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粉煤灰的利用价值与其中的残余炭含量密切相关。在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基础上 ,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采用干法脱炭技术降低粉煤灰中残灰炭含量并提高粉煤灰活性的基本思路。摩擦电选试验表明 :这种干法脱炭的思路是切实有效的 ,这一思路将为解决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干法脱炭技术降低粉煤灰中残余炭含量并提高粉煤灰活性的基本思路,摩擦电选试验表明,这种干法脱炭的思路是有效的,将为解决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脱炭是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前提,摩擦电选是粉煤灰脱炭的有效方式。为了探索粉煤灰摩擦荷电特性和分选脱炭的最佳操作条件,以CFB锅炉粉煤灰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物理化学、工艺矿物学特性分析,采用不锈钢、铜、铝和PVC四种材质,通过摩擦荷电试验,对焦炭和粉煤灰主要成分(SiO2,CaO,CaSO4)进行了摩擦荷电特性研究;通过摩擦电选试验,探究了给料速度、风量、分选电压对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效果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对粉煤灰摩擦电选的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PVC的摩擦荷电效果较好,能使焦炭与粉煤灰主要成分的摩擦荷电量差异较大,可作为摩擦荷电器的摩擦材料;粉煤灰烧失量随给料速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随着风量的升高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分选电压提高有利于降低粉煤灰烧失量,三个因素之中以风量对粉煤灰烧失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优化得出粉煤灰摩擦电选的最佳操作条件,即风量为70 m3/h、分选电压为20 kV、给料速度为10.8 kg/h,在此条件下,粉煤灰烧失量最低,为8.45%。研究可为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  相似文献   

4.
从动力学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摩擦电选的科学原理,介绍了所用旋转摩擦电选试验系统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粉煤灰脱炭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分析了粉煤灰试样基本的粒度以及矿物组成性质的基础上,为明确系统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创新点充电电压和矫正流风速两因素的作用规律,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分选腔内带电颗粒受到的与极板方向垂直的电场力越强,受到气流的扰动越弱,越有利于分选进行;充电电压没有起到加强分选效果的作用,甚至使之有所减弱;矫正流风速对脱炭效果影响显著,在选定的因素水平范围内随其速度的增加,脱炭效果先下降后升高而后又下降,最佳值为2.0 m/s。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脱炭是资源转化再利用的技术前提,摩擦电选技术在粉煤灰脱炭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材料功函数差异和碰撞概率模型开展了摩擦器的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在明确带电颗粒受力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平行电极板高压静电场结构特征及其对粉煤灰颗粒分选的影响,提出基于带电颗粒运动特征的高压静电场设计方法。在掌握粉煤灰样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带电粉煤灰颗粒受力分析与计算,建立了极限喷射位置进入高压静电场的带电颗粒运动模型,求解后确定了高压静电场结构参数的合理设计范围,对粉煤灰电选脱炭的工程设计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Design-Expert优化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脱炭效率指数为响应值,通过Design-Expert设计和优化了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试验。利用其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案,建立了脱炭效率与各个试验因素(进风风速、摩擦轮转速、矫正流风速、极板电压、收集室风速及收集室宽度)之间的二次方修正模型,得出了不同变量对脱炭效率指数的二阶交互影响作用的响应曲面,深入分析了变量间的交互影响关系。以脱炭效率为优化指标,目标为其最大值,得到最佳试验条件:当进风风速3.7 m/s、摩擦轮转速5 150 r/min、矫正流风速1.8 m/s、极板电压40 kV、炭中灰3个产品收集室风速1.0,1.5,1.5 m/s、炭中灰3个产品收集室宽度2,1,3 cm时,脱炭效率可达128.51%,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7.
摩擦带电器的结构影响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效率。建立了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实验系统,以37~74μm粉煤灰颗粒为介质,在不同风量条件下,对摩擦棒3种不同分布特征的摩擦带电器进行了摩擦电选脱炭实验对比研究,以正、负极板上烧失量和脱炭率的分布情况为评价依据,获得了脱炭效果较好的摩擦带电器。  相似文献   

8.
以台湾高碳粉煤灰为研究对象, 在对粉煤灰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后, 采用电选方法对该样品进行了分选研究, 详细分析和讨论了各操作条件在粉煤灰电选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透射电镜研究了粉煤灰的微观特征 ,提出了降低粉煤灰残余炭含量并提高粉煤灰活性的脱炭思路。采用摩擦静电分选、流态化分选以及常规浮选三种方法 ,对粉煤灰脱炭的具体工艺和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 :这些脱炭方法 ,对解决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浮选除炭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各种条件下浮选和联合浮选试验,表明二段开路浮选流程分高除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一段浮选分选系统,具有入料适应性好、分选精度和产率均高于常规一段浮选的优点,是解决目前高炭粉煤灰综合利用“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粉煤灰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其本身含有多种养分元素,可以明显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本研究采用粉煤灰与丙烯酸制备粉煤灰/聚丙烯酸钠高吸水复合树脂,以使高吸水树脂成本降低,环境相容性提高,同时为粉煤灰的利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煅烧除碳对所制备的高吸水复合树脂吸液能力影响很大;所制得的高吸水复合树脂均匀,粉煤灰很好地复合到聚合物当中。  相似文献   

12.
采用螺旋溜槽和磁选方法对两种粉煤灰进行了分选铁的试验。溜槽分选铁的效果不好,精矿中铁的含量分别仅比原灰提高了4.86%和6.83%。通过一粗、一精、一扫的磁选,最终获得铁含量分别可达52.77%和50.95%的精矿,其回收率分别为69.71%和46.41%。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工业废渣粉煤灰研制集防水和保温性能于一体的新型防水材料的工艺。并对粉煤灰粉状防水材料的防水机理、研制过程及其性能测试进行了说明。初步试用结果表明 :粉煤灰粉状防水材料的防水、保温性能可靠 ,其主要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防水材料标准 ,且生产成本低 ,工艺过程简单  相似文献   

14.
大掺量高强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以40%粉煤灰等量替代硅酸盐水泥配制高强粉煤灰混凝土的结果,并研究了水泥质量与掺量、粉煤灰质量与掺量、减水剂种类与掺量等对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找出了生产800号粉煤灰混凝土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5.
粉煤灰的脱炭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粉煤灰的堆放是一种污染,而粉煤灰的利用则使它成为一种资源。粉煤灰资源化过程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含碳超过标准。因此,脱炭好坏成为粉煤灰能否综合利用的关键问题。脱炭主要有干法(电选)和湿法(浮选)两种方法。本文分析了两种脱炭方法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郭小电 《矿山机械》2006,34(7):60-61
当前,工业化生产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产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防治环境污染力度的加大,环保设备的开发、改进及应用已经在各个行业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先浮选后磁选的方法从粉煤灰中回收碳和铁, 结果表明, 当磨矿细度为-74 μm粒级占99%, 捕收剂煤油用量300 g/t, 抑制剂碳酸钠用量100 g/t, 起泡剂松醇油用量100 g/t, 磁场强度300 mT时, 可得到品位71.45%、回收率92.50%的碳精矿和品位62.39%、回收率82.42%的铁精矿。  相似文献   

18.
改性粉煤灰填充橡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改性粉煤灰填充橡胶物理机械性能 ,结果表明 :经过改性处理的粉煤灰对橡胶具有良好的补强作用 ,可以完全替代CaCO3 、部分替代炭黑  相似文献   

19.
粉煤灰和赤泥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讨论了用粉煤灰、赤泥生产烧结砖的可行性 ,介绍了原料主要性质、主要工艺参数、工艺流程。针对不同性质的赤泥 ,采用了不同配方。试验结果表明 :用粉煤灰、赤泥生产的烧结砖达到了MU10级砖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为了高效利用贵州某高炭粉煤灰中的未燃尽炭,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矿浆浓度、充气量和磨矿细度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捕收剂WZ用量1 800 g/t、起泡剂YC用量200 g/t、矿浆浓度25%和充气量0.3 m3/min条件下,在浮选前增加磨矿,磨矿细度从未磨矿时原灰-0.075 mm粒级占42.20%提升到-0.075 mm粒级占97.40%时,浮选完善指标从35.84%提高到45.69%。采用一粗两精一扫、中矿再选试验流程,可获得可燃物含量60.87%、可燃物回收率77.64%的精炭,以及烧失量分别为4.57%和9.55%的两种尾灰。磨矿不仅能够使颗粒变细,还可使未燃尽炭内部新鲜表面暴露,提高其疏水性,强化浮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