expect the discipline of planning will diversify from the current emphasis on enabling economic growth to include a stronger regulatory function, greater emphasis on maintain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tronger analytical, communicative, and advocacy roles. Efforts to revive and strengthen property rights and reformulate urban communities will affect planning practice, but I expect politics to be more influential than institutional or bureaucratic changes.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战略空间规划的复兴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霍兵 《城市规划》2007,31(8):19-29
通过论述国外战略空间规划概念的形成、定义、特征及世界各国的认知和实践,分析战略空间规划与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发展演变关系,阐明了战略空间规划是社会政治经济等综合规划向空间规划的回归,指出战略空间规划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个政治过程的本质属性,强调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借鉴国外空间规划理论和实践最新成果,发扬我国空间规划优良历史传统,在实践中构建我国战略空间规划理论研究体系,改革规划管理体制,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国战略空间规划的复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ew planning regimes and planning processes in post-socialist countries and their ability to influence th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cities. It views planning institutions as culturally embedded in the overall proces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 while recognizing the power of specific local imperatives and market pressures to shape their response. The research draws on empirical evidence in four countries and their capital cities to highlight the links between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markets, and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on th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post-socialist cities. The main argument is that the new planning institutions have different ability to direct these processes of change, depending on the legal framework, the availability of plans,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plan-implementation process. Despite the diverse mosaic of urban experiences in Prague, Riga, Belgrade, and Tirana, planning institutions are viewed as path dependent, influenced by a common socialist legacy. Further, changes in the exogenous environment – economic,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 are perceived to be important sources of convergence, but tend to shape different planning responses and policy choices.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se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new patterns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ree principal domains: (1) spaces of production/consumption reflect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2) differentiation in residential spaces associated with the social transition; and (3) new approaches to planning and service delivery resulting from the transition in governance. Central to the arguments in the article is that transition of this magnitude has created a complex urban world in which the patterns of divergence are going to become more explicit in the future, produc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st-socialist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